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台县新鲁镇农业服务中心 四川绵阳 621105
摘要:为了推进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工程,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的建成,而作为农村经济区中人口最多、耕地面积最大的丘陵地区,发展状况应当受到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视,尤其是要将产业发展作为振兴基础和重点进行研究,为乡村振兴垫定坚实的物质基础。作者作为乡镇从事乡村振兴工作人员,以三台县部分丘区村镇为例,近年来在解决资源限制、人地矛盾、乡村衰落等方面困难和问题,促进产业发展的实践探索,希望对丘区的乡村振兴战略推进产业发展提供有用的参考。
关键词:丘区;乡村振兴;实践探索
引言:作为四川省重要的农产品生产与加工经济区,丘区在全省的发展战略中具有相当重要的地位。这一地区具有诸多特性:一是乡镇、村落个数、人口、耕地面积均位于全省首位;二是农产品资源丰富,有23个农产品主产区县在丘区,占了四川省的67%;三是丘区人口众多,人口负担较重,人均资源短缺,水资源和土地资源制约发展,生态环境较为脆弱。四是丘区基础设施较平坝河谷地区落后,主要体现了丘区经济发展水平的相对落后和公共服务水平上的差距。五是丘区劳动力外流多,农村衰退比较突出,出现了严重的空心化、老龄化问题,生产、居住、生活服务功能也伴随退化甚至消失。综上所述,丘区是全省经济发展的“洼地”,且呈现出了复杂而多元的问题。
一、丘区乡村特性
丘区乡村的特性决定了丘区乡村振兴要面临的挑战:一是资源限制和供给压力之间的矛盾,不利于丘区在保障粮食和农产品供给的产业发展;二是人地矛盾越发突出,丘区人均耕地面积少,但耕地利用率有十分低下,而外出务工人员占总劳动力的80%左右,丘区实际劳动力在60岁左右,甚至65岁以上的非劳动力人口在从事农业生产,因此丘区存在着严重的高质量劳动力严重不足的问题,造成耕地常年性、季节性抛荒或粗放式经营广种薄收;三是劳务经济和农业投入不协调,劳务经济带来的资源很多都投入了城镇的房产业,而非回流到农业,导致了劳务经济非农化问题严重;四是农业产业经济效益远低于其他产业,而且风险系数大;五是进行乡村振兴的过程中政策需求将大幅度增加,政策上的供给迟后于需求。所以丘区既是乡村振兴战略中发展的重点更是发展的难点。另外在丘区还有占总人口10%以上的贫苦人口刚刚摆脱绝对贫困,生活还不算富裕,大多数贫困人口不在革命老区、少数民族地区和深度贫困地区,没有更大力度的政策支持,导致政策供给不足。这些方面都让丘区乡村振兴战略方面缺乏良好的基础。
二、丘区的创新和探索
三台县新鲁镇地处四川省西北部的丘陵区,分别距绵阳30公里、三台30公里,辖区面积大约80平方公里,总人口4.2万人。该镇以产业振兴为主要的支撑点,统筹推进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和组织振兴,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针对丘区的共同问题研究并实施探索乡村振兴的可行之路,以三台县委“3+2”现代农业产业体系为依托,探索丘区乡村振兴路线。一是以传统基础产业转型升级为基础,立足优质粮油和蔬菜两大基础产业,通过龙头企业带动,进行标准化生产,做大规模,做优品质,做响品牌,做畅渠道;二是以水果、中药材、藤椒、生猪特色产业为重点,农林商文旅融合发展,推进乡村产业全面振兴;三是坚持种养结合,推进循环农业发展,构建多元化循环农业,兼顾发展和生态的平衡;四是注重产业振兴的创新性,着手于制度和模式,突破传统制约,从而有效加快乡村振兴的进度。
(一)立足本地在自然资源和已有产业的良好基础,确立主导产业,推动产业发展。一是确立本土化的产业支撑:三台县新鲁镇充分发挥耕地多、地势低、山地平缓和距城都、绵阳、德阳较近的地势地理优势以及粮油、果蔬、养殖方面的产业基础,着力发展优质粮油、绿色果蔬、生态养殖等主导产业;二是做强优势产业基地,推进规范化、科学化建设:抓住四川台沃、中粮集团等龙头企业在三台建立20万亩优质大米产业,做强“梓州”香米基地契机,建设万亩优质粮油基地,依托铁骑力士、新希望等建设标准化大中型生猪养殖8家,年出栏生猪10万头;三是着力打造城市后花园,随着绵阳城市扩容和新机场选址,新鲁将逐步成为绵阳城市的后花园,沿芦德路一线建设优质精品鲜食水果产业,推动休闲体验农业发展,为乡村振兴注入新的元素。
(二)发展生态循环型农业,推动乡村宜居建设
三台县新鲁镇着力发展可持续发展农业,在振兴乡村的过程中着力推进生态友好型循环农业发展。在农业发展过程中致力于推进绿色生产技术,推广农作物秸秆回收资源化利用,催生四川楚多碳业落户新鲁,养殖粪污将技术作为绿色农业的有效支撑,除此之外也能在符合环境承载力的前提下提供农产品品质和产值。具体而言三台县采取了以下措施:
一是推进“两循”过程中,提倡秸秆还田,推进小微综合体,有效结合畜牧养殖和农田,消纳约大部分的畜禽粪污,实现农用沼气循环利用。二是推进“异地循环”,将大量的畜禽粪污通过有机肥企业收购,将秸秆加工成更高效益和价值的钢炭和饲料,从而有效地减少了污染,进化了环境,促进了农业副产物的有效利用。三是积极引导“内循环”,自我消化大量废弃物,林下山鸡、林下香猪、稻田鸭的发展催生种养结合的自我革命。
二是实现了“三合”,大力发展了粮油经复合模式,例如“稻—菜(芋)—油”,有效提升了水土资源和稻草的利用率;“畜—沼—药”、“畜—沼—果”等种养结合模式有利于面源污染治理;而“农+旅+商”的产业融合模式这促进了生态农产品的供给和农村服务业发展。
因此,以绿色生态为导向的发展规划、设施建设、智慧服务等有效促进了三台县新鲁镇农业在经济发展和生态优美的有效衔接,渐进式实现农村可持续,农民能致富的美好愿望。
(三)推动合作型经营
该地通过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引导社会资本向现代农业投资,推进合作型经营发展,有效解决农业投入和市场无缝对接的瓶颈。一是培育农民专业合作社,将以前散而小、粗放经营农户通过专业化分工、标准化生产、系统化营销和抱团发展规律的优势,有效实现了入社农民的多元增收,支持村集体参股,农户以土地入股,专合社统一经营,利润按入股份额分红,及保障了农民土地收益,又促进村集体经济发展,还避免了传统的流转土地为主的农业规模发展限制,抢占市场先机和适度市场份额;二是培育家庭农场并支持其加入专合社,增强抵御市场风险能力;三是支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在当地建基地,构建“公司+基地+农户”的经营模式,让小农彻底融入现代市场化的农业经济,做强传统产业,做亮特色优势产业;四是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培养新的农业产业经纪人。
三、主要经验和做法
(一)坚持科学定位发展方向,合理规划发展目标
近年来三台县新鲁镇党政领导班子在充分调研基础上,结合地理地势特点、产业发展基础,坚持规划先行,合理定位全镇产业发展战略:建成绵阳城市发展后花园,三台现代农业重镇,形成全镇现代农业产业发展体系,引领农业全方位转型升级,以现代农业产业园为载体,带动农文商旅、工贸服全方位发展,建成产业特色鲜明,集生产、加工、市场营销、品牌创建、农文商旅融合发展,产业链条完善、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辐射带动有力的现代农业园区,成为全镇实现乡村振兴产业兴旺的坚实基础和核心载体。
以芦德路为主线建设3000亩优质水果中药材基地,发展乡村休闲体验农业;以中粮、台沃、金龙鱼等大中型龙头企业为载体在建黎路、建立路、石同路为主线区域建设1.5万亩优质粮油基地,稳定粮油面积,巩固产粮大县基础;以龙桥、云同片区山地为主依托新希望、铁骑力士等建设五万头生猪生态养殖基地;以望柱、南岳、含苞为中心建成年出栏20万只林下鸡和20万只肉兔基地;依托优质粮油基地养殖,建成10万只稻田鸭养殖基地;以方碑、南岳、双泉、含苞为中心建设3000亩绿色蔬菜基地,建立稳定的供求关系。
(二)坚持绿色发展,择优发展路径
三台县新鲁镇在推进乡村振兴实践中始终坚持绿色发展理念,着眼长远、稳步推进。体验休闲农业发展区,坚持以环境优美为发展先决条件,支持中药材、优质特色水果、农家乐优先发展,拒绝污染较重的养殖业在该区域扩张;养殖业发展区坚持高标准、严要求,把粪污的土壤消纳做在投产前,推进种养循环发展路,加强养殖投入品监测监管,确保舌尖上的安全;优质粮油基地发展区,坚持无公害种养标准,拒绝中高毒农药使用,推进低微毒和生物农药的推广。
(三)坚持多元化投入机制,助力乡村振兴和产业发展
乡村振兴产业发展是一项社会系统工程,需要较大的人力物力财力,乡镇人民政府没有更多的调控支配权。近年来三台县新鲁镇坚持对上积极争取项目支持,完善产业发展基础设施,镇本级压缩非生产性支出,腾出资金支持产业发展;支持回乡农民工创业发展,让有志农民工回得来、留得住、能发展;吸引其他工商资本投资产业发展。
参考文献:
[1]闫春华.生态脆弱区乡村振兴的生态农业模式——以河甸村“舍饲养殖”产业为例[J].求索,2019(05):137-145.
[2]王康.乡村振兴视阈下凉山彝区乡村治理问题及治理路径选择研究[D].四川省社会科学院,2019.
[3]任思远,阎晶,历珂,魏娟,田禹.风景名胜区乡村振兴思路与方法探索——以青岛美丽乡村建设规划为例[J].城市住宅,2019,26(03):31-37.
[4]李进涛,杨园园,蒋宁.京津冀都市区乡村振兴模式及其途径研究——以天津市静海区为例[J].地理研究,2019,38(03):496-508.
[5].安徽省池州市贵池区乡村文化建设简介[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27(05):2+141.
[6]张妹.乡村振兴战略视野下古村文化旅游发展路径初探——以章丘区为例[J].中共济南市委党校学报,2018(04):27-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