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世彰 何利平
华亭市第一人民医院 甘肃华亭 744100
【摘 要】消渴是以多饮、多食、多尿、乏力、消瘦或尿有甜味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疾病。本病论病变脏腑既责之于肺燥、胃热、肾亏,更要重视脾虚在本病发病机制中的重要性。本文从禀赋不足、饮食失节、失治误治三方面论述消渴病责之于脾虚的病因病机,以及由此在消渴病的治疗起一定的指导作用。
【关键词】脾虚;消渴病
消渴是以多饮、多食、多尿、乏力、消瘦或尿有甜味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疾病。消渴之名,首见于《素问·奇病记》,“帝曰:有病口甘者,病名为何?何以得之?岐伯曰:此五气之溢也,名曰脾瘅。夫五味入口,藏于脾胃,脾为之行其精气,津液在脾,故令人口甜也。此人必数食甘美而多肥也,肥者令人生内热,甘者令人中满,故其气上溢,转为消渴。”消渴的病因病机较为复杂,在中医学中,消渴病分为上·中·下三消论治。《灵枢·本脏》云“心脆则善病消瘅热中。肺脆则苦病消瘅易伤。肝脆则苦病消瘅易伤。脾脆则苦病消瘅易伤。肾脆则苦病消瘅易伤。”而近代名医张锡纯曰“消渴一证,方有上中下之分,其论皆起中焦”消渴的发生与脾胃关系密切。笔者认为消渴病的发病与脾虚功能失调有很大的关系,在此笔者论述消渴病发病的病因病机、相关症候及分型论治与脾的关系。
1 脾虚与消渴病辨证论治
1.1 脾虚湿困证
此类患者多为年老体虚、形胖湿盛之人,早期多过食肥甘辛辣或饮酒过度,“饮食自倍,脾胃乃伤”,过多的肥甘厚味不得正常运化,反而酿生湿浊,困遏脾气,造成脾虚湿困。因脾主升清,布散水谷之精微。脾不升清,则精微不布,可见血糖升高;精微不布,聚湿伤脾,中焦气滞,则见纳差,胃脘胀满;湿聚化热,则口渴苔黄腻。后病变日久,终致脾气亏虚,运化乏源,上不能输津液于肺,导致口渴喜饮;脾胃相为表里,脾虚致胃燥,显现胃火炙热之多食之侯;下不能布津于肾,从而出现多尿之症。
医案举例:殷××,男,31岁,工人。2012年2月16日就诊。患者诉口渴多饮,易饥易食,小便频数,体重下降4月余。追问病史,患者告知平素喜食辛辣,嗜好烟酒。门诊测空腹血糖13.36mmol/L,尿糖(+++)。观其舌质淡,苔薄黄,脉濡缓。辨病辩证诊断为:消渴,证属脾虚湿热内生。治当清热化湿,健脾和中。方选藿朴夏苓汤加减。
藿香10g,厚朴10g,法半夏9g,茯苓10g,丹参12g,黄连5g,黄芪6g,薏苡仁12g,葛根10g,滑石12g,黄柏9g,以上诸药,水煎服,一日一剂,一日两次。并嘱其控制饮食,配合食疗,如茯苓炖鸡汤等。治疗2月余,病情缓解,饥饿感明显减轻,小便次数减少,体重略有增加,再次测空腹血糖:7.6mmol/L,尿糖(+)。
1.2 脾虚肝郁证
《灵枢·五变》云:“五脏皆柔弱者,善病消瘅。
”《灵枢·本藏》提出:“脾脆善病消瘅易伤。”说明先天禀赋薄弱,脾虚是引起消渴病的内在原因,也反映了消渴病是一种与遗传因素、体质因素有关的疾病。脾虚不能输精于胃,胃中燥热则消谷善饥。[1]脾主运化,脾虚不能输精于肌肉、四肢,则多食消瘦,倦怠乏力。复因情志不调,抑郁伤肝,肝属木,脾为后天之本,脾虚无以濡养肝阴,故表现为胁痛腰酸、口干咽燥、便干难行等临床症状;肝藏血,开窍于目,肝阴血不足,不能濡养,故表现为头昏目晕,口干咽燥,全身乏力,便难;舌质红,苔薄而干,脉弦数均为脾虚肝郁之象。
医案举例:张××,男,53岁,职员。就诊于2012年3月20日。患者诉患有糖尿病十余年,交替服用“消渴丸、二甲双胍缓释片、拜糖平、优降糖、糖适平”等,空腹血糖一直控制在7-8mmol/L;近三月来头昏目晕,二耳时鸣,口干咽燥,全身乏力,胁痛腰酸,大便干结难行,脉弦细偏数,舌质红,苔薄而干。仔细询问病史,患者告知自幼饮食欠佳,食欲差,体型消瘦。测空腹血糖:7.7mmol/L,尿糖(+)。中医辨病辩证诊断为:消渴病,证属脾虚不运所致脾虚肝郁证。治当以疏肝健脾。方药给予:柴胡12g,苍术9g,薏苡仁10g,香附10g,川楝子9g,山药10g,茯苓20g,白芍5g,炙甘草6g,以上诸药,水煎服,一日一剂,一日两次。并嘱其糖尿病饮食,平日畅情志。治疗一月后,诸症缓解,测空腹血糖:7.1mmol/L,尿糖(+)。
2 体会
笔者跟老师在临床中所见治疗消渴病中,消渴病应辨证分析,常分为脾虚湿困证、肝郁脾虚证、脾肾阳虚证。在治疗脾虚湿困证时选用藿朴夏苓汤:藿朴夏苓汤中藿香、厚朴、半夏、茯苓、薏苡仁等芳香化湿,治病之本也;加用滑石、葛根、黄连、黄芪等滋阴清热,治病之标,标本同治,因此收效较好;在治疗肝郁脾虚证时给予柴胡,苍术,香附,川楝子,等品疏肝以治病之本,给予薏苡仁,山药,茯苓,白芍等补脾之品以治病之本,故疗效较好;在治疗脾肾阳虚证时选用熟地黄、山茱萸、补骨脂、山药、何首乌、远志天、桂枝等补肾健脾温阳,治病之本,配合天花粉、陈皮、制半夏、茯苓等化湿生津之品,标本同治,收效显著。总之,在临床中,治疗消渴病应辨证论治,治疗时因分清阴阳虚实,辨证加减药物。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关于消渴病的中医研究,尤其要重视“脾虚”在消渴病发病及治疗中的重要性。虽说消渴病以“阴虚为本,燥热为标”,但笔者在此认为,脾的运化、输布津液功能失调,为消渴病的主要发病原因之一,广州中医药大学熊蔓琪教授[2]也认为消渴病的发病脾虚尤为重要,他认为消渴病发病应重视三个方面,一是素体脾虚,复因饮食不节,过食肥甘辛辣或饮酒过度,酿生湿浊,造成脾虚湿困;二是年老体虚,形胖湿盛之人,又因劳倦所伤,而致脾气虚弱;三因失治误治,过用滋腻或苦寒之品,损伤脾气。此三方面的因素,综合导致了脾的运化、输布津液功能失调,从而出现消渴病的各种症候,包括有脾气虚弱证、脾虚肝郁证、脾肾阳虚证等;因此在治疗中可以指导医者在治疗消渴病方面,旨在恢复脾的运化、输布津液功能,在此基础上,综合运用清肺润燥养阴补肾疏肝等药物及配合饮食调节、运动等治疗方法,以期消渴病患者临床症状缓解,病情好转,从而提高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 魏刚.消渴病与脾胃关系溯源[J].辽宁中医杂志,2006,6(06):03-12.
[2] 高产彬.赵翠芳.周晖,等.古今糖尿病医论医案选[M].人民军医出版社,2005(1):5-3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