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春兰
重庆市开州区河堰镇中心小学心小学
摘 要: 数学是一门以思维活动为主体的学科。良好的思维能力能使学生更好地学习数学。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尽量激活学生的思维,使学生处于积极主动的状态,使学生的思维保持新鲜活跃。有很多方法可以激活思维。这个问题是有效的方法之一。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说:“发明上千万,出发点是一个问题。”由此可见问题的重要性。因此,教师应根据学习内容设计有效的问题,引导小学数学课堂。
关键词:小学数学;有效问题;课堂教学
虽然问题可以激活学生的思维,开阔学生的思维,但这并不意味着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随意提问,问他们想要什么,问他们想要什么,没有计划和目的。有价值的数学题,往往能起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效果,让学生在思考中顿悟有一种潜移默化的感觉。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根据学习内容设计有效的问题,从而充分发挥问题的价值和魅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本文结合小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从设计的趣味性、启发性、层次性等问题谈谈自己的看法、不足之处,敬请指教。
1、 有趣的设计问题
小学生正处于童心童趣的年龄阶段。在这期间,他们对一些有趣的清单感兴趣。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根据学习内容设计有趣的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起学生对问题的关注和思考。例如,人民教育出版社三年级第一节数学课1mm,分米的认识,考虑到这门课的主要学习内容是理解长度的单位毫米和分米,能够建立1毫米和1分米的直观表示法,知道它们之间的单位转换。这些内容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说比较抽象,如果老师采取简单的口语教学,学生可能会感到厌烦。因此,为了增加教学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老师在导入环节设计了一个有趣的问题情境:村长要安排教室准备元旦晚会,让懒羊羊和喜羊羊买弓,懒羊羊买了一把100毫米长的弓,喜羊羊买了一把1分米长的弓。懒羊羊幸灾乐祸地说自己的比喜羊羊长。但喜羊羊说他们的长度一样。”小朋友,你觉得谁说得通?“这样,老师就用学生感兴趣的动画人物来创造相关的问题情境对学习内容、激发兴趣的同时,也让学生有探究问题的欲望,产生迫不及待解决问题的心理。这种积极、积极的心理正是新课程教学所需要的,为新课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并取得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2、 设计启发性问题
在学习过程中,由于知识和经验的限制,学生经常会遇到一些让他们困惑的问题。如果教师直接告诉他们答案,一方面是学生没有经历思维活动的过程,形成僵化的知识;另一方面是没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这与新课倡导的“学生是学习的主体”的现代教学理念不符课程改革。最好的方法是教师设计启发性问题,帮助学生扫清思维障碍,给他们带来启发感,使他们能够独立解决问题,积极建构认知系统,增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例如,在教五年级数学“三角形的面积”时,在探索“三角形的面积”时,学生遇到思维障碍,不知道如何开始。这时,老师用这样一个问题来启发学生:“把两个相同的三角形放在一起,看看他们找到了什么?”在老师的提示下,学生们发现两个相同的三角形可以组合成一个平行四边形我们都知道了最后晚餐的区域。你能从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中求出三角形的面积吗?”经过仔细观察,他们发现底边和高度相等的三角形的面积是底边和高度相等的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把平行四边形的面积除以2,就得到了三角形的面积。因此,在教师循序渐进、循序渐进的问题指导下,他们终于来到了三角形区域,有效地完成了探究任务,实现了自主发展。
在自主探究中,学生对三角形面积除以2的印象深刻,提高了教学效率。
课堂提问要把握学生心理发展和学生思维发展的特点,针对教学目标和教学难点精心设计,使问题能问到点子上,放在学生心里,而不是为了提问。目的性问题紧紧围绕本课程的教学目标和重点难点,使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积极思考,敢于探索,迅速掌握本课的重点和难点。
学习兴趣是学习动机中最活跃的因素。数学知识的呈现是抽象的、静态的,甚至是枯燥的。因此,教师应善于创设情境,动态静态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学习。引导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教师通过引发猜想引导学生进行考试。这样的问题形象直观、生动,充满了孩子们的兴趣。
3、 设计层次问题
由于文化背景、家庭教育、个性和爱好等因素,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不同的接受能力。一些思维敏捷的学生能够灵活地理解和运用知识,而有些思维迟钝的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并不很好。因此,在课堂提问时,教师应设计分层问题,考虑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调动每个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课堂参与度。
例如,在教六年级数学比例的基本性质时,这部分知识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复习比例概念与意义。这些知识是上一课的内容,知识内容比较简单,此时可以让后进生作答。人们可以很快把注意力集中在课堂教学上。第二,他们可以充分准备学习新知识。当我们根据比例公式总结出比例的基本性质时,我们可以让优秀的学生回答。因为它要求学生具有较强的语言概括能力和细致的数学思维能力,这是对学生综合能力的一种考验。兴趣是人们在探索事物或从事某种活动时表现出来的一种积极的人格倾向。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把握学生的理解,探索学生的一些心理活动倾向,创造与学生年龄阶段相适应的和谐问题。只有符合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使学生有一种积极的知识探索状态。因为当学生失去了学习新知识的神秘感时,教师应该努力为学生创造有趣和富有挑战性的问题,提高他们的兴趣。
数学来源于生活和生活。它包含了很多生活中的数学信息。因此,教师应在教学中创设与实际生活相联系的学习情境,使陌生的材料变得熟悉。在学习新知识时,如果实践内容相对简单,一些学生就会心不在焉,教师应抓住与新知识密切相关的有趣问题,激发学习者的注意力,激发再学习的积极性,努力营造优柔寡断的感觉。感性思维是小学生的主要思维方式。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把握学生的思维特点,对学生进行有效的教学。小学生不仅喜欢五颜六色的东西,还喜欢动听的声音。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运用语言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首先,教师的声音要大,只有这样才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到课堂教学中来。如果教师的声音低,不利于信息的传播,也会影响学生的听力情绪。教师洪亮的嗓音使学生精力充沛,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果。一段时间后,学生的注意力就不会集中了。如果教师能有效地运用语言艺术,学生的注意力就会再次被课堂教学所吸引。数学是人们长期生活的智慧结晶。在生活中,我们随处可见数学的身影。为了使学生更好地掌握数学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应从生活中寻找教材,努力使教学工作更贴近生活。这样,学生就不会认为数学脱离了现实生活,它在我们的生活中有着如此重要的作用,从而增强了学好数学的动力。因此,教师应注意理论与实际的结合,使数学教学生活化。由于传统应试教育的影响教育,教学效果不明显因此,我们应该重视学与用的结合,让学生学会运用知识解决身边的问题
总之,课堂提问对促进课堂气氛、激发兴趣有着积极的作用。在小学阶段,教师应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设计有效的教学内容。
参考文献:
[1]李红彬.怎样使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提问更有效[J].新课程(中),2017(5).
[2]刘金萍.提高小学数学教学有效性的实践与思考[J].中国校外教育,2018(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