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小丽
四川省绵阳市开元中学
摘要:现阶段我国高中语文学科教育不断迎合教育改革的要求和标准,一方面对传统语文课堂教学模式进行改革,另一方面挖掘有效教学方案,以此来提升高中语文课堂教学效果。就当前高中语文教学模式而言,其仍然存在些许缺陷有待优化。为此,本文就高中语文教学模式现状和评价模式进行简要分析,并从教学的有效教学行为、学生的有效学习行为和师生的有效互动三个方面探讨有效教学模式,以期能够借此促进高中语文有效教学模式的高效实施。
关键词:高中语文;有效教学;评价与实践
引言
高中语文是学生在高中阶段需要学习的重要科目,其是实现学生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字应用能力发展的重要途径,且高中语文也是高考的必要考察科目。相对应的,教师能否在教学中通过对教学方法的有效调整实现对教学的有效优化,就关系着学生的未来发展。而在此形式之下,教师的语文教学优化就具有了很强的现实意义。针对于高中语文教学优化这一问题,笔者结合自身教学实际发现在本文中进行了论述,希望能对广大语文教师的教学有所借鉴作用。
1高中语文的教学模式现状及典型问题
1.1学生学习兴趣不高
兴趣始终是学生最好的老师!就当前高中语文教学模式而言,其在实际教学开展过程中未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同样未能得到良好的激活。究其原因,高中语文教师在开展教学工作的过程中未能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不注重趣味性元素的融入,教学手段陈旧僵化。此外,教师在课堂教学时未能注重师生互动的开展,久而久之便降低了学生的学习欲。
1.2教学理念存在偏差
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主导者,其自身的引导作用对课堂教学效果有着重要的影响。因此,在高中语文课堂上,教师要充分将自身的优秀教学理念渗透到课堂中去,以此提升课堂教学效果。然而,部分高中语文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未能注重“生本理念”的课堂渗透,在教学时不仅忽视了学生的主观学习需求,还很少与学生进行交流和沟通,进而让学生的学习质量无法得到保证。实际上,教师这种授课形式归根结底是教师教学理念存在偏差,没有考虑到学生主观能动性的作用和感受。
1.3课堂效率较低
语文学科作为高中素质教育中的基础学科,保证语文教育的整体质量直接关乎学生综合能力素养的培养。然而,一些教师在开展教学工作的过程中忽视了学生的学习需求,单纯以“填鸭式”教学法推进语文教育,这样虽然能够保证学生学习质量,但却无法保证学生综合能力素养的提升,不利于学生日后的进阶学习。
2高中语文教学有效教学模式的措施与实践
2.1培养学生课前预习的习惯
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学生学习取得成功的关键[1]。在语文课堂教学中,为提高学生的课堂学习效率,使学生在课堂上更容易掌握教师所讲解的知识,教师要帮助学生养成课前预习的好习惯。如果学生将课堂当作预习的第一场所,那么,他们的学习就会出现以下弊端:一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很吃力,在很简单的知识点上浪费大量时间,重点知识却没有时间讲解;二是教师的教学任务无法保质、保量完成,学生的知识量也就会大打折扣;三是学生听课非常困难,有些知识点似懂非懂,更别提和教师交流、沟通了;四是学生一味依赖教师,无法形成自主学习意识,对今后的学习负面影响很大。
因此,培养学生课前预习的习惯是提升课堂教学效率的第一步。
2.2学生要寻找有效学习方案
语文学科对学生的积累量要求较高,学生拥有丰富的阅读积累和字词积累便能够更快速的提升自身的语文素养。因此,在高中语文学科学习过程中,每个学生都应该找准自己的定位,结合自身的实际基础情况进行学习,从而保证有效学习方案价值的实现。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也要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分析,并与学生进行交流和沟通,以此帮助学生找到有效的学习方案。
2.3学生培养自身良好学习习惯
叶圣陶先生说:“语文教学的成功,在于学生自能读书,自能作文。”因而若想保证课堂教学有效性,就必须帮助学生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例如,引导学生多读书、读好书,最终让学生养成好读书的习惯,这样便能从根本上提升高中语文课堂教学效果。实际上,高中生在语文学科的学习中是一个厚积薄发的过程,学生平时就要养成好的学习习惯,并要多多阅读和积累。
2.4结合小组创建,优化教学方法
为了实现教学的有效优化,教师也要能对教学所应用的主要方法进行调整。在过去的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受到应试教育理念的影响,其往往会将讲授法作为教学的主要方法。而这种教学方法虽然可以实现学生对相应语文学习技能的掌握,但其主要授课的形式是以教师的理论讲解为核心的,而学生在教学中的地位较低,也很难进行实际的思考探究,这样的教学方式也就使得学生的自主学习探究能力很差。而在如今,为了实现教学的有效优化,教师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就可以贯彻新课标所提出的生本教学观念,结合学生的发展情况将学生有效的调动起来,开展小组合作教学,而在其中,学生也就可以通过彼此讨论的过程实现其能力的有效发展。在教学实际中,为了实现小组探究的有效开展,教师也就需要能对学生进行有效的教学分组,在这里,为了保证小组探究的均衡性与有效性,教师就可以按照学生的实际发展情况,来对其进行有效的分组。
2.5采用情感教学法
语文是有生命的。因为作者赋予了文章情感,将自己的平生遭遇,对国家的、对社会的爱都融入了文章。所以,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鼓励学生饱含感情地朗读课文,让学生通过情感代入和作者产生情感共鸣。这样,学生学起来就会更轻松。比如,教师在讲授辛弃疾的《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时,应该让学生带着感情朗诵,通过朗读速度的快慢,声音的轻重缓急去体会作者的情感,了解其中词句的含义。学生会发现,经过这样的环节,理解这首词的中心思想变得很简单了。因为情感的代入让他们能更加确切地感受作者彼时的心境。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尤其是古诗词教学中,情感教学法可以使学生准确把握作者的情感,从而提高教学效率。
结语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不仅要从自身出发去思考和反思提升教学效率的方式,也要发动学生,让学生参与课堂教学,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明确课堂教学目标,及时和学生沟通,通过科学、合理的提问启发学生,让学生思路更开阔,眼界放长远。此外,感情是语文课文的中心和灵魂。教师要让学生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去体会作者的情感和心情,去体会文章的主旨。只有将方法教学和情感教学融合在一起,学生学习的效果才更明显,课堂教学的效率也才能不断提高,真正适应新的教学形势。
参考文献:
[1]蓝志杰.浅谈新课改下如何提高中学语文课堂教学质量[J].好家长,2019(14).
[2]吴大波.浅析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提高效率的策略[C]//2018年“教育教学创新研究”高峰论坛.2018.
[3]魏隽毅.高中语文有效教学模式初探[J].文教资料,2009(11):113-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