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知-认知”教学法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实践

发表时间:2020/11/3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0年54卷第19期   作者:马莎
[导读] 近年来语文教育工作者提出了诸多有效的教学方法,其中“行知-认知”教学法效果十分显著
        马莎
        山东省滨州市博兴县吕艺镇京博希望小学  
        摘要:近年来语文教育工作者提出了诸多有效的教学方法,其中“行知-认知”教学法效果十分显著,本文将从“行知-认知”教学法的提出背景、“行知-认知”教学法的内涵、“行知-认知”教学法的优势以及“行知-认知”教学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四个方面进行论述,旨在深入研究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行知-认知”教学法,拓宽小学语文教学新思路,进而为小学语文教学提供有效的理论依据。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行知-认知”教学法;语文阅读;教学实践
        小学语文阶段是学生接触语文阅读学习的第一阶段,也是学生培养阅读兴趣、打好学习基础的重要阶段, “行知-认知”教学法作为众多语文教学方法中的一个,长时间以来获得了许多教育工作者的认可和青睐,在实践中也取得了一定的效果,这一方法还需要进一步探索、深入研究和广泛实践,只有在实践中才能领悟该方法的正确应用和本身的价值。
一、“行知-认知”教学法的提出背景
        语文这一学科不同于其他学科,它本身除了培养学生一方面能力、教会学生一部分知识内容的同时,还影响着学生对中华文化的认知与传承、对周边环境的理解以及自我与世界的交流方式等诸多层面的内容。不可否认的是素质教育永远离不开语文的教学,而如今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呈现出参差不齐的局面,一部分教师无法在阅读教学中发挥出小学语文教师应该发挥出的作用。为解决这一问题,让更多教师找到合适的教育方法、让更多的小学生在语文阅读中产生浓厚的兴趣,“行知-认知”教学法应运而生,并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二、“行知-认知”教学法的内涵
        “行知-认知”教学法本身结合了一部分心理学上的内容,该方法不仅仅是在教育与知识层面上的一种教学方法,还是一种精神层面的内容,该方法注重语言环境的营造、语言氛围的烘托,以新型的授课和互动方式打破原有的一部分不符合时代发展、无法满足学生需求的教育模式。“行知-认知”教学法注重小学生的心理建设,注重小学生群体独有的群体特征,结合这些特征针对性地进行知识讲解,并且对小学语文阅读老师的讲解方式提出了新的思路和要求,不仅能够激发孩子的主观能动性还能够让孩子们在学习中培养兴趣、激发潜能。
三、“行知-认知”教学法实践中要注意的问题
        如今我们已经步入了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小学生和成年人一样每天暴露在各种各样的信息和资讯之中,信息量的增高提升了我们对这个世界的认识、拓宽了我们的思维和视野,具有很大的积极影响和正面价值,但是信息量的增大也带来了一个新的问题,就是良好的信息和不良信息之间没有筛选便直接被各种媒介传递到我们面前,成年人尚且有一定的分辨能力,但是小学生年龄尚小,且对一切充满未知和好奇,如果没有正确的引导,很难在众多的信息中找到合适自己的内容,这时就需要语文教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合理使用方法,为学生做好引导和筛选的工作。
        小学语文阅读从狭义上来看只是对语文阅读能力的掌握,但是在“行知-认知”教学法向我们展示了一种小学语文阅读更加广义的解读,“行知-认知”教学法不仅强调基础知识的积累和掌握,更强调语言环境的培养,语文阅读不意味着单一枯燥的刻板学习,而是一个十分自由、有趣的事情,这就要求教师在运用“行知-认知”教学法时,能够深入理解小学语文阅读的重要内涵,结合学生自身情况进行教学。


四、“行知-认知”教学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具体应用
1、紧密结合小学生群体特异性进行教学
        小学生是一个十分特殊的学生群体,小学生年龄虽然小,但是他们的思维是十分丰富的,小学生往往对未知的事物充满好奇,而语文阅读恰恰能够满足这份好奇。阅读的世界是和小学生的思想世界一样充实而丰富的,从事语文阅读教育的老师应该抓住这一特点,充分利用小学生这份发散的思维和丰富的想象力、好奇心,将语文阅读讲解得生动有趣、切合实际,这样才能让小学生更好地吸收学习内容,并且能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众所周知,在学习找那个一旦产生兴趣那便是开启了一扇大门,学生将会十分自主地探索门外的世界,这对小学语文阅读学习是十分有利的。小学生除了有较高的好奇心和想象力之外的另一个显著特征就是对事物缺少良好的分辨能力,这要求教师起到良好的指导作用,在挑选阅读内容时注重结合小学生这一特点,选择一些具有正能量、具有趣味性的素材,让学生在正确的轨道上稳步前行,也让学生在积极的引导中构建扎实的知识体系。
2、教师自身注重提升文学素养和教学水平
        教师行业与其他行业不同的是,该职业本身不仅涉及到自我价值的实现,还涉及到知识的传递以及对学生知识结构和行为认知的构建,这份职业是十分神圣的,要求从业者既要有专业的教学技能,还要有深厚的知识背景和超强的责任心,在这份高要求的趋势下,许多优秀的教师涌现出来,但是同时也有一些教师存在教学经验不足,知识体系不完善等情况。
        “行知-认知”教学法为教师提供了一种良好的、可操作的理论依据,该方法要求教师首先注重自身文学素养的培养和提升。学生作为教育的主体纵然需要十分关注,但是教育的主体不仅是学生,学生的语言环境更是不容忽视的。在小学语文阅读学习中,学生的语言环境更多的是依赖于小学语文教师的知识水平。这就要求在小学语文阅读学习这一关键的阶段,小学语文教师需要从自身出发,在自己的行为和认知层面做到知行合一,具有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同时能够广泛阅读,培养自身的文学素养,这样才能在日常的教学中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和优质的语言环境,进而使学生在行为认知层面更好地对所学内容进行消化理解。
3、注重阅读内容的掌控和延伸
        现在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存在一些注重技巧教学而忽略了阅读内容的现象,“行知-认知”教学法是纠正这一缺陷的很好的教学方法。在运用“行知-认知”教学法时,教师应该注重对阅读内容的掌握,让学生在教师认真筛选的语文读物中感受到阅读本身的魅力,不让原本丰富的语文课堂变成一种单纯的应试练习。此外,教师在选择语文阅读材料时,不应该只局限于考试内容或是固有的读物,还应该为学生提供一些课外阅读材料,以及一些符合时代特征的读物,让学生的知识体系不断完善的同时多多涉猎新的事物,并且不断更新自身的知识内容,为今后的学习打下良好基础。
4、注重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
        教师在运用“行知-认知”教学法时,要注重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这里的阅读能力不仅是学生的写作能力和答题能力,还包括学生的“读、说、听”等多方面能力,阅读能力是一个十分综合的能力,想要提升学生的综合阅读能力,就一定要在日常教学中注重各项内容的集中练习,在文章讲解时多多举例,让学生投入到课堂中来,同时要设计一些互动环节,让学生多多参与,更好地学习。
五、总结
         “行知-认知”教学法对小学生语文阅读的学习和综合素质的培养都十分关键,但是方法本身不能产生影响,要想让好的方法发挥出积极的作用需要从事小学语文教学的教育工作者深入研究“行知-认知”教学法这一方法的内涵,并且在教学过程中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加以运用,这样才能起到良好的教学效果。除此之外,方法不应该是一成不变的。“行知-认知”教学法也应该在实践中得到不断地优化、充实和改良,与时俱进才能紧跟时代的步伐,更好地服务于更多的学生。
参考文献:
[1]黄玲玲.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阅读能力培养[J].新课程,2020(34):181.
[2]张延发.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策略探究[J].基础教育论坛,2020(24):42.
[3]陈小明.提升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的策略[J].散文百家(新语文活页),2020(08):88-89.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