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探析

发表时间:2020/10/14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6月1期   作者:杨明
[导读] 我国近二十年发展取得了重要成就,但是由于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也吸了大量农村劳动进城,而且促成了农村留守儿童数量不断增加,当前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为了更好的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解决下一代的教育问题,也是为我国乡村振兴打下基础的重要环节。本文针对新时期农村留守儿童特点进行分析,探索其教育优化路径。

杨明    四川省宜宾市兴文县石海镇兴堰学校  四川  宜宾  644419
【摘要】我国近二十年发展取得了重要成就,但是由于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也吸了大量农村劳动进城,而且促成了农村留守儿童数量不断增加,当前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为了更好的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解决下一代的教育问题,也是为我国乡村振兴打下基础的重要环节。本文针对新时期农村留守儿童特点进行分析,探索其教育优化路径。
【关键词】新时期;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
中图分类号:G65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1001-2982 (2020)06-031-01

        农村地区大量的劳动力为我国的经济发展提供了必要的人力保证,但是也造成了一种社会现象,即农村留守儿童,由于父母外出打工,很多年幼的孩子留在农村,在老家由爷爷奶奶进行代养,但是隔代教育与当前学生的实际需求有较大差异性,并且缺少了父母管教,很多学生会表现出自律能力差、负面情绪多、叛逆心理强、不愿与他人深入交流的特点。为了更好的解决这一社会现问题,需要相关工作人员针对农村留守儿童的学习比较状况进行深入分析,并给孩子们更多的关爱和关注。
        一、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现状分析
        (一)家庭教育缺失
        儿童教育主要来自于三方面,即学校教育、家庭教育以及社会教育,其中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是重点,在学校老师可为学生提供更加专业化的教育基础以及教育路径,而由于和父母长期在一起的孩子会在耳濡目染中学习父母的优良品质,而且在关爱下长大的孩子性格更加稳定,但是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缺失,
        隔代之间的共同语言较少,而且农村地区老人的文化水平偏低,常常抱有传统思想,对于学生的教育和管理过于强制化,这并不能满足目前孩子的成长需求,也不符合现代教育的基本理念。另外,很多家长外出打工回来后,往往只关心孩子的学习成绩,对于其兴趣爱好、心理健康等方面都没有表示出关心的态度,因此很多孩子并没有感受到父母的关爱,往往对于学习还会产生抵触性心理
        (二)缺乏学习兴趣和习惯
        农村地区师资力量薄弱、教师数量少,加上人口流失严重,因此很多优质教师都争相从农村调往城市工作,这也加剧了农村地区师资力量下滑的问题加剧,也由于教师整体素质不高,因此也不能给学生全面性的综合教育。另外家庭教育中,父母常年外出对于孩子则存在一种“补偿心理”,简单的认以物质形式对孩子进行补偿,则可以让孩子开心快乐,完全忽略了孩子的精神世界,而大部分农村留守儿童的学习成为了一种被动状态,没有约束的情况下,养成了懒惰、懒散的学习态度,而且缺乏学习兴趣和良好的学习习惯[1]。



        二、新时期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解决策略
        总体而言农村教育资源比城市少,因此对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更加困难,如果处理不好,不仅对于孩子的健康成长以及未来发展具有负面影响,同时也会阻碍我国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因此需要全社会多方协作,为农村留守儿童提供更多的教育资源和教学环境。
        (一)架设沟通桥梁,完善家庭教育
        城市的建设离不开农民工的辛苦付出,但是农村留守儿童缺少父母的陪伴,成长过程中也具有很大影响,因此需要建立父母与孩子之间良好的其他沟通桥梁。互联网技术打破了时间与空间的限制,目前手机上的视频通话和语音通话都非常方便,建议家长每天与孩子进行电话交流,弥补父母不能在身边陪伴的遗憾。其次很多农村留守儿童都交给爷爷奶奶代为监管,但是由于隔代的年龄差距,很多理念和思想具有不可逾越的鸿沟,因此需要父母与代理监护人加强交流,不仅要关心孩子的衣食住行,同时也要注重其思想动向,给孩子更多的关心,尽量减少因父母不在身边而带来的心理匮乏。最后,要建立学校与家长的良好沟通渠道,很多家长外出打工,对孩子只能通过电话进行关心,缺乏相应的专业化教育,老师可以为家长提供更加系统化的教育经验,同时也可以通过微信成立家长群,让家长在网上相互交流分享经验。
        (二)强化留守儿童情感教育
        很多农村留守儿童对于学习具有抵触心理,维持良好的学习环境和学习氛围非常重要,为了更好的应对这样的问题,需要以强化情感教育为基础,增加留守儿童的学习自信心,在日常教学中老师应根据学生的能力制定“阶梯化”的教学模式,以由简入难的学习形式提高学生的自信心,并鼓励学生积极回答问题和独立思考,即便学生的回答有误,老师也不要急于否定,而是要加强引导性教育,倡导老师和学生共同探索问题的解答路径。当学生回答正确时要给予肯定的眼神或微笑,以此增加学困生的荣誉感,这样的情感教育有助于学生树立信心,逐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2]。
        (三)成立课后学习小组
        大部分农村留守儿童在放学后并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由于家庭教育中缺少父母的约束,而老师也不能逐一照顾到每一位同学,因此很多学生都是以游戏打发时间,久而久之会逐渐对游戏产生痴迷,并对学习产生消极情绪。为了更好地利用学生的课余时间,老师应该帮助学生成立课后学习小组,将农村留守儿童进行统一组织进行学习,并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互相提问、专注思考的习惯,对于自己不同的见解,也可以在小组中与其他同学进行讨论,通过思想碰撞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结语:综上所述,农村留守儿童是社会发展特定条件下所产生的问题,因此需要学校、家庭以及社会多方面通力合作,尽量为学生提供更加优质化的教育资源,寻求健康的教育环境,并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采用更加灵活的教育方式,建立家校合作,校社合作等多种方式,集合各方力量为农村学生提供更多的教学意见。
参考文献
[1]周翠芳.优势视角下的农村初中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研究[J].考试周刊,2020(82):15-16.
[2]姜姝,朱莹,杨云江, 等.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困境与对策[J].经济研究导刊,2020(17):185-188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