讨论式教学在课堂中的运用

发表时间:2020/11/17   来源:《中国教师》2020年12月   作者:杜艳
[导读]

杜艳    广东省珠海市香洲区明珠中英文学校
中图分类号:G68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1672-2051(2020)12-189-01

        在社会不断发展,教育教学改革不断深入的今天,讨论式教学已愈来愈引起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关注。力求实现民主课堂的方法与技巧。通过阅读本书,我更是体会颇深。下面我就谈几点体会:
        1、注重探索性。在语文教学中,许多问题都可以问一个为什么,以引起学生的思考,诸如具体问题的是与非,人物形象的美与丑,立意、选材、表达的优与劣等。但不论什么问题,只要进入讨论,就必须有一定的深度和广度,答案不能只是简单的选择和正误对错的判断,问题的解决需要构成几个相关联的层次。
        2、抑制放纵性。为避免学生的思维游离于题外,在讨论式教学中要抑制其放纵性。命题的理解和答案并不是凭借随意想象就能获得的,而是要以教材为依据,使学生有章可循地利用固有的阅读分析、归纳判断的能力去寻觅,去体味。
        3、讲究可通性。我们平时所说的阅读能力,除认读能力、理解能力和评价能力外,还包括活用能力。命题讲究可通性,是为了培养学生的这种活用能力。当一个新问题出现在面前,只凭借所提供的资料不能得到圆满解决时,就需要把信息传达到大脑,从知识仓库中提取相关的固有知识,并运用这种知识,结合面前所占有的资料去解决新的问题。
        当然,在一篇教材中有许多问题可以问,也有许多问题可以构成一个系统,这里就有一个最佳选择的问题。所以,在选择议题时,要摒弃表象,抓住精魂,探其所必探,研其所必研。
        讨论式教学的出现打破了“授受式教学”的定格,使学生变被动为主动,使教师由主体变为主导,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讨论式教学从根本上解决了“满堂灌”这个问题。在讨论前,学生必然会主动地依据教学提出的问题去阅读,去分析;在阅读分析的过程中一定会有困惑,自然会去思考去研究;讨论之后又要发言,为防止发言时张口结舌倾吐不出,或颠三倒四不得要领,他们又自会付诸文字,以求心与口通,思与达谋。而这一系列活动都是学生自觉自愿而不待扬鞭的。在讨论的过程中,学生对某一个问题的理解大致有三种结果:一是正确,二是错误,三是不完整。无论是哪种情况,在讨论过程中都能使其兴趣得以激发,积极性得以调动。


如果他们的理解是正确的,学生内心深处就会产生一种独创成功的快感;如果是错误的,可以集中他们追求解决的注意力,提高他们的兴奋值和期望值;如果见到自己的理解与别人的理解或正确答案不完全吻合,学生自然会进一步思考。由此可见,讨论式教学的全过程都蕴涵着极大的情趣和兴致。
        有人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也有人说“兴趣是学生打开知识大门的钥匙”,这都是强调兴趣教学的重要性。但任何一种教学方法,如果一成不变周而复始地重复延续,那都将如同嚼蜡,索然无味,这当然也包括讨论式教学。所以,在讨论式教学中如何激发和保持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也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
        1、注入竞争机制。青少年时期的学生正处于长身体且智力迅速发展的时期。他们有热情,但不能持久;有争胜心,但行动往往从兴趣出发,不大顾及后果。所以如果单凭“要努力学习”的口头教诲,并不能始终如一地保持他们课堂上的注意力和积极性。为此,我们可以借助他们的热情和争胜心来抑制他们注意力不能持久、一切从兴趣出发的弱点。看谁读得快,看谁理解得准,看谁答得对,看谁写得好,来个比一比、赛一赛,让讨论式教学注入竞争机制,使课堂教学不断掀起一个又一个的小波澜。
        2、创造民主气氛。据有关报道说,美国的学校鼓励学生和老师“抬杠”。鼓励学生和老师抬杠正确与否这里且不讨论,但对有益的学习态度和学习风尚给以鼓励,是十分必要的。学生毕竟是学生,思考问题带有直觉性、片面性、放纵性和不完整性,这是自然的。但他们的理解只要有一分的正确,就应给一分的鼓励;即使问题的回答全不得要领,他们那勇于发言的精神也是可贵的,切不可盲目指责,更忌讽刺挖苦。只有如此,才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情绪,使他们在轻松愉快中受益。
        3、把握火候方法。这是针对教师的指导而言的。孔子曾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用朱熹的话说,“愤”是指学生苦苦思索而未能有所收获之时,“悱”是指学生通过思索达到想说而又说不出来的一种境界。“愤”和“悱”产生渴求,渴求唤起情趣。值得注意的是,讨论式教学是一个系统,它要学生调动各器官参与进去,而学生各器官的活动功力不尽相同,有的学生说的功力弱些,他们可能在讨论教学的较后环节才出现“愤”和“悱”;有的学生阅读能力较弱,可能在讨论教学的阅读环节就出现了火候。这就要求教师心中有数,善于捕捉,相机指导。带有共性的,集体启发;反之,单独提携。至于方法,笔者以为还是“留”多于“透”好,这大概是一个原则。譬如猜谜语,你一语破的,明白固然明白了,但猜者不得尽兴,所以他们并不愿你过早地将谜底揭穿。相反,如果在他们绞尽脑汁猜不出的时候,你给他们提示―下思路,列举一些相关的事物,就能减少盲目性,引发正向思考。
        综上所述,让讨论式教学真正实现在课堂的运用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