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浩海
重庆市大足区弥陀小学 重庆402360
摘 要:小学生的德育教育是目前家长、教师以及社会普遍关注的重心,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应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根据语文学科的特点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以此形成良好的个人道德观,把青少年道德培养真正落实在小学教育上。作为小学语文班主任,该怎么做,寓教于乐,将德育教学与课堂语文教育有机结合,潜移默化中灌输学生正确的道德观,是时代赋予每一位少年教育者的重要使命,也是一大难题。
关键词:德育工作;小学语文;潜移默化;道德观
德育教育一直作为学校工作的核心关注项,新世纪下的学生应该具备民族精神,更应做到遵纪守法,成为合格的爱国主义者。与此同时,小学语文作为思想性极强的基础学科,对青少年的心智起着至关重要的决定性作用。因此,小学语文班主任在德育工作上起着关键作用,从小学起提高德育教育,打好思想基础是时代的需要,也是时代赋予每一位教育工作者的关键责任。
一、 小学语文肩负德育教育的重要性
小学阶段对学生进行教育,凭借教材进行应为主要渠道。语文,作为从小开始接受的基础学科,能够很好地将德育教育渗透至其中。根据小学语文教学大纲要求:语文教学要在进行语言训练的同时,对学生开展相应的思想道德普及,学生作为一个社会个体,拥有者其应有的社会责任,而道德教育则是对其社会责任的一种确立及示范。
在传统的语文教学中,小学语文教育中主要还是传统简单的知识性授课,教学中除了读书写字,就没有其他的功能存在。而在《青少年教育“十三五”规划》以及习总书记多次讲话中提到,“德育教育应该赋予教学中最生动的形式”意味着,小学语文教学不仅仅是简单掌握汉语的方式,更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和各项能力的重要学科。因此,作为小学语文班主任,不仅仅是对课本上课程上的基本知识进行普及,更重要的是从小开始对学生们的心智发育以及道德确立起到关键性的指引作用。“从娃娃抓起”从来就应该付之于实践当中,通过将语文课程中的教材与德育进行捆绑结合,将为学生们的德育教育提供参考及前进的方向。
二、 小学语文与德育教育结合的方法探究
(一) 提升语文老师自身的综合素养和知识深度
教师作为教学中着不可替代的角色,是引导学生思想的关键人物。而根据2017年中小学生教师综合素质统计发现,目前我国小学教师的普遍学历仅为大专水平,很大程度上,说明了我国教师水平仍有很大的提升空间。一方面,教师在德道建设上具有表率性作用,作为一名教师首先要确保自己有良好的道德素质,适应教育的发展及趋势,能重视师德修养的提升,为综合素质的培养做出表率作用。另一方面,教师这一职业也要求具备足够丰富的知识储备,在教学中有意的、系统化的渗透思想道德内容,让学生在潜移默化的环境下逐渐受到影响,建立起正确的价值观和世界观,是极其考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知识储备量。
(二) 充分利用教材,将德育教育蕴含于课本当中
毫无疑问,语文教学是文字教学的提升,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对语言以及文字的讲解是最为基础也最为关键的内容,更是开展德育的关键所在。通过将教材与德育教育有机结合在一起,寓教于乐,在语文课本的教育中,将课程出现的主人公精神与德育教育邮寄捆绑在一起。不仅仅只是单纯对教材的认识了解,更加是对德育教育的科普深化,充分结合、有机结合,达到德育教育的目的。
在课文《黄继光》一课中描写到“火力点里的敌人把机枪对准黄继光,子弹像冰雹一样射过来。黄继光肩上腿上都负了伤,他用尽全身的力气,更加顽强地向前爬”,在21世纪和平的年代,战争可能已经离我们远去了,但是黄继光所代表的是战争时期为了保家卫国而甘愿牺牲的英雄烈士们,他们的革命精神正是对青少年德育教育最好的榜样。21世纪,我们不要求青少年们为了家国牺牲自己,也不提倡这种做法,但是像各位革命烈士一样报效祖国,时代赋予着我们不一样的任务,提高自己的知识水平就是为国家科技发展储备最重要的人才资源,这一点也正是德育教育所希望灌输的。
(三) 结合课外阅读开展德育教育
课外阅读作为小学语文教学中重要一环,也是实施德育教育的重要途径。通过课外阅读不仅仅养成了良好的行为习惯、学习习惯,更重要的是在课外阅读中延伸对德育的深挖了解,从而对情操得到相应的提升优化,达到德育普及的目的。比如《鲁滨孙漂流记》,通过阅读这一书籍,可以让小学生对主人公鲁滨孙在困难中不屈不挠的精神打动,从而在日常生活学习中遇到任何问题与困难,会向主人公学习,培养自信心、勇敢;在《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中,通过对主角保尔·柯察金的成长遭遇进行延伸思考,培养学生们从小形成“大无畏”精神,感觉直面生活中的困难。
(四) 共同合作,探索课本中别样的德育之美
在学的活动中彰显德育元素,可以采取小组合作学习的方法,学生自主管理学习,提出有针对性的问题或进行互动补充,培养学生负责人地表达,整个学习活动无不指向对于文本的探究,在思维碰撞中激发共同读书的愿望。
在课程上会留给孩子们充分的时间去思考、去探索课程中蕴含的意义,如《孔融让梨》里,会留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去思考孔融让梨的行为做法,以及结合学生们生活中经历共同分享,提示学生生活中的亲朋好友们是否会相互谦让,层层诱导他们做出对生活发生事情的思考,寓教于我们生活的点滴,相信这样的德育教育带来的效果也将是最正面、最直观的、最有张力的。
(五) 践行一致、知行合一,塑德育本源
一切的德育最终是使学生成为一个具有良好道德品质修养的人,只有当良好的道德品质成为学生思想和行为上的习惯之时,德育实效才会真正显现出来。德育生活化既是促进德育实效性的有利途径,也是良好的道德品质和修养在思想行为上的有效体现。为促使良好的道德成为习惯,教师以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为契机,努力实现德育生活化。语文课堂上,听、说、读、写的训练、角色体验等都应是课内实践的范畴,只要教师及时捕捉德育契机,借助多样化的语言实践活动,就能适时将人性之美以及道德情操活灵活现地呈现给学生。
参考文献:
[1]李仙.小学班主任进行德育教育的措施探究[J].小学教学参考,2018(36):90.
[2]耿娇娜.浅析小学语文教学和班主任管理的结合[J].新校园(中旬),2018(11):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