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发表时间:2020/11/3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0年54卷第19期   作者:刘小焕
[导读] 语文作为主要的高三主科之一和终身学习的重要内容之一,是教育改革的重中之重,而批判性思维教学模式的发现可以是重大突破之一
        刘小焕
        陕西省富平县教师进修学校  711700
        摘要:语文作为主要的高三主科之一和终身学习的重要内容之一,是教育改革的重中之重,而批判性思维教学模式的发现可以是重大突破之一。它改变了传统以老师为主体的教学模式,发展成为老师提出问题,学生以解决问题为导向,主动学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将其运用在阅读课堂中不仅能很好的提升同学们的思辨能力更能提高同学们的语文综合素质。它的运用也为阅读课堂注入了“新鲜血液”,有利于提高同学们的阅读热情。基于此,本文章对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培养进行探讨,以供相关从业人员参考。
        关键词:高中语文;阅读教学;批判性思维;培养
引言
        语文阅读教学中普遍存在对阅读教育的不重视、阅读教材不合理、阅读教学方式过于模式化、阅读教学测评不科学等问题,导致阅读教学的效率一直很低。本文探讨了批判性思维在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作用后,提出了应用批判性思维提升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的教学效果的实施途径。
一、批判性思维
        批判性思维的定义目前在学术界还没有形成统一的概念。我国罗清旭教授认为批判性思维是个体对产生知识的过程、理论、方法背景、证据和评价知识的标准等正确与否做出自我调节性判断的一种个性品质。武宏志认为批判性思维的定义是多元的,不同的视角维度有不同的批判性思维定义,但共性是其质疑性。而最早提出批判性思维定义的作家是美国教育家杜威,他将批判性思维称为“反思性思维”。国外对于批判性思维的研究始于20世纪,Robert Ennis是公认的权威人士,他将批判性思维定义为个体在确定相信什么或者做什么时所进行的合理而成熟的思考。概括地说,批判性思维是指对所学的东西的真实性、精确性、性质与价值进行个人的判断,从而建立自己的知识体系。
二、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师生轻视阅读教与学
        在高中语文阅读实践教学中,教师与学生是同样重要的两个主体,教师对于阅读教学的重视程度关乎课堂教学质量,而学生对于语文阅读的学习态度则会直接影响到阅读教学的有效性提升。在当前高中语文教学发展阶段,绝大多数学生都未能够充分认识到语文阅读学习的重要性,甚至关系到不同学科成绩,而教师也容易忽视掉通过开展多元化阅读活动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和交流沟通能力,不当的阅读教学方法会一定程度降低语文课堂学生阅读效果,浪费学生更多的宝贵学习时间。
        (二)忽视了学生的主动性
        传统语文教学课堂上,教师虽然认为学生是主体,教师只是引导教学过程,但事实上教师却总是把控着学生思维,将学生客体化。教师在课堂上采取的方式大多是生硬地向学生灌输知识,这种教学方式固化了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处于被动的地位来学习知识。教师应转变这种教学方式,真正将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是主观能动的,教师在提问学生问题的时候,虽说是以“启发性”的方式,但其实没有将启发性落到实处、做到最佳。在学生没有回答对教师的问题时,教师通常采用的方式便是给予学生极具有暗示性的话语告诉学生的答案,让学生按照教师设计好的答案说出来,这样没有让学生主动的思考,也忽略了学生的想法。
        (三)教学方式单一化
        部分教师缺乏实践创新意识,他们普遍认为只需要关注到学生能否有效学习掌握语文基础知识,一定程度忽视了学生综合语文能力的培养。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仍然在采用灌输式教学方法,向学生灌输讲解各种语文阅读知识和技巧,忽视了与学生的互动交流,没有结合学生反馈的需求意见,进行有针对性的优化改善教学内容与方式,这样一来势必难以激发学生在语文阅读课堂的学习兴趣和热情,从而降低了语文阅读课堂教学质量和效率。

同时,教师在阅读教学中,更多是培养学生对阅读理解问题的思考解决能力,未能散发学生创新思维,培养学生语文阅读综合能力,阅读教学方式的单一化、形式化会让教学目标变得更加模糊,难以促进学生语文阅读学习的可持续发展。
三、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一)教师合理设计任务
        所谓批判性思维就是以任务为导向,教师布置的任务质量将直接影响到学生完成的质量,学习阅读不再是老师或者是学生的其中的单个群体的事情,它需要两者互相配合,老师在备课时就要考虑到往年的阅读考点与学生现有的阅读思维之间的差异。教师在课堂上进行的阅读练习话题与往年的高考阅读题目既要相似又要有差异,相似之处就在于都要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而不同之处就在于在练习中教师需要考量学生现有的阅读水平,争取让学生在每一次练习中有收获,不断提升自己的阅读水平。
        (二)改变教学方式,激发学习的积极性
        在批判思维的引导下进行阅读教学,还要改变教学方法,营造民主的课堂氛围,舍弃大水漫灌的教学模式,开展探究式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为此,教师在课程开始之前先设置一定的问题,然后授之于“质疑”的方法,才能让学生有能力带着问题进行阅读。这样一来不仅可以对学生的分析能力起到锻炼效果,还能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具体教师在引导学生批判阅读时,可组建两个小组,指定一个辩题,并作出提示,比如教材文本情节安排、情感基调、语言表达等内容,要求学生带着问题进行阅读,从阅读篇目中找寻对自己有利的辩题信息,接着留出半节课时间让学生就辩题轮流发表自身看法,从而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提升阅读教学效果。此外,教师还需要改变一考定成绩的考核方式。要丰富测评方式,注重平时成绩的记录,注重考题的批判性思维阅读的导向性。
        (三)文本细读,批判性思维培养的有效抓手
         文本也译作本文,是文化的载体。文本细读,也被称为细读。“细读”指对文本的语言、结构、象征、修辞、音韵、问题等因素进行仔细解读,从而挖掘出在文本内部所产生的意义。它是20世纪西方文艺理论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同时也是一种重要的阅读方法,是属于英美新批评流派的术语。它强调文本内部语言的丰富性、复杂性。“新批评”强调关注语言的内涵与外延,和文本的内部结构,是一种以文本为中心的有思想灌注的技术。德里达创立了解构阅读的方法,通过“批判性阅读”,对围绕文本的核心概念和主要议题进行讨论,对核心问题和细节进行探究,对文本进行梳理和评价。这些起源于西方不同阶段解读文本的理论,对于加深领悟中华传统文化内涵有方法论上的指导意义。在“批判性阅读”中,要激发思维的深度和广度,基于评价而建构出文本自身的意义。文本既包含内容,又包含形式,都在文本解读范围之内,我们不但要关注文本的内容阐释,还要关注文本的形式解读,通过阐释、澄清、审视、反思、评价、判断,细化落实到可操作的层面,创造性的解读文本,同时兼顾其中的情感和理性。
结束语
        高中语文批判性思维阅读课堂教学模式需要在探究中调整,它对学生主动思考阅读阅读思路,提高学生思辨能力和整体综合素质有很大帮助。现在的社会发展趋势显现的是对创新型人才的急需,而批判性思维阅读教学模式对学生思辨能力的培养和提升恰恰为学生创新思维的灵活运用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高星.高中语文教学中批判性阅读能力的培养研究[D].天水师范学院,2019.
[2]范天姝.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批判性思维培养的策略研究[D].沈阳师范高中,2019.
[3]马云.基于批判性思维能力培养的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研究[D].扬州高中,2019.
[4]聂茂生.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J].教育现代化,2018,5(32):368-369.
[5]钟德清.论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培养[D].福建师范高中,2017.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