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建筑内部空间特色化处理

发表时间:2020/10/14   来源:《基层建设》2020年第19期   作者:李娜 方和崇
[导读] 摘要:由于科学研究的过程性,研究人员可能需要一整天都呆在研究室里,长时间积累下来的疲劳、紧迫感,影响着工作的效率。
        中国五洲工程设计集团有限公司  北京  100053
        摘要:由于科学研究的过程性,研究人员可能需要一整天都呆在研究室里,长时间积累下来的疲劳、紧迫感,影响着工作的效率。适当的放松、休闲和与大自然接触 ,可以缓解这种矛盾。针对于研究人员来说,由于活动范围的局限性,建筑内部公共空间则成为他们缓解这种矛盾的主要场所。因此,在科研建筑中,内部公共空间的特色化设计是十分重要的。
        关键词:科研建筑;内部空间;特色化处理
        1.科研楼内部公共空间特色化处理
        1.1门厅空间
        1.1.1门厅空间概述
        穿越:有明确的行为目的,人们就会进入或离开门厅。门厅直接联系着内外空间,具有分配人流的功能,可将由入口进来的人流通过楼电梯分配到各
        个功能楼层。穿越是门厅空间中最常见的一种行为方式。
        逗留:门厅空间是联系内外空间的过渡空间,在这里,突然由外部空间进入室内空间或者从室内空间进入外部空间准备离开的人们,可以得到适当的心理缓冲。门厅空间设计时,应结合辅助设施布置。如设置休息沙发、休闲空间(水吧,咖啡吧)等。
        活动:门厅是人流的必经之地,是分配人流的场所空间。人们在这里可以作短暂的休息、停留或交谈。由于其所处的位置——作为进入内部空间的第一门户,其内部进行的多种行为活动,能否吸引外部人员进入,或者其内部的活动特征,能否更好地向进入人员展示空间的个性和建筑的内容,已成为门厅设计中一个重要的关注点。
        1.1.2门厅空间设计研究
        (1)较强的可识别性
        明确的可识别性可以使工作人员清楚的知道自己在空间中的位置,并据此找到自己要去的地方,可以使研究人员对空间有个明确的了解。“在空间中识别出自己的位置,是人类基本的本能之一;身处于一个混沌无序的环境中,会使人感到紧迫感和无助感”。因此,可识别性对于科研楼门厅空间的设计有着无比重要的意义。加强门厅空间的可识别性有以下几个措施:在空间的中心处设计标志物——艺术感的雕塑;加强对门厅空间入口的设计;在水平交通与 垂直交通的交点处设计导向系统;拥有特殊使用功能的空间设置标示;对门厅空间的空间界面做重点设计;对座椅、植被、景观小品等辅助设施针对性设计——如座椅的设置,不同的区域采用的不用的颜色。
        (2)丰富空间的层次性
        门厅空间除了容纳大量的人流穿行外,还包含小群体之间的信息交流活动,甚至包含科学成果展示的活动。不同的活动类型对空间有着不同的要求,因此,门厅空间应该是多层次的,使得各种活动井然有序的开展,避免发生人流交叉、拥挤的现象。同时,对那些有层次性的边界空间和过渡空间,要预留出可发生改变的部分。
        (3)适宜的休闲景观设施
        根据科研人员的心理需求,设计休闲小品、艺术雕塑、座椅及娱乐放松的活动设施,吸引人在此空间中停留。同时,还应该考虑绿化植被的种植,为研究人员带来自然的气氛,有助于缓解紧张、高压的情绪。也可以向外来人员展示,科技与自然是相互融合的。
        1.2交通空间
        1.2.1交通空间概述
        交通空间是内部空间环境的主导性构成要素,联系着科研楼中的主体功能空间、交流研讨空间和服务管理与行政办公空间,构成整体空间秩序 。交通空间具有非常强的流线性,其设置与人流动线密不可分,依据人流的停留、转折布置相应的节点。
        1.2.2交通空间设计研究
        (1)引入自然光线
        现在,多数的科研楼都是内走廊式空间组织形式,冗长的走廊,侧墙开窗,造成空间内光线昏暗,研究人员除了工作需要,很少 在此停留、休憩和交流。在设计中,应多采用单廊式布局,或者和中庭、庭院空间相结合,将自然光线,引入走廊,改善光线质量,促进人们公共活动的发生。
        (2)结合天桥,增加视觉联系
        在科研楼中,天桥一般和中庭空间、走廊空间相互结合布置,使得行走在天桥上的人们不但能够感受大空间(中庭)的尺度,还能感 受小尺度的领域归属感,增加了空间的趣味性,发挥了空间了的可利用度。


        (3)注重空间的人性化和多用途化
        在科研楼中,为了更大限度地发挥走廊空间的公共交流与活动功能,需根据不同的人的活动,合理设置人性化设施和努力拓展走廊的服务功能类型。如 在走廊布置相关展板、在墙上挂上研究理论、宣传内容、制度规定、经典人物等介绍。还可以通过将走廊的尺度加宽、尽头放大、内凹、突出等方法,来实现功 能的叠加。楼梯间的休息平台也可以附加休息和景观小品设施,来吸引人们停留。
        (4)关注造型艺术的表达
        在科研楼中,构件造型的艺术表现可以很好的体现空间的艺术感。好的楼梯设计,可以提升整体空间的趣味性和识别性。不同形式、不同材质的楼梯会产生不同的效果。雕塑感的楼梯,往往给人以艺术美的感受。在设计中,可以将楼梯空间设置成观光塔,拥有很好的视觉穿透性,作为观察室外景观的驻足点。
        1.3中庭空间
        1.3.1中庭空间概述
        依据中庭在平面中的位置关系可将其中庭划分为单向中庭、双向中庭、三向中庭、四向中庭和条形中庭;依照采光方式不同大致可分为两种类型:利用顶部自然采光,往往与建筑通高设置;利用人工采光,往往在建筑内部作为局部几层的共享空间;根据其剖面形式的不同,还可将多层式中庭分为垂直式、收进 式、开敞式和混合式。科研楼逐渐向集约化、综合化发展,其表现形式经常是高层建筑,中庭空间包涵交流、交谈、休闲、娱乐等多种功能,各功能之间视线通畅,联系密切。
        1.3.2中庭空间设计研究
        (1)加强视线联系
        中庭空间随着设计位置的不同,拥有着不同的视线范围。在科研楼中,中庭常常被设置在建筑的中心部分,拥有全方位的视线联系,功能空间围绕其布置。在空间设计中,根据不同的视线范围要求,合理布置中庭的位置,调整每层公共空间的视线,将其汇集于中庭,视觉联系紧密,促进信息交流。
        (2)结合线性交通
        对于科研楼中庭设计,应合理组织各种流线,体现最大化的人性关怀,使人能够随时,尽快地到达中庭空间。同时,还能通过中庭空间内部的活动来吸引更多的人到达其内部。
        (3)合理把握尺度
        不同的尺度带来不同的空间感受:尺度过大,易显空旷;尺度过小,易显压抑。尺度的把握很关键,合理的尺度给人带来亲切感,吸引人前来驻足、交往。
        (4) 营造舒适的学习氛围和场所感
        科研楼属于教育建筑,所以在空间设计上,文化性的表现是关注的重点,可通 过构件的处理来表现。可通过座椅、绿化的围合限定,使科研人员的停留、观赏、娱乐活动,相对独立,避免彼此的干扰,形成各自的领域感。利用空间调节内部微气候,利用中庭空间调节内部微气候,主要包含两个方面:在空间中引入自然元素;利用中庭的温室效应和烟囱效应。在寒冷采暖地区,中庭顶部关闭,让阳光 大量进入,对中庭进行加温;在高温、高湿和日照强烈的地区,中庭顶部开启, 是中庭周围空间产生穿堂风,起到通风降温的作用。往往升温和降温作用是同时存在的,所以将中庭设计为可依据外界环境开启和关闭的形式。在教学科研楼中,舒适的物理环境,有利于提高研究人员的工作效率,应该给与重视。
        1.4平台空间
        1.4.1平台空间概述
        室内平台既可以是利用下层建筑实体空间而形成的平台,又可以用中庭内的走廊进行扩大处理。其位置可以与中庭融合,也可以位于建筑边界;其高度可以是一层高,也可以是多层高。平台空间是空间序列的延续,依情况或大或小,可以有很多形状与形态的变化。在科研楼中,可利用平台空间为研究人员提供交谈观景之用,也可以设置座椅做较为私密的交流。
        1.4.2平台空间设计研究
        (1)丰富的空间组织形式
        多层平台空间由于其尺度较大,若不进行适宜的空间组织,整体空间会显得很呆板。相反,多层次的 空间组织,易于创造丰富宜人的空间氛围,促进科研人员交流活动的发生。
        (2)人性化的尺度设计
        平台空间的设计,主要是为了满足研究人员的交 往需求,设计时应该尽量以人的舒适度为准则来考虑各个因素。适宜的尺度可以使人产生亲和感和领域感,促进交往的发生,反之亦然。
        2.结束语
        本问是对科研建筑内部空间进行了特色化处理,主要包括:门厅空间、中庭空间、交通空间、平台空间。
        参考文献:
        [1] 孙曦.生命科学楼设计——关于高校科研建筑的研究[D].东南大学, 2003:89.
        [2] (澳)尼尔•阿普尔顿编. 常文心,孙阳译.科研楼规划与设计[M].沈阳: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2013:6.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