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利
四川大学华西医学中心
摘 要:目的:观察分析5%氨甲环酸透皮给药治疗黄褐斑的效果。方法:选取2019年1月-12月收治的42例面部黄褐斑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每例患者均随机选取左侧或右侧黄褐斑作为观察侧,采用5%氨甲环酸透皮给药治疗;对侧作为对照侧,采用5%氨甲环酸单纯涂抹治疗;观察比较两侧治疗前后的MASI评分、治疗前后的黄褐斑VISIA评分、临床疗效、患者评价满意度以及不良反应。结果:治疗前比较两侧的MASI评分示无显著差异(P>0.05);治疗后比较两侧的MASI评分示观察侧显著低于对照侧(P<0.05)。治疗前比较两侧的黄褐斑VISIA评分示无显著差异(P>0.05);治疗后比较两侧的黄褐斑VISIA评分示观察侧显著低于对照侧(P<0.05)。比较两侧的治疗总有效率示观察侧显著高于对照侧(P<0.05)。比较两侧的患者评价满意度示观察侧显著高于对照侧(P<0.05)。观察侧有1例出现局部色素沉着,经对症处理后改善,其余均未出现任何不良反应。结论:采用5%氨甲环酸透皮给药治疗黄褐斑效果显著、安全性高,值得临床推广。
关键词:5%氨甲环酸;透皮给药治疗;黄褐斑
目前医学界对黄褐斑的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确,但多认为其与遗传易感性、紫外线照射、性激素水平变化等因素有关[1]。黄褐斑的治疗比较困难,目前尚未有十分确切的治疗手段,但5%氨甲环酸对黄褐斑的疗效获得了较为广泛的肯定。本文为研究5%氨甲环酸透皮给药治疗黄褐斑的效果,现选取2019年1月-12月收治的42例面部黄褐斑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报道见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9年1月-12月收治的42例面部黄褐斑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为:①符合面部黄褐斑的相关诊断标准;②年龄18-60岁;③此前6个月内未接受过任何治疗;④知情同意本研究;排除标准为:①具有精神疾病或认知障碍者;②合并严重心肾肝及内分泌等系统疾病、肿瘤或免疫缺陷性疾病者;③合并各类皮肤感染或创伤者;④对相关治疗不耐受或对相关药物过敏者;⑤妊娠期或哺乳期妇女。所有患者均为女性;年龄22-53(38.77±5.85)岁;病程0.5-14(4.56±1.62)年。
1.2 方法
每例患者均随机选取左侧或右侧黄褐斑作为观察侧,采用5%氨甲环酸透皮给药治疗;对侧作为对照侧,采用5%氨甲环酸单纯涂抹治疗。5%氨甲环酸透皮给药治疗的具体方法为:令患者取仰卧位,行全面部皮肤消毒后,涂抹Rasi成分实验室5%氨甲环酸精华液,以Rasi成分实验室纳米晶体透皮给药,眶周采用点提手法、其它部位采用提拉手法;治疗完毕后使用医用修复面膜,并叮嘱患者日常做好面部保湿和防晒;分别在治疗后即刻、治疗后1周、治疗后2周、治疗后3周、治疗后4周复诊并进行相关治疗,5次治疗为1个疗程。
1.3 观察指标及指标评价
观察比较两侧治疗前后的MASI评分、治疗前后的黄褐斑VISIA评分、临床疗效、患者评价满意度以及不良反应。
1.3.1 MASI评分
MASI评分=0.3(DF+HF)AF+0.3(DMR+HMR)AMR+0.3(DML+HML)AML+0.1(DC+HC)AC。A表示黄褐斑累及区域,按照黄褐斑面积占比由低到高评分为0-6分;D表示色斑加深程度,按照色斑加深程度由低到高评分为0-4分;H表示色素均匀性,按照色素均匀性由低到高评分为0-4分;F表示前额;MR表示右面颊部;ML表示左面颊部;C表示下颌。MASI评分越高则代表黄褐斑程度越严重。
1.3.2 黄褐斑VISIA评分
采用美国Canfield VISIA数字皮肤分析系统拍摄面部照片,选定面部被测区域后,VISIA自动生成绝对分值,表示该区域皮肤色斑检测值的面积和强度。绝对分值越大则代表皮肤色斑程度越严重。
1.3.3 临床疗效
治愈:MASI评分下降率≥90%;显效:MASI评分下降率为50%-89%;好转:MASI评分下降率为10%-49%;无效:MASI评分下降率≤10%。治疗总有效率=(治愈数+显效数+好转数)/总数×100.00%。
1.3.4 患者评价满意度
向患者发放调查问卷,问卷中分别有非常满意、满意、一般满意、不满意4个评价选项。评价满意度=(非常满意数+满意数+一般满意数)/总数×100.00%。
1.3.5 不良反应
记录在治疗过程中发生的不良反应情况。
1.4 统计学分析
数据分析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21.0。分别用率、x±s表示计数、计量资料,并行x2、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治疗前后的MASI评分
治疗前比较两侧的MASI评分示无显著差异(P>0.05);治疗后比较两侧的MASI评分示观察侧显著低于对照侧(P<0.05)。详见表1。
.png)
2.5 不良反应
观察侧有1例出现局部色素沉着,经对症处理后改善,其余均未出现任何不良反应。
3 讨论
黄褐斑为常见面部损容性皮肤病,虽对健康危害不大,但却会影响到患者的外貌容颜,导致患者在生活与社交中不自信,乃至产生精神和心理方面的障碍[2]。虽然目前治疗黄褐斑的方法较多,但并非所有治疗方法都能够取得较为显著的效果。
经大量实验研究显示,5%氨甲环酸对黄褐斑具有明显的减轻及消除效果。5%氨甲环酸可减少黑素细胞对黑色素的合成,抑制黄褐斑血管的生成,以及降低红斑及血管数量[3]。不过,若想使5%氨甲环酸的药效充分发挥出来,还需选对给药途径。一些先进的药物导入方式,可以有效促进药物的经皮吸收,例如纳米晶体透皮给药。纳米晶体透皮给药技术是采用的细小微针来突破皮肤屏障,其与传统的微针、滚轮等相比更加细小,能够在不触及血管的情况下促进药物吸收,并且纳米晶体材料本身也不会对皮肤产生刺激和感染。
综上所述,可以得出结论:采用5%氨甲环酸透皮给药治疗黄褐斑效果显著、安全性高,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康晓芳,周欢,孙悦.82例女性黄褐斑的疗效观察[J].透析与人工器官,2020,31(01):65-68.
[2]苏欣,朱晓芳.黄褐斑的治疗新进展[J].中国美容医学,2020,29(02):167-170.
[3]林敏,路永红,伍瑶.黄褐斑病因及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J].皮肤性病诊疗学杂志,2019,26(06):390-3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