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大明
江苏省淮安工业中等专业学校 223200
摘要:随着互联网、大数据的快速发展,绝大部分课程都摆脱了传统教学模式,引进微课、多媒体等新的教学方式,给德育教学创造更多发展空间与机会,需要做好研究分析工作。中职德育课教学引入信息化模式,可以丰富课堂教学内容,弥补传统教学模式的不足,提升德育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基于此,对中职学校德育课现状及效能提升建议进行研究,仅供参考。
关键词:中职学校;德育;效能提升
引言
中职学校的德育课程作为一种有计划、有目的地对学生进行道德、思想、政治等方面教育的手段,必须不断进行深刻反思,以高度使命感和责任意识,为社会培养一批思想道德素质硬、科学文化素质高和职业能力强的新时代人才。
一、中职学校德育课发展现状
(一)中职学校存在重技能轻德育的倾向
大部分中职学校对于自身的定位就是为国家和企业培养专业技能人才,因此许多中职学校尤其是私立中职学校将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参加技能竞赛并取得名次作为学校的核心竞争力。这使得部分学校一直以来采取重技能轻德育的教学模式。部分学校秉持着“普通教育有高考,职业教育有大赛”的理念,在课程设计过程中重视专业技能课、轻视文化课的现象时有发生。
(二)教学模式僵化,学生学习意识淡薄
大部分中职学校德育课程授课时依然采取单一教学模式,主要利用PPT、多媒体等形式,虽然与传统模式相比教学效率得到提升,教学过程也更加生动主观,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如德育知识学习是围绕教师进行,若教师授课速度加快,使学生被动接受相关知识,无法调动起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
(三)部分学校对中职德育课程教学不够重视
目前,一些中职学校存在“重专业课、轻文化课”的现象,学校、教师和学生均对中职德育课程学习不够重视。当前各中职学校之间的行业竞争比拼的是升学率和就业率等,因此,多数中职学校将精力放在中职生专业知识培养和技能提升方面,而德育课教师依然是一周两节课,评价标准以学生期中、期末考试成绩为主,不注重对学生学习过程的监督评价。
二、中职院校德育课教学效能提高建议
(一)中职学校首先要建立一支专业素质过硬、师德良好、结构合理的德育师资团队
通过招聘、人才引进、培训等多种途径吸引优秀专业德育教师加入学校。对于引进来的教师,“考虑德育课教师工作的特点,中职学校应在职称聘任、经费投入、科研立项、交流学习、国内外进修提高等方面实现政策上的扶持,让德育课教师与专业课教师处在一个平等的地位上从事教学和科研活动,确保德育课教师的劳动受到应有的承认和重视,使他们的工作受到应有的尊重”。即要从待遇、职业晋升、岗位设置等方面尽量给予优待,让他们能够安心留下来。其次还要建立并完善合理的德育课专任教师考核晋升机制,把教师的创造性教学、课堂教学效果、校本课程研发、师生关系状况等指标引入教师评价考核体系中引导德育课教师不断提升通过创新来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
(二)重视网络德育宣传
1.结合学校网站,搭建中职德育主题板块,中职德育要意识到德育课信息化教学需要依托网络进行传播,合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结合学校网站主页,开设中职德育教育的主题版块。着重强调中职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法律、道德及心理健康等方面的内容,并对学校内学生德育的优秀事迹进行宣传,借助校园网给学生提供交流学习的平台。2.共享德育课程,利用国家数字化学习资源,针对中职院校学生德育学习资源单一的情况,可以有效利用网络德育资源库。国家数字化学习资源中心含有丰富的德育资源,包括全国各院校名师的德育教学资源,内容丰富且形式多样,给中职生提供了自我学习的平台,可以带给学生更多的学习体验。
(三)制订多元评价机制,鼓励教师开发校本教材
目前对学生的考核评价体系基本以考查成绩为主,评价形式单一,不够全面。在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中,“德”应该居于首要位置。学校可以制订包含这5个方面可量化的考核评价体系,并作为学生毕业的评价标准,即学生在校期间需修到相应学分。教师可以结合本校教学宗旨、特点、专业需求等自主开发校本教材,组建德育教研团队,团队成员包括德育教师、班主任、分管德育的中层领导干部等。同时,积极“走出去”和“引进来”,优化师资结构,鼓励教师与各类中职学校同行进行交流学习,借鉴相关经验。
结束语
综上所述,目前国家职业教育如火如荼,而中等职业学校作为国家职业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培养专业技能人才方面发挥着不可取代的作用。随着“中国制造”走向“中国智造、“中国创新”,我们需要越来越多优秀的“大国工匠”。而“大国工匠”不仅要具备卓越的专业技能,更要有健全完善的人格力量和认真负责敢于创新的精神品质。
参考文献
[1]杨晓琴.中职德育课有效教学的实践探索[J].课程教育研究,2019(30):62-63.
[2]薛洋洋.中职学校德育课堂教学现状与对策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9(30):242-243.
[3]邓生恒.中职学校德育课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课程教育研究,2019(26):70-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