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名著,让我们变得更好

发表时间:2020/11/17   来源:《中国教师》2020年11月   作者:闫朝晴
[导读]

闫朝晴    广元市利州区教师管理中心

中图分类号:G68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1672-2051(2020)11-029-01

        我们有一个丰富的文学宝库,那就是多少代作家留下的杰作,它们教育我们,鼓励我们,要我们变得更好,更纯洁,更善良,对别人更有用。文学的目的就是要人变得更好。
        ——巴金
        人教版五年级五单元编排的是一组中国古典名著,有《史记》中的《将相和》,有《三国演义》中的《草船借箭》,有《水浒传》中的《景阳冈》,还有《西游记》中的《猴王出世》。
        本单元的教学要求是理解故事的主要内容,感受故事中的人物形象,体验阅读名著的兴趣。一位名家曾说:“名著的语言,它是有生命的、灵性的,它有声、有色、有味、有情感、有厚度、力度和质感。对语言的敏感和驾驭能力,也是提高人的精神境界,使人变得更美好的不可缺的方面。”
        所以,在教学时,我们不仅感知故事中的人物形象,还要品名著语言。比如在读《草船借箭》时,我抓住故事中的一个词“神机妙算”。先让学生理解什么是“神机妙算”。学生查词典知道了“神机妙算”就是惊人的机智,巧妙的谋划,形容有预见性,善于根据客观形势决定策略。再让学生通读全文,找一找,你认为诸葛亮神机妙算表现在哪里?学生边读边做批注,读完之后再交流。“我认为诸葛亮神机妙算表现在知己知彼,了解鲁肃很忠厚老实,所以让他去布置用船的事宜。”我说:“这叫知人。”一石激起千层浪。“我认为诸葛亮知人还表现在知曹操,知道曹操生性多疑,用兵谨慎,所以才会大胆地去借箭。”“诸葛亮神机妙算还表现在知天象,他算准了三天后有大雾,所以说造箭只用三天。”
        ……
        只要给学生静下心读书的时间,创造一定的交流氛围,学生对文本的领悟有时让老师很惊讶。
        学生对“诸葛亮神机妙算”说够了之后,我又抛出第二个问题:你是如何评价故事中的诸葛亮、周瑜、鲁肃、曹操的?学生对《三国演义》有一定的了解,加上对文本已经熟透,孩子们对人物评价那是入木三分。
        最后我又问了一个刁难学生的问题:《草船借箭》为什么代代流传,让我们百读不厌?学生说因为是名著。
        老师小结:因为这个故事蕴含了智慧,蕴含了美的情感。


纵观《三国演义》整部小说,不能不说是因为它超前的思想、无穷的智慧,吸引了一辈又一辈的读者。
        学习《猴王出世》时,因为孩子们对《西游记》耳熟能详,虽然课文是古代白话文,但是凭着孩子们对《猴王出世》的熟悉,本文的内容孩子们通过自读也能明了,而本课的语言独具特色,第一自然段很有骈文的味道:比如“食草木,饮涧泉,采山花,觅树果,与狼虫为伴,虎豹为群,獐鹿为友,猕猿为亲;夜宿石崖之下,朝游峰洞之中”。还有本课对石猴的语言、动作刻画栩栩如生,可以说是中国古典名著语言美的典范。所以本课的学习,我们抓住一个“美”字,感受“语言之美,形象之美”。
        在初知课文大意,解决了阅读提示中的两个问题后就抛出问题“一迸,迸出一个石猴;一跳,跳出一位猴王。这鲜活的形象吴承恩先生是用怎样的语言描述的呢?现在我们来品名著的语言之美,请同学们自由地、放声地读全文,把你认为美的句子勾画出来,作上批注,一会儿大家交流。”
        孩子们津津有味地朗读,认认真真地批注。文中的精彩语段孩子们都能找出。于是我就带着孩子们品读他们找出的美句,品语句的节奏之美、韵律之美、句式之美及文字所呈现的画面之美。
        在我和孩子们有滋有味的品读中,这些美妙的语句孩子们甚至都能背诵了。
        “‘我进去,我进去。’我读出了石猴非常自信、勇敢、活力四射。”
        “他瞑目蹲身,将身一纵,径跳入瀑布泉中,忽睁睛抬头观看,那里边却无水无波,明明朗朗的一架桥梁。”“他住了身,定了神,仔细再看……”“我读出了石猴身手敏捷,本领超群。”“我读出了石猴胆大心细。”这些鲜活的、富有生命力的、绽放异彩的文字,在我的笔下不禁又流淌出来。
        孩子们边读边演,似乎自己已经是美猴王了。于是我又抛出第二个问题:“你认为文中的美猴王美在何处?”
        美猴王不仅印在了孩子们的心里,孩子们还能用语言来描述他们心中丰满、鲜活的美猴王。猴王的形象呼之欲出:“有勇有谋,本领超群。”“石猴很勇敢,很自信。”“他很有心计。”“他有王者风范。”……此时,我不由得想起一句名家说的话:“名著真正的魅力要学生去发现,通过他们的感受、体验、想象内化为他们的精神。”
        让我们翻开名著,走进名著,突破时空的限制,与千年之远、万里之遥的人与生物,宇宙的一切生命进行朋友般的对话。阅读名著,就是一种发现与开掘:既是对作品所描述的已知、未知世界的发现与开掘,也是对自我潜在精神力量的发现与开掘。说到底,这乃是对“人”的发现与开掘。名著的魅力就在这里。坚持读下去,日积月累地潜移默化,你会发现,你变了,像巴金老人说的那样:“变得更好了”。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