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恢复技术在水土保持工作中的运用研究

发表时间:2020/10/14   来源:《城镇建设》2020年20期   作者:李晓菲 张安若
[导读] 本文结合实际,重点分析生态恢复技术在水土保持工作中的运用
        李晓菲     张安若
        陕西庄森生态工程有限责任公司    陕西西安     710004
        摘要:本文结合实际,重点分析生态恢复技术在水土保持工作中的运用,包括设计理念、物种选择与搭配、土壤改良等关键技术,对生态恢复技术及技术要点进行了总结,希望能为相关人员开展水土保持生态恢复工作提供有效的参考。
        关键词:水土保持;生态恢复技术;技术要点

引言
        在我国大规模基础设施建设背景下,由于大规模开工土给生态环境带来了较大压力,因此做好水土保持工作尤其重要。而生态恢复技术是水土保持工作中重要的措施之一,具体指的是依靠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辅以人工措施,以此将遭到破坏的生态系统逐渐恢复。常见的生态恢复技术有建设生态护坡、植物修复等几种,本文以藏区某电站工程为例,具体分析生态恢复技术在水土保持工作中的运用,以供参考。
1、工程概况
        该电站位于藏区山南地区,工程所在地的年平均汽温为9.2℃左右,年降水量在540.5mm,年平均相对湿度是51%,年平均蒸发量是2075.2mm,具有气候干旱、干寒,日照时间长,蒸发量大的特点。工程所在地的土壤类型以褐土为主,植被类型是雅鲁藏布江中游谷地亚高山灌丛。工程地主要由枢纽工程、料场、渣场、施工生产生活地等组成。由于工程所在区域为高原地区,使得土壤形成时间较短,多为沙壤土、石砾多,质地较粗,容易漏肥,同时由于高原地区的土壤机质含量较低,即便少数土地中有腐殖质,但是在温度较低的情况下,微生物繁殖的速度较慢,数量比较少,所以并不能够满足植物生长的需求。针对这些特殊条件,在水土保持工作中运用生态恢复技术时,要有别于其他普通迹地恢复种植及管理的要求。
2、生态恢复技术的运用理念
2.1保护理念
        由于工程项目位于藏区西部半干旱地区,森林生态系统较为脆弱,容易遭受到破坏,且恢复难度较大,因此在工程设计时,要重点强调现有生态环境的保护,应减少工程施工的扰动,并通过各种有效的防治措施进行水土流失的治理,保护及合理利用水土资源。
2.2生态优先理念
        工程所在地在高原地区,是世界仅有独特的生态环境系统,因此在设计工程建设的水土保持措施时,要坚持生态优先的设计理念,基于生态修复的角度,最大限度地减少对生态系统的破坏,以此为生态恢复技术的运用创造有利条件,确保被破坏的生态系统能够得到良好的修复。具体而言,在工程边坡治理措施设计时,建议采取工程措施与植物措施相结合的方式进行综合质量,能够使用生态修复措施的,则坚决不采取硬质措施,以此减少灰色创伤面。另外,在采取植物措施时,要充分考虑植物之间的关系,合理进行植物的搭配,并优化设计和配置物种的选择。
2.3生态功能划分理念
        在水土保持工作中运用生态恢复技术,应根据不同的功能区域进行水土保持生态恢复设计。比如,针对该工程项目业主营地主要是员工工作生活的产生,因此在生态恢复设计时,需要根据水土保持的要求,实现生态恢复与景观功能协调统一,即要充分考虑人的景观需求,合理进行植物的配置;针对工程建设和后期出入的交通工程区,一般创伤边坡比较多,因此在水土保持生态恢复设计时,应在保证交通安全的基础上,进行道路环境的改善,同时对道路两旁进行景观功能的设计,这样既能够增加交通公路景观性,也能够减少水土流失。
2.4适地适树理念
        在水土保持生态修复设计过程中,应充分考虑任何一个群落是需要一定的环境条件这一问题,因为随着长时间的演变,保留下的现状植被是能够适应当地气候和土壤条件的,所以生态恢复设计时,要遵循自然规律和属性,坚持适地适树的理念,以乡土植物为主进行设计,将生态风险降到最低化,提高生态效益至最大化。

具体而言,就是要充分掌握生物生长的习性,并结合工程建设不同场地的需求及环境因素,合理进行物种比例的配置,以此营造出生态植被景观和生态功能稳定的森林植物生态系统。
3、生态恢复技术的具体运用
3.1科学选择物种,合理进行搭配
        在水土保持工作中运用生态恢复技术,首先需要科学选择种植物种,并合理进行物种的搭配。由于工程项目处于高山灌丛区,所以在水土保持生态恢复措施设计时,遵循适地适树的理念,以灌草结合为主,搭配少量的乔木,以此构建出适宜当地情况的动植物群落。具体内容包括以下:
        第一,在工程区业主营地水土保持工作中,在运用生态恢复技术时,结合业主营地的景观需求,草籽选择的高羊茅与黑麦草以1:3比例混播;灌木有南天竺、连翘、格栅花、金叶女贞球等;乔木有红枫、红梅、核桃树、云杉、银白杨等。在保持营地水土保持生态功能的基础上,通过建设景观工程,将草籽黑麦草作为先锋植物,能够有效提升地表植被覆盖率,减少地表径流,从而减少水土流失。另外,黑麦草与高羊茅的搭配,能够提升草坪绿化的景观效果,加之在乔木和灌木的作用下,能够促使生态功能与景观效果相协调统一。
        第二,在工程交通道路区的水土保持设计中,植物的选择尤其关键,直接影响生态修复的效果,所以在运用生态恢复技术时,结合道路景观需求,对道路两旁临时占地进行水土保持生态恢复设计时,应以乡土植物为主,外来优良植物品种为辅,构建一个和谐有序、稳定的植物群落。
        第三,在工程建设生产生活区及渣场区,由于景观要求比较低,所以在水土保持生态恢复设计时,坚持生态优先的理念,以恢复生态功能为主进行防治。例如以黑麦草为先锋物种,蒿草和早熟禾为本地草种,紫花苜蓿具有改善土壤肥力的作用,能够起到很好的生态恢复作用。
3.2对现有土壤进行改良
        工程项目所在区土壤含水量在44.28~23.83%之间,随着海拔的升高含水量会有所升高;随着海拔的升高土壤酸碱度由弱碱性向弱酸性过渡;土壤有机碳含量在36.92~44.59g·kg-1之间,含氮量在2.8~4.33g·kg-1之间,含磷量在0.26~0.52g·kg-1之间,以3600m为分界线,3600m以下随着海拔升高而升高,3600m以上随着海拔升高而降低。以《城市园林绿化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为标准,该工程所在区的原始土壤并不能满足绿化种植土壤酸碱度及营养物质的要求,所以为了保证水土保持生态恢复的效果,提高植物存活率,必须要进行土壤改良。具体的改良措施为:针对工程区海拔高度3310m左右土壤存在的营养物质偏低、土壤性质较差的问题,在土壤改良过程中,通过剥离表土,并结合高原区干旱少雨的特点,采取添加保水剂和肥料的措施,土壤、保水剂与肥料的比例为7:0.3:3,使用肥料为农家肥与化肥的混合肥,农家肥便于就地取材,且成本地,加之含有的营养物质较丰富,有氮、钾、磷、钙、镁、铁等,通过与化肥混合,能够有效减少肥效挥发,也能够有效提高肥料效果。
3.3  提高种植坑保水保肥效果
        在运用生态恢复技术时,为了提高植物存活率及生长效果,还需要提高种植坑的保水保肥效果。根据高原地区气候及土壤特点,在对种植坑进行改良时,可对坑壁和坑面覆盖进行特殊处理来提高种植坑保水保肥的效果。
3.4加强养护管理
        在水土保持生态恢复工作中,既要重视植物种植工作,也要重视植物养护管理,所谓“三分钟,七分养”,尤其是工程区所处地具有严寒、干旱的特点,必须要加强养护管理,通过浇水、施肥、修剪、病虫防治等工作,提高植物存活率及后期生长效果。
结论
        综上,生态恢复技术在水土保持工作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本文结合工程实际,在遵循生态恢复设计理念的基础上,具体探讨了生态恢复技术的运用,该工程通过运用植物修复的方式,并遵循生态演变规律,在经过修复后,该工程所在区植被率大大提升,且在种植土壤改良及养护管理后,植被存活率也有了较大的提升。
参考文献:
[1]罗永恒.浅谈国家级公路建设工程水土保持与生态恢复[J].陕西水利,2019(04):130-131.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