贫血鉴别诊断中血液检验的临床效果

发表时间:2020/11/16   来源:《健康世界》2020年第19期   作者:袁芳 157000
[导读] 分析血液检验在贫血鉴别诊断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收集2018年6月-2019年6月期间收治的78例贫血患者以及同期80例健康志愿者作为研究对象。将78例贫血患者(缺铁性贫血)作为观察组,80例健康志愿者作为对照组,

        袁芳 157000
        黑龙江省牡丹江市第二人民医院
        【摘要】目的:分析血液检验在贫血鉴别诊断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收集2018年6月-2019年6月期间收治的78例贫血患者以及同期80例健康志愿者作为研究对象。将78例贫血患者(缺铁性贫血)作为观察组,80例健康志愿者作为对照组,均进行血常规检验,观察并记录两组患者红细胞(RBC)、血红蛋白(Hb)、平均红细胞体积(MCV)、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MCH)、红细胞分布宽度(RDW)。结果:观察组RBC、RDW之指标水平均高于对照组,Hb、MCV、MCH指标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明显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临床诊断与鉴别贫血患者应用血液检验具有显著的诊断效果,具有较高的临床诊断价值,可根据Hb、RBC、MCV、MCH、RDW等血液指标作为诊断标准。
【关键词】血液检验;贫血;诊断;鉴别
        贫血是临床中常见的一种血液疾病,可根据血红蛋白测定值诊断为贫血。贫血通常是指外周血液在单位容积中的血红蛋白浓度、红细胞计数和红细胞比容低于正常范围。引起此病症的原因有许多,如红细胞生成减少、失血、溶血等,表现为面色苍白、头晕、耳鸣、失眠等症状。若没有及时治疗,长期贫血可导致神经、呼吸、循环、内分泌等多系统损害,严重者还会出现呼吸困难、急性肾衰竭等并发症,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1]。由于贫血还分不同类型和症状,相应的治疗方法也各不相同,因此,正确的诊断贫血对后续治疗非常重要。本研究运用血液检验的方法,来分析此方法在贫血鉴别诊断中的临床应用效果,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研究对象及方法
1.1研究对象
        本研究入选的研究对象均来源于2018年6月-2019年6月期间收治的78例贫血患者以及同期80例健康志愿者。其中患者年龄在18-62岁,平均年龄为(30.24±0.7)岁;男性83例,女性75例。将78例贫血患者分为观察组,同期80例健康志愿者分为对照组。两组一般资料无明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两对本研究患者均采用血液检查,均在采血前1d禁食禁饮,待次日早晨7点进行空腹静脉采血检测,检测后的样本均统一使用全自动血液分析仪进行检测。在整个操作过程中,严格按照无菌操作的原则和规范,取坐位,用碘伏对穿刺部位进行消毒处理,开展真空采血操作,轻摇血液样本,确保抗凝剂与血液充分混合。最后,对检测结果进行分析和诊断。
1.3观察指标
        观察并比较所采集血液的红细胞(RBC)、血红蛋白(Hb)、平均红细胞体积(MCV)、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MCH)、红细胞分布宽度(RDW)等常规指标。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13.0版本)进行数据分析,对本研究中所得的血常规各项指标分别进行对比,若P<0.05,则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RBC(5.12±0.7)102/L、Hb(91.27±16.21)g/L、MCV(66.83±6.61)L、MCH(18.26±3.91)pg、RDW(24.12±3.2)%;对照组RBC(4.62±0.67)102/L、Hb(129.68±2.92)g/L、MCV(88.48±7.46)L、MCH(31.35±0.11)pg、RDW(13.26±2.4)%。观察组RBC、RDW指标水平高于对照组,观察组Hb、MCV、MCH指标水平低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明显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贫血根据病因及发病机制的不同,可分为红细胞生成减少、红细胞破坏过多、失血性贫血三类型。按照因素差异可分为大细胞性贫血、正细胞性贫血、溶血性贫血、继发性贫血等。其病情的起因和发病机制极为复杂,使得在临床诊断和治疗进程中须得加大确诊贫血类型的重视和力度,才能确保在后期能对症治疗,促进患者康复[2]。
        随着医疗事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现在已经能够初步确定贫血的类型,为其治疗能提供较大的依据,但这还是需要在临床加大对贫血鉴别和诊断的重视度和提升贫血诊断的水平,才能确保贫血鉴别和诊断的高精准率。血液检验是临床中较常用的检测方法,其优点在于操作方便,设备简单,检验费用低等,能被广大患者所接受[3]。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RBC、RDW指标水平高于对照组,观察组Hb、MCV、MCH指标水平低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明显有统计学意义(P<0.05),这说明对贫血患者采用血液检验方法具有较高的鉴别和诊断效果,其应用价值较高。采用血液检验,能够通过Hb、RBC、MCV、MCH、RDW等指标的变化反应中判定是否为贫血,再通过进一步分析,从而鉴别出患者是属于贫血中的某一类型,进而做出正确、精准的诊断,这对贫血患者的病情的确诊有一定的意义[4]。因此,不断提高贫血诊断水平,能提高对贫血鉴别和诊断的准确率,对提高临床鉴别诊断效果有一定的作用。
        综上所述,应用血液检验贫血,对促进临床诊断准确率有积极作用,可通过其Hb、RBC、MCV、MCH、RDW等指标,能做出较精准的鉴别和诊断,为更好的促进病情的恢复有较高的应用效果。
【参考文献】
[1]徐东成. 贫血鉴别诊断中血液检验临床效果探究[J].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8,18(29):125.
[2]陈佳美. 临床贫血鉴别诊断中血液检验的应用效果观察[J]. 中国医药指南,,2017,15(17):44-45.
[3]张华[1]. 血液检验在临床贫血鉴别诊断中的应用效果观察[J]. 临床检验杂志(电子版),2018,7(1):74-75.
[4]陈春芳. 血液检验在临床贫血鉴别诊断中的应用效果观察[J]. 心理医生,,2017,23(17):129-130.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