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幼儿劳动习惯的培养路径分析

发表时间:2020/11/10   来源:《中国教师》2020年20期   作者:蔡蕾
[导读] 针对新时期下的幼儿教育,有的家长十分注重劳动教育,

        蔡蕾
        上海市宝山区永清二村幼儿园

        摘要:针对新时期下的幼儿教育,有的家长十分注重劳动教育,积极主动的传输一定的劳动观念,教会幼儿相应的劳动技能,并帮助幼儿养成了良好的劳动习惯,为幼儿的健康成长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而有的家长则将所有的教育重点都集中到了知识学习与艺术修养的提升方面,忽视了劳动习惯的培养,导致幼儿始终不具有基本的自我服务能力,甚至还对其综合素养的提升产生了影响。基于此,本文重点针对新时期幼儿劳动习惯的培养路径进行了详细的分析,旨在通过科学合理的劳动教育来促进幼儿的健康成长。
        关键词:幼儿教育,劳动习惯,培养

        劳动,是我们每一个人必须要具备的素质,也是人们日常生活中的第一需要。在素质教育理念下,从小培养幼儿的劳动习惯,对于其未来的学习、生活以及发展有着积极的影响。所以,劳动教育已经成为幼儿德育教育中最重要的一部分内容。但是,由于各方面因素的影响,幼儿劳动习惯的培养却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问题。在这种情况下,为了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为幼儿未来的学习、生活以及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必须要对现阶段幼儿劳动习惯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详细的分析,并针对性的提出解决措施。
一、新时期培养幼儿劳动习惯的重要性
        在新时期下,培养幼儿的劳动习惯,对于幼儿的成长与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首先,劳动是一个需要长期坚持且辛苦的过程,我们现在拥有的一切都是辛勤劳动的成果。幼儿总有一天会长大成人,独立创造劳动果实。对此,我们需要从小培养幼儿的劳动意识和劳动能力,为幼儿创造各种各样的劳动机会,让幼儿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只有这样,才能够让幼儿体会到劳动的辛苦,逐步拥有吃苦耐劳的品质。分析大量的真实案例,发现与家庭条件比较优越的孩子相比,贫困家庭的幼儿从小就已经学会了各种生存技能和生活技能,从小会为家人分担家庭劳动,其步入社会之后,对于社会的适应能力增强。所以,为了帮助幼儿形成吃苦耐劳、克服困难的坚强意志,使其具备适应社会的能力,需要培养幼儿的劳动习惯。
        其次,培养幼儿的劳动能力,还可以提升幼儿的独立自主性。所谓独立自主性,指的是一个人独立自主分析问题,独立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是每个人得以生存和创造的品质之一。少数家长认为幼儿会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步拥有独立自主能力,所以很多事情都会大包大揽的替孩子做,进而使幼儿在成长过程中逐步丧失了独立自主性。要想让幼儿拥有独立自主性,就需要从小培养幼儿的独立自主能力。而劳动,就是一个独立自主进行的过程,在劳动过程中遇到的问题,都需要依靠自己的力量去解决。而且,为幼儿提供相应的劳动机会,让幼儿在劳动过程中获得独立自主的能力,不仅可以逐步降低幼儿对家长和老师的依赖,还可以让幼儿体会到独立自主劳动所带来的充实感与成就感[1]。
二、新时期幼儿劳动习惯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家长对培养幼儿劳动习惯的意识的重要性
        新时期下,在幼儿教育方面,很多家长都在智力教育方面倾注了全部的心力,却始终没有意识到培养幼儿良好的劳动习惯,忽略对于幼儿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重要性。往往家长没有意识到培养幼儿劳动习惯的重要性,所以并没有为幼儿创造相应的劳动机会。有的家长认为幼儿年龄较小,还没有能力做家务劳动,于是剥夺了幼儿参与家务劳动的机会;还有的爷爷奶奶认为,自己小时候迫于生活无奈,不得不做那么多累人的家务,到了孙子这一辈,就应该让孩子多享福,少受罪,也全部承包了孩子所有的家务劳动的机会。
(二)幼儿园劳动教育的系统性有待提升
        近几年来,幼儿园在提升劳动教育的系统性存在着一个共性问题。首先,幼儿园针对系统性幼儿劳动教育的重要性需要有一个全面的认识。其次,在实际的幼儿劳动教育中,需提前对幼儿进行引导教育,提供多种劳动用具,引导幼儿了解到劳动的意义,将劳动与游戏活动结合在一起,让幼儿在游戏中完成劳动任务。这样一来,幼儿不仅能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还能对自身的劳动成果进行欣赏,产生深刻的的情感体验。
(三)幼儿劳动意识较弱
        新时期下,人们的物质生活条件有了明显的提升。现在的幼儿都备受家庭长辈们的宠爱和无微不至的照料。这样一来,幼儿的锻炼量较少,其进入幼儿园之后就会出现一系列的不适应问题,例如:幼儿不会自己穿脱衣服,只能排队等老师帮忙;脱下衣服不会叠:玩玩具后不会自己整理并归类归位等,幼儿的劳动机会不多,劳动意识就会偏低;劳动体验不丰富,就无法承受劳动过程中的辛苦和劳累。这些都不利于幼儿的成长。
三、新时期影响幼儿劳动习惯形成的主要因素
(一)教育重心偏离
        由于家长没有较强的幼儿劳动教育意识,将所有的精力都集中到了幼儿的艺术表演、语言交流等方面,奔波于培训机构的来往,加上长辈过于宠爱幼儿,往往就形成了孩子不会穿衣服、不会系鞋带,家长就上手帮忙,影响了幼儿自理能力的提升;孩子挑食、把不爱吃的食物丢在地上,也没有进行及时的制止和教育,让幼儿养成了骄纵的习惯。
(二)忽视劳动教育
        新时期下,幼儿不仅不缺少吃穿用度,还得到了来自父母长辈全部的宠爱与呵护。在这种情况下,不少幼儿已经养成了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习惯。然而,这样的习惯会对幼儿的动手能力以及生活自理能力的提升产生严重的影响。而导致幼儿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厌恶体力劳动,对家长和老师过于依赖的原因,就是人们没有对劳动教育引起足够的重视。
四、新时期幼儿劳动习惯的培养路径
(一)结合幼儿的生理年龄特点激发幼儿的劳动意识
        劳动习惯的培养,对于幼儿的未来成长与发展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要想有效培养幼儿的劳动习惯,教师就必须要先激发并培养幼儿的劳动意识,让幼儿形成正确的劳动观念和劳动心理。在日常幼儿教育过程中,我们发现部分幼儿总喜欢跟随在教师或者大人身后,模仿大人的言行举止。如果教师做出了某种劳动行为,幼儿也会随时做出相同的劳动行为表现。其实,这就是幼儿无意识性的劳动行为表现。教师要对幼儿这种无意识的劳动本能进行保护和尊重,通过肯定的语言和认可的延伸来对幼儿进行表扬,激发幼儿的劳动热情,直至幼儿形成劳动意识。


(二)结合幼儿的生理年龄特点安排相应的劳动内容
        劳动指的是与日常生活有关的一切劳动,所以在培养幼儿劳动习惯的时候,也不能仅限于“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而是要引导幼儿在做好自己的事情之后,还要乐于帮助别人。如果幼儿对劳动不感兴趣,没有掌握一定的劳动技能,那么幼儿教师就需要遵循“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原则,结合幼儿的生理年龄特点,为其安排相应的劳动内容。首先,针对种植与养殖活动方面,小班幼儿要安排其参与种植、参与动物照料;中班幼儿要安排其独立种植和独立照料;大班幼儿,不仅要掌握种植植物和照料动物的方法,还要能够分析自己在种植植物和照料动物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进行相关解决方法的制定和优化。其次,针对生活自理方面,小班幼儿要安排其独立洗手、整理图书和玩具、吃饭;中班幼儿要安排其做值日生、叠被、洗玩具和分发碗筷;而大班幼儿,要安排其扫地拖地、整理床铺、清洗玩具等。需要注意的是,所有的劳动内容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要根据幼儿劳动技能的提升而调整。最后,在安排幼儿劳动内容的时候,一定要引导幼儿体会到劳动创造的乐趣。在幼儿体会到劳动的辛苦之后,就要引导幼儿学会珍惜他人的劳动成果,并逐步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2]。
(三)结合游戏来激发幼儿的劳动兴趣
        只有幼儿积极参与到劳动当中,才能够逐步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而在幼儿园教育中,游戏是最常用的一种活动形式,也是深受幼儿喜爱的一种活动形式。将游戏与劳动进行充分的结合,可以有效激发出幼儿对劳动的兴趣。首先,教师要为幼儿创造一定的劳动机会和条件。例如,将整理区域材料、图书管理员、分发碗筷等劳动内容与游戏活动结合起来,对于幼儿来说是新鲜的,也是具有强大吸引力的。其次,在设计劳动游戏的时候,教师还要进行相应的讲解、引导以及帮助,直至幼儿掌握了相应的操作技巧和方法。例如,针对收拾玩具,就可以将其设计为“给玩具找家”的游戏;针对擦桌椅,就可以将其设计为“给桌椅洗澡”的活动。最后,在组织开展劳动游戏的过程中,教师还可以设置一定的游戏规则,将竞赛性机制引入其中,比赛“谁穿衣服最快”“谁是最佳劳动小能人”等[3]。
(四)通过创设劳动环境来提升幼儿的自主劳动能力
        在培养幼儿劳动习惯的过程中,教师还可以为幼儿创设良好的劳动环境,并以此为基础提升幼儿的自主劳动能力。首先,每个班级都要设置一个专门的“操作区域”,在这一操作区域中,可以组织幼儿进行“穿衣服”“系鞋带”“叠毛巾”等游戏性劳动活动。其次,教师要与幼儿进行有效的沟通和协商,让幼儿承担起值日生的角色,从而自主自发的参与到班级卫生劳动当中,例如扫地、拖地、擦桌椅等。
(五)通过家园互通来帮助幼儿养成劳动习惯
        家长与幼儿园进行有效的沟通和交流,通过双方的合力,对于幼儿劳动习惯的培养,也有着积极的作用。对此,家长需要对教师的劳动教育行为予以高度的配合,教师也要对家长予以积极的指导。
1.家长的积极配合
        针对教师对幼儿的劳动教育,家长要持以积极配合的态度。首先,家长也要肩负起培养幼儿劳动习惯的责任,充分意识到培养幼儿劳动习惯对幼儿成长与发展的重要性,主动通过网络、书籍等方式学习培养科学的家庭教育方法,进而采取科学的方法培养幼儿的劳动习惯。其次,家长要与教师积极主动的沟通,将幼儿在家里的表现情况以及劳动习惯告诉教师,确保教师对幼儿的在家表现有一个准确及时的了解。尤其是当家长在培养幼儿劳动习惯出现问题的时候,家长一定要向教师及时请教,然后在教师的专业指导下,采用正确的方法培养幼儿的劳动习惯,避免出现“用力不当”“矫枉过正”等问题[4]。
2.教师的积极指导
        针对家长的咨询与反馈,教师要予以积极的指导。首先,教师可以将幼儿在园中的表现定期或者不定期的反馈给家长。例如,通过班级家长微信群或者QQ群,将幼儿自己穿衣、吃饭、系鞋带的视频或者图片上传到群中,让幼儿家长及时了解到幼儿的表现。通过这种方式,家长能够充分了解到培养幼儿劳动习惯的重要性,并掌握有效的培养方法。其次,教师可以通过自身的专业优势,对幼儿家长的家庭教育意义专业性的指导,针对家长在培养幼儿劳动习惯方面遇到的问题,从专业角度予以有效的指导和解决。
五、劳动教育无处不在:《案例:垃圾箱盖子上的牛肉》
        孩子们午睡前,我准备去盥洗室扔张纸巾,刚想踩下垃圾箱的踏板,就发现垃圾箱的盖子上竟然有两口嚼碎的牛肉吐在了上面。我没有破坏“案发现场”。于是我转身回到了孩子们面前。“小朋友们,你们猜老师刚才去扔垃圾发现了什么?”我神秘兮兮地问,孩子们一下都安静了下来,期望我告诉他们什么惊天秘密。“是两口咬碎的牛肉,吐在了垃圾箱的盖子上。”孩子们互相猜测,我轻轻地做了个“停”的手势,说:“谁吐的,没关系,老师相信他不是故意的,请他一会儿自己来和老师说悄悄话,然后跟老师一起把垃圾桶擦干净就可以了噢。”
        去卧室时,浩浩难为情地来到我身边说:“老师,是我吐的。”说完,浩浩的眼圈逐渐红了起来,在他的眼泪呼之欲出前,我赶紧加上一句:“如果你有特别不喜欢的菜,可以来跟老师说,但不是用这样的办法解决问题哦。现在你觉得应该怎么办?”只见他跑去抽了湿纸巾,开始认真擦拭自己弄脏的垃圾桶,神情也逐渐放松了起来。
        无论是在与孩子们的日常相处中还是游戏中,老师都可以找到契机来进行劳动教育,作为幼儿教师,更是要看到日常生活中的教育意义,我们不仅要把理想播撒在孩子们的心中,更要助力他们把梦想照进现实!

结语:
        综上所述,在新时期下培养幼儿的劳动习惯,对幼儿的成长与发展有着积极的影响。但是,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幼儿劳动习惯的培养现状并不理想。为了改善这一现状,帮助幼儿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我们就必须要激发出幼儿的劳动意识、结合幼儿的生理年龄特点安排相应的劳动内容、结合游戏来激发幼儿的劳动兴趣、通过创设劳动环境来提升幼儿的自主劳动能力、以及家园互通来帮助幼儿养成劳动习惯。

参考文献:
[1]梁宇翔.基于劳动教育的幼儿习惯培养策略[J].辽宁教育,2019,(24):62-64.
[2]姚倩.中班幼儿爱劳动习惯的培养研究[J].才智,2019,(20):152.
[3]吴彩虹.新时代背景下幼儿劳动习惯的培养[J].求知导刊,2019,(18):154.
[4]蒋佳乐.家园共育培养幼儿爱劳动的好习惯[J].时代报告,2017,(26):234.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