周军
新疆乌鲁木齐市第七十中学,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与计算机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创新成为了社会、企业衡量人才的重要指标,也是人才其参与竞争、获得竞争优胜的核心要素。因此,创新能力教育也成为了当下我国教育工作者必须面临的一个重大课题。
对于日异月新、快速发展的计算机及其相关的IT等行业而言, 其对创新的要求则更高。创新依靠人才,人才的培养则依靠教育。对于计算机教学而言,必须高度重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是教育创新的重要内容,而相应的教学模式创新则是做好这一教育创新工作的关键环节。
关键词:计算机教学 创新能力 教学模式
一、创新能力培养与当代计算机教学概述
(一)创新能力的概念与意义
何为创新?创新就是不拘泥于现有的思维模式,在尊重客观规律和相关基本原理的基础上,提出有别于常规或不同于常人思路的见解,以此为导向在特定的情景下利用现有的知识条件、物质条件,基于理想化目的或为满足特定的需求,从而改进优化现存事物或创造新的事物并能获得一定有益效果的行为。此处所言的“事物”是十分广义的,包括产品、方法、路径、环境等等。
从国家层面来看,当代经济竞争的核心在于人才,而人才的竞争,本质上则是创新能力的竞争。从个人层面而言,创新能力是一个人才最大的“资本”,是其在实现社会价值的过程中也实现个人价值的重要能力保障。学生越是具备创新能力,在步入社会之后就越能适应互联网企业对创新型人才的需求,以更高的自身竞争力获取更优质的工作体验同时也为单位创造更大的经济效益。
(二)创新能力培养与当代计算机教学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与计算机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互联网的普及应用早已广泛深入到社会、经济生活的方方面面,尤其是近年来物联网技术的兴起和发展,网络又一次成为引领人们生活改变的革新先锋。现实情况和人才市场供需数据都无可争议地表明,当代社会对各层次的计算机技术人才需求是巨大的。这也正是为什么,近年来不断加强对网络技术人才的培养力度和改革相应的教学策略,最直观的表现之一,就是在于对计算机教学中越来越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过去的计算机课程,或许更侧重于是理论上的讲授,旨在让学生扎实掌握计算机的体系结构、层次、工作原理、协议等。这与当时的计算机普及程度以及互联网发达程度其实是相适应的。
创新的关键在人才,人才的成长靠教育。基于这一逻辑,今天的计算机教学工作者也应认识到,当代社会、企业需要的已经不再是“纸上谈兵”的理论型人才,而是“身经百战”、能解决问题和实际需求的实干型人才;需要的已经不再是墨守成规,把一板一眼的教材内容带进工作中的“机器人”,而是思想鲜活,具备充足创新能力的创新型人才。这显然要求我们在继续夯实学生理论教育基础的同时,更要重视对其创新能力的培养。
二、围绕创新能力培养,优化计算机教学模式
对于日异月新、快速发展的计算机及其相关的IT等行业而言,其对于创新的要求则更高。举一个形象的例子就是,当代“码农”除了需要能种好公司分配给自己的一亩三分地,更要具备“开荒”新土地的创新能力。创新依靠人才,人才的培养则取决于教育,教育如果不重视某种能力或素养,学生自发地去形成它必将是小概率偶然事件。因此对于计算机教学而言,必须高度重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是教育创新的重要内容,而相应的计算机教学模式创新则是做好这一教育创新工作的关键环节。
(一)教师自身在教育观念上应讲求创新
教师是教育活动的主要的参与者、教学授课的主导者,因此教师的教育观念和采取的教育模式将对教学结果产生最为直接的影响。在计算机教学中,要想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首先应从教师这个点出发,让教师自身在教育观念上做到具备创新性。具体来讲,有以下三个点比较重要。
其一,在课堂教学开展过程中,执教者既要注重确保学生熟练掌握基础的学科知识与能力——这是学生发展其创新能力的基础条件,基础知识能力若不扎实,所谓的“创新”往往容易走入“幻想”的误区;同时也更要注重在点滴日常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包括创新意识形成、创新思维模式塑造等等方面。
其二,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意味着执教者应尊重学生在学习发展中表现出来的一些个性化特征,对于他们的一些具有创想性的点子、看法,应尽可能肯定其热情,即使是与客观规律和基础知识相悖甚远的,也应倾向于纠正引导其回到正确的方向,或是通过更多的知识传授使之自己得出否定性结论。
不宜以“胡思乱想”“异想天开”“不切实际”等全面否定的评语,浇灭学生萌动的创新热情。
其三,对于不同的学生,开展进行的教学不应刻板化一刀切,教学管理应引入分层对待模式,尽最大努力调动各种性格、各种水平学生参与学习和创新的自主性、积极性。例如对于基础较差,学习相对更有困难的学生,在鼓励他们进行创新构想这方面可以先缓缓,优先把侧重点放在抓好他们的基础知识能力学习和熟练掌握上;对于学得快、学得深、有热情的那部分同学,则应在课上课下予以他们充分引导,让他们意识到对于计算机课程而言,学好基础的理论知识既是完成了一项奠基性的大工程,同时更是一个新的开始,基于基础知识又高于基础知识开展创新,能够为自己打开一片新的天地,收获前所未有的探索乐趣和成就感。
(二)优化、丰富计算机教学内容
在传统教学观念、教学模式的影响或者说束缚下,我们的计算机教学在内容上存在一些颇显陈旧或落后于时代之处,同时契合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形成的相应教学内容也略显缺乏。这种现象的长期存在,阻碍了我们的学生培养、发展、提高其创新能力。因此,对计算机课程在教学内容方面,进行一些与时俱进的、有利于导向学生培养创新能力的调整甚至大刀阔斧改革,显得尤为重要。关于这一改革,优化、丰富计算机教学内容是核心手段,把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谋求二者相互促进、共同进步则是核心指导思路。
因此,优化、丰富计算机课程的教学内容,对于提升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真正学到更多跟得上时代脚步的新知识、助力学生培养创新能力等诸多方面而言,都意义非凡。即使教材因为一些客观因素做不到很理想化的“实时更新”,但作为计算机教学的执教者,仍可以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在授课内容上积极对不够好的教材内容进行补充、完善、扩展甚至是一些符合客观事实的扬弃。而在具体的教学内容优化丰富实践中,执教者应遵循以下一些原则:
其一,理论知识学习层次要加深,不能仅仅停留于网络产品使用与配置等粗浅的、死板固定的层面,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往往只会是“工具人”而非“创新人”。教师要在夯实核心知识基础的前提下,注重引导学生学习和挖掘更深一层次的理论知识,当然在此过程中,也要注意把握好循序渐进和适度原则。
其二,抓好重点问题重点分析与理解,这样才能引导学生在关键领域寻求突破创新,让他们的创新热情在正确的路径上释放。比如围绕路由器开发这一问题,引导学生在路由器结构及其选择机制等方面提出疑惑、提出创新性设想,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三)突破传统,改良教学方式
比起传统的教学模式,多元化、创新化的教学模式更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和发展。突破传统思维、改良教学模式,应该在密切贴合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同时结合各层次学生实际水平的基础上进行有序开展。
以小组合作为例,这就是一种较能有效提高学生创新欲望、培养其创新能力的教学模式。在传统的计算机教学授课中,教师那种教授个人操作,直接“授人以鱼”的教学方式既难以全面有效地引导学生开展深入学习,又无法总是确保学生的认识、操作误区得到及时的指正,犹如大水漫灌一番,学生却都普遍没能充分解渴。而在小组合作的教学模式下,通过教师根据学生的当前水平、积极主动性等要素进行科学合理分组并对症下药地设计相应教学目标,以此引导学生以分工协作的形式去完成一个课堂任务,并以小组为基础单位来获得评价、评分。在这种模式下,组内同学更能在合作中交流碰撞观点、在协作中想方设法找新思路、新路子来完成由教师设计的这个具有一定挑战性的任务。通过开展这种计算机教学模式,学生能在课堂中意识到,学习和应用计算机知识,绝不仅仅停留于按照教材内容完成操作,而是要更注重通过自我创新、与他人协作创新,来解决一些更复杂的、意想不到的实际应用问题。某种意义上可以认为,一堂有效开展小组合作的课,就是学生们未来进入互联网企业,加入一个团队并完成一个项目任务挑战的“预演”。这种教学模式,在促进每位学生积极参与进课堂的同时,也让他们的创新意识、创新习惯、创新能力的素质也得到了充分的培养。
三、结语
当下这个时代是知识经济的时代,而“创新”二字则是知识经济时代的头号风向标,哪里有创新,哪里才更可能有成功和效益。教育、教师在培养符合时代号召、符合企业需求的创新型人才这一问题上,肩负着重大历史使命。而对于计算机教学这一领域而言,这一点显得更为突出,因为在当代中国乃至全世界,互联网信息技术的影响力、渗透力正在达到一个个前所未有的高峰,互联网企业对创新型人才的需求也愈发呈现供不应求之势。作为执教者,我们必须不负时代使命,从自身的教学观念做起,深入每一个人教学实践细节,通过优化丰富教学内容、改良教学方式等手段,全面细致地做好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工作。
参考文献
[1]任国恒,王伟,李晓凤.基于创新实践能力培养的计算机课程教学改革[J].鄂州大学学报,2019(02).
[2]邵伟宏.基于工程实践创新能力培养的计算机教学改革初探[J].计算机产品与流通,2019(04).
[3]朱立敬,周建福.创新能力培养的职业院校计算机教学改革对策[J].网络安全技术与应用,2019(05).
[4]胡谷雨.计算机教学中的创新能力培养尝试[J].计算机工程与科学,2014(S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