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计算能力的培养策略

发表时间:2020/10/14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9月3期   作者:高庆玲
[导读] 学习小学数学是小学生启发思维的重要路径,是数学学科的切入点,而小学数学计算题教学作为数学学习阶段的一个重要模块,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占有很大比重。本文将从小学数学计算题教学现状出发,对如果培养小学数学中学生的计算能力做出如下分析探讨,为该模块教学出谋划策。

高庆玲    安徽省合肥市金湖小学  230031
【摘要】学习小学数学是小学生启发思维的重要路径,是数学学科的切入点,而小学数学计算题教学作为数学学习阶段的一个重要模块,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占有很大比重。本文将从小学数学计算题教学现状出发,对如果培养小学数学中学生的计算能力做出如下分析探讨,为该模块教学出谋划策。
【关键词】小学数学;学生计算能力;培养
中图分类号:G65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1001-2982 (2020)09-003-01

        小学数学计算题板块对于小学生相对难以理解和掌握,加之在传统数学教学中,忽略了该教学模块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以至于教学效率低下,学生学习能力不高,下文将结合教学实情和现状,对如何改进教学方式,促进学生提升计算题的解决能力提出相关建议和意见。
        一、小学数学计算题教学的现状分析
        1.1课内练习实践机械模仿,影响学生思维发展
        对于数学学科,教师在讲解完例题后,一般要选用几道练习题对学生进行效果检测。但教师在选用练习题时总是照抄照搬,采用“换汤不换药”的教学形式。但大部分教师对于议题与课内习题的搭配关系处理不好,设计习题形式单一,只是机械模仿例题,这样的练习对学生思维训练几乎为零,对于学生的应变能力和思维启发能力影响不大。计算题的设立旨在培养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提高学生对类似问题的解题速度,若机械模仿,则失去了计算题本身的意义所在。
        1.2死板公式较多,解题形式单一
        计算题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常伴着公式及应用题的出现,单独出现的频率较低。在日常数学课堂教学中,有些教师过分依赖教材,照搬教材的设计过程,缺乏理性思考,对于例题的引导也是如此,设计习题形式单一,只是机械模仿课本上的例题,对一个个枯燥的公式反复练习。长此以往,这样的练习对于学生应变能力和思维启发能力影响不大,失去了小学数学教学本身的价值,还会让小学生失去对数学计算题学习的兴趣,降低课堂教学质量。
        1.3学生自主练习量少,对计算能力缺乏理解
        部分教师对于教学设计过于死板,过于注重流程与过程,对于问题的设计丝毫不创新,过分在意对学生的应试能力的处理,一味向学生传递知识,而忽略了学生学习能力与情感的培养。“教师讲什么,学生就听什么”的现象普遍可见。这种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学效能低下,久而久之,学生会产生一种厌倦感,对教师所教学内容缺乏独立思考的能力,进而使教学效果低下。学生在进行计算题练习时,对教师和家长的依赖程度过大,同时在遇到数字过大或过繁的问题时,容易出现排斥心理,不耐心、不细心的解题习惯造成小学生在练习过程中仍没有形成自己的计算能力,进而造成准确性和快速性严重缺乏。
        二、针对如何培养小学生计算能力的具体策略
        2.1情景创设,提升计算题模块核心素养
        数学蕴藏在生活的每个角落,以生活实践为依托,对于计算题亦是如此,因此将生活经验数学化尤为重要。小学数学教师可以将数学与生活相连,让小学生在生活中掌握基础数学知识和技能。


因此在进行教学时,教师需要从生活实际出发,在选择生活情境进行问题教学时,必须与学生已有知识基础相吻合,结合数学概念的产生方式。通过创设数学概念形成问题情境导入教育教学过程中,让小学生的思维水平在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产生新问题的循环往复中加以提升,促进学生思维发展,摸索在实际问题中计算的相关技巧。
        例如,教师在进行苏教版本三年级下册“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相关计算题时,若教师仅仅一味将方法转述给学生,那么对于学生计算能力的提高并没有太大帮助。在计算题中,讲清算理和运算顺序是提高学生计算能力的重点。教师可以创设相关问题情境,“以一本书的单价为25元,共买15本”为例,引导学生在生活实际情境中去计算问题。对于此题,学生根据以往学习经验,在没有接触乘法运算时,可能会采用连加的形式或者用两位数乘一位数来简化解题,学生自主思考解题思路,用多种途径解题同时也是提高计算能力的关键。然后,教师去引入两位数乘两位数的概念,由学生去摸索,反复练习,并去创造更简便的计算方法。这对于学生计算能力的培养尤为重要。
        2.2精心设计练习,培养良好计算心理和习惯
        问题练习是对所学知识的迁移,是通过对已有问题的条件变化,形成类似又有区别的新问题,要求学生在实际问题时培养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要对课堂习题进行“变式”,为学生提供一个多角度思考问题的空间,培养学生思考问题的积极性,发挥小学生在数学计算题方面的潜能。教师要安排有坡度、有层次的习题,注重计算题中质与量的辩证统一。针对不同年级的学生可以采取不同的教学方式,如低年级可以采用抢答、游戏等形式,高年级的学生要多多讲解解题原理,让学生了解来龙去脉,加深对计算题的解题兴趣。
        2.3深入自主探究,分享交流经验,归纳整理解题思路
        在小学数学“计算题”这一板块,可以真正体现学生在学习数学中的主体地位。每个学生都是问题中的主人,是计算题解题的探索者,每个学生解决问题的方式和思路也五花八门。因此,在计算题思路探索的过程中要深入探究,逐步解决因忽视学生独立思考方面遗漏的问题,让学生通过自主型学习用自己的方法去探索解决计算题的路径,让学生在探索中促进自己思维意识和归纳能力的提高。同时,教师应该重视实践教学环节,而并不能只注重量而忽略了质的变化,引导学生通过互相交流经验来检验知识成果,从不同角度整理不同的解题思路,提高解题能力。
        例如,在进行小学四年级“运算定律与简便算法”一节时,首先给学生讲解一下一般运算定律的定义,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究活用和巧用运算定律发现简便运算。由教师给出一道例题,每个学生给出至少一个简便运算,引导学生讨论、交流、发现教师所给问题的特点。在探索中自己去进行总结,让学生懂得根据不同问题选择不同算法的意识与能力,发展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同时这种通过互探经验思路的形式也让小学生从小养成认真演算、检验的好习惯,进而让教师在学生解题过程中去发现平时教学中对学生计算中的易错点的忽视,为提高学生计算能力提供一个有力保障。
        结束语
        总的来说,改善小学计算题教学现状需要师生共同努力。数学教师应该结合教学实践及实情,将计算题教学与实际生活相连,加强情境教学,优化学生解决计算题题能力的思维,提升数学学科综合素养。教师要注重算理与算法、实践与结论、教学与生活的有机融合,让小学生计算能力的培养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参考文献
[1]徐强.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计算能力的培养[J].数学大世界(中旬),2020(07):84.
[2]张玉霞.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计算能力的有效培养[J].试题与研究,2020(13):94.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