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学生为本视域下研究在小学高段数学教学中发展学生主体性的价值

发表时间:2020/11/18   来源:《中国教师》2020年17卷21期   作者:彭瑞文
[导读] 新课改的背景之下,以学生为本的思潮越来越流行。

        彭瑞文  
        重庆市巴南区典雅小学校  重庆 巴南  400054
        摘要:新课改的背景之下,以学生为本的思潮越来越流行。我国社会的发展急需综合素质强劲的学生,在传统的以教师为主导的课堂中,学生主要跟随着老师的步伐进行学习,独立思维能力难以得到训练。因此,如今的数学课堂教学之中,学生的主体性日益被强调和重视。本文着眼于小学高段数学教学,探讨以学生为本的视域下,数学教学中发展学生主体性的价值,以期望提高学生的数学综合素养。
        关键词:以学生为本;小学高段数学;学生主体性

        数学是对事务的抽象结构与模式进行描述的一种手段,学习数学的过程,也是学生们训练思维能力的过程。对于小学生来说,学习好数学知识,逻辑思维能力也会有直观的提升,今后学习其他的理科类知识也会有相应的优势。增强小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会直接使学生学习动力上升,学习起来的时候更加投入。在小学高年级的数学学习中,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数学素养,但是还缺乏相应的自主学习能力。在此阶段,要提高学生们的数学综合素养,最合理的方法就是以学生为本,让学生作为课堂的中心,将课堂的主动权交到学生的手中。
一、在小学高段数学教学中发展学生主体性的意义
        在小学高年级阶段,数学知识已经有了一定的难度,是小学阶段数学的提升阶段,这段时间的学习成果,也决定了学生今后数学学习的成就[][1]。首先,发挥学生主体性,能够让学生将精神集中在课堂之上,教学的效果更加突出,授课效率能够有一定的提升;其次,学生主体性提高,能够更好地激发其创新意识,培养其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最后,将教师从课堂之中解放出来,让教师在教学实践之中不停地转变自身的教学方式和教育模式,在全新的时代要求之下与时俱进,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和知识水平。
二、在小学高段数学教学中发展学生主体性的具体措施
(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对于小学生而言,即使是高年级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自制力还是比较欠缺,需要教师进行一定的指导。兴趣是学生学习最好的老师,学生只有在对数学知识充满兴趣的情况下,学习起来才会事半功倍,兴趣可以帮助学生进入相对良好的学习状态[][2]。所以,在小学的高年级数学教学之中,教师应当注重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从而使教学目标能够顺利地完成。首先,教师可以在授课的时候借助网络技术,将授课的内容生动形象地用动画、视频等方式展现出来,拉近学生与数学知识之间的距离。例如,在学习平面图形的时候,可以将每一个图形做成卡通的人物形象,通过剧情的安排,将每个图形的特点表达出来,编造成一个完整的故事。这样,就可以让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之中学习到数学知识,并且加深他们的记忆力。其次,在授课的时候还可以结合学生们喜闻乐见的娱乐活动,比如游戏等方式,让每个学生都能够参与进来,调动学生们学习的积极性。另外,还可以将学习任务和生活之中的事物连接起来,提高学生们在日常生活之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引导学生学以致用,做一个有实践能力的学生。
(二)提高学生的自信心
        小学高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自尊心和荣辱观了,在学习中感受到的失落感容易让学生们对学习感到灰心失望,从而失去学习的动力[][3]。以学生为本,就是要在授课的过程之中,关注学生们的感受。

数学教师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之中,关注的不应该只是学生的学习成绩,更应该关注的是,能不能带领学生健康快乐地成长。首先,对于不同学习基础的学生,可以进行分层训练。小学高年级的学生,在数学基础上已经有了一定的差距。对于基础好的学生,在平时进行试题训练的时候,可以提供一些难度较高的题目,让学生在巩固所学的基础知识的基础上,能够有机会进一步进行提升,让基础好的学生保持着一颗奋斗的心。对于基础不好的学生,可以主要以夯实基础知识的题目为主,在日常的训练中,减少难度较高的试题的训练,以免挫败学生的自信心,扼杀其学习的兴趣。其次,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之中,可以设置合理的奖惩制度。合适的奖惩制度可以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竞争关系,相互之间鼓励着进步。但是,奖惩制度不宜过度,如在全班之上对学生进行辱骂或者是人格侮辱,这样,会使得学生对老师产生抵触的心理,这种情绪同样会蔓延到数学这门学科之上,从而最终导致学生对数学学习失去兴趣。最后,以学生为本,学生作为数学教学发展中的主题,就是要求教师做到在数学教学的过程之中,关注学生的变化,一方面是学习成绩的进度,另一方面就是心理的变化。教师应当做学生学习上的引路人和情绪上的抚慰者,当学生心里存在一些郁结的问题的时候,教师应当主动关心学生,积极帮助学生解决问题。并且在课堂之上,适时地对学生进行鼓励和心理疏导。
(三)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以学生为本,发展学生的主体性,应该创造一个让学生感觉舒适的学习氛围。学习氛围是指小学生在进行数学学习的时候,周围的环境、互动的效率等。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会让学生在学习的时候感觉到舒适、轻松。学习氛围主要有以下的三个方面:第一,是校园整体的学习氛围。学校占据着小学生生活中较多的时间,无论是学校的软件设施上,还是学校所提倡的思想上,都应该表现出对小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这样,才能保证小学生在学习数学的时候不会一进校门就产生强烈的排斥心理。例如,在对学校进行装修的时候,便可以加入一些跟数学有关的思考问题或者是人物故事,让孩子们自行选择是否进行阅读思考,这种自我选择式的学习会让孩子在潜意识里跟接受“填鸭式”的知识传输分别开,让学生们感受到自己在学习知识的时候,自我的选择受到了尊重,更加利于学生从心理上接受学习内容。第二,是师生之间的交流关系。师生之间,严格来说,是一种管理和被管理的关系,往往这样的关系容易让学生产生惧怕的心理。惧怕之下跟着来的是对数学学习的反感甚至是厌恶,这与点燃学生心底对于数学的兴趣是背道而驰的。因此,在数学的学习过程之中,教师应当摆正自己的位置,尽量将自己和学生的关系向着朋友的方向进行发展,不能把强压作为逼迫学生学习的方式。面对学生们的困惑,应当以引导为主,让学生的问题能够得到善意的回复,在这样的背景之下,学生会更加敢于提出问题,从而加深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在学生课后的学习中,也应当尽量给出有效的指引。第三,是学生之间的学习氛围。小学生还处于懵懂的状态,同学之间容易在学习过程中产生摩擦。很多时候,因为这种摩擦会在小组作业中受到阻碍,从而导致学生拒绝交流,影响学生进行学习的兴趣。面对这个问题,教师应当及时发现,并且对相关的学生进行心理上的疏导,切勿使学生之间的矛盾影响到学习的效率。
结语:
    综上所述,在数学教育事业的发展历程中,应当逐渐将学生的主体地位提高,将学生作为数学课堂之上的核心力量。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让其在数学课堂上尽情地展示自己,不断地训练发散思维能力,推动教学活动顺利地进行。在这其中,教师应当不断地配合学生,使用多元化的措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其次,在进行数学教学的过程之中,让学生始终保持着自信乐观的心态,在良好的学习氛围之下,提高学生们的数学综合素养。

参考文献:
[1]段修文.生本课堂下小学数学核心的构建研究[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18,603(09):93.
[2]文祖英.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发展学生主体性的策略探究[J].课程教育研究,2019(18):173.
[3]王自闯,陈小永,马秋玲.信息化环境下诊断学“以学生为本”教学改革的探索与思考[J].教育现代化,2019,6(26):51-52.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