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化时代采矿工程专业岩体测试课程教学改革思考

发表时间:2020/10/13   来源:《基层建设》2020年第16期   作者:王博
[导读] 摘要: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我国逐渐进入到信息化时代,岩体测试技术在矿产资源开采信息化、无人化、智能化过程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信息和数据支撑作用。
        身份证号码:15282419871028XXXX  内蒙古自治区牙克石市  022150
        摘要: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我国逐渐进入到信息化时代,岩体测试技术在矿产资源开采信息化、无人化、智能化过程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信息和数据支撑作用。结合采矿工程专业岩体测试技术的教学体会,分析当前岩体测试课程在师资力量、教材建设、教学方法等方面存在的问题,以培养学生主动思考、敢于实践、善于总结的综合素质能力为目标,探讨提高教学效果的措施及方法。
        关键词:高等教育;采矿工程;岩体测试;信息化;教学改革
        引言
        新媒体是指依托数字压缩和无线网络技术,为大众提供大容量、实时性和交互性强的娱乐、信息及各类服务的新兴媒体。新媒体技术的快速发展,给社会带来了不小的冲击,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教育领域也不例外,随着新媒体课堂逐步在教育领域发展起来,课堂授课方式逐渐呈现出多样化的趋势。采矿工程专业虽然是传统专业,但是与新媒体技术有着很强的结合能力,能够充分发挥新媒体技术的优势,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1目前采矿工程岩体测试课程教学面临的问题
        1.1行业人才结构
        人才是第一生产力,重视人才应当成为当今企业的共识。但由于我国煤炭行业的特殊性,其准入门槛较低,行业从业人员学历结构层次普遍偏低,西北部地区低学历从业者占据绝大多数,这导致了整个行业的人员素质和专业技能水平整体偏低。煤炭行业在不断转型升级改革,人才需求也发生变化,若不及时调整人才结构,加强人才引进,只有先进的设备而无人才支撑,就如同无本之木,无法适应行业的革新变化。因此,必须建立正确的人才观,重视人才效应,大力进行人力资源的投资。这同时对从业人员的学历层次以及高校采矿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学生不仅要精通采矿的专业知识,还应具备多学科交叉融合的知识体系。已有的培养模式与课程体系很难满足新形势下的行业发展需求,必须进行相应的改革与创新。
        1.2教材建设相对落后
        目前关于岩体测试技术的教材并不少见,但是教材内容整体上比较陈旧。最近二十年,伴随着电子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快速发展,涌现出以智能监测技术、大数据智能分析、无线通信技术为代表的诸多新的岩体测试手段。这些新技术、新方法在教材中鲜有体现,即使部分教材有关于最新研究成果及技术的介绍,也缺乏系统性和前瞻性。例如微震监测技术,国外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研究并在矿山应用,而在国内经过近20年的发展并应用于40余座地下金属矿山。然而,这种矿山安全管理中广泛应用的岩体安全监测技术在教材中却很少被提及。
        1.3就业去向面临问题
        采矿业作为我国工业的龙头行业,承担着为工业企业提供能源及动力的重要责任和使命,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居重要地位。受到宏观经济下行、煤炭行业供求不平衡、能源结构调整等因素的影响,采矿工程专业的毕业生因在校学习的理论知识与行业实践需求相背离,面临着一定的就业困难。同时,由于社会公众对煤炭行业的认知偏见,以及传统煤矿相对偏远、从业环境较为艰苦,采矿工程专业毕业生去行业内工作的意向不强,这造成了行业内大量专业人才的流失。从长远来看,不利于学生本人的技术进步,不利于矿业学科的高端人才培养,更不利于整个煤炭行业的未来发展。


        2岩体测试课程教学改革思考
        2.1教师需对教育资源进行筛查
        新媒体的出现导致教学资源急剧增多,但是并不是所有的资源都对学生有益,加上学生对教育资源质量分辨能力不足,会导致学生受互联网上错误知识误导的情况发生,因此这就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教师选择互联网上教育资源时应进行筛查,找出优质的教学资源供学生参考,防止学生受错误知识误导的情况发生。
        2.2加强思想引领,使学生树立远大理想
        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大力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办好高校思政课,采取课堂思政、年级教育大会、专业教育活动、本科生全程导师制等方式,通过辅导员、班主任、导师、各级党团组织,开展针对性的教育活动,引导大学生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明确人生奋斗目标,坚定为中华崛起而读书的初心,坚守为国家能源工业技术革新、生产进步而努力的使命。深入开展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教育,引导大学生爱国、励志、求真、力行,将个人成长成才与祖国的需要紧密结合。如今,依靠科技创新、技术革命引领能源发展已成为共识,不同于传统的开采方式,煤炭行业需要的是不断革新的智能化先进技术和高端人才。因此,对于采矿专业的专业思想认知教育在高校培养全面发展、高素质专业人才中显得尤为重要,它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充分了解所学专业,减少不客观的负面认识,还可以使其快速融入专业环境,将自己的才华奉献到祖国需要的行业和区域,成为祖国需要的栋梁之才。
        2.3提升教学内容,加强教材建设
        教学内容和教材建设均应在采矿工程信息化建设基础上保持一定的超前性。教学内容应以测试目的为导向进行分解教学,例如:教学内容可以分为矿岩物理力学性质的测定、开采过程的岩体结构、应力、变形、开裂、能量、振动、空区等信息的采集与观测,等等,讲解清楚每种参数信息与采矿工艺和岩石力学理论的关系,使学生了解所测试信息的应用目的,增强学生学习的目的性和能动性。教师应广泛收集典型测试技术和测试方法的工程应用案例,并将其他相近专业例如土木工程、隧道工程、水电工程等领域最新的测试技术引入到采矿专业的教学中,使得教学内容具有前瞻性、全面性和适用性。由于岩体测试技术、方法和设备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如果全部写入教材,教师教授和学生学习将缺乏侧重点,导致学习的盲目性。教材编写应考虑测试信息技术的发展,舍去陈旧落后的测试技术,吸收最新的研究成果,例如最新的传感器技术、仪器设备、测试方法、数据无线传输技术、大数据分析技术等,并形成系统化的知识结构,保证学生所学能够适应矿山信息化建设的需要。
        2.4培养国际化人才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全方位加强国际合作,实现开放条件下能源安全”。当今能源发展面临着诸多问题与挑战,需要世界各国共同应对。目前,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我国很多矿山企业开始向境外拓展业务,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合作也越来越活跃,现已与4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合作关系,不断推动能源装备、技术和服务共同“引进来、走出去”。矿产资源的国际化合作开发利用,对应要求培养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能够参与国际事务和国际竞争的采矿工程国际化人才。为此,需要加强采矿工程专业国际化人才培养师资队伍建设和课程体系建设,加深与国内外高校的合作,完善采矿工程专业国际化人才培养体系;强化采矿工程专业外语的教育教学,密切联系实际,增加授课内容,拓宽知识的广度和深度,以满足实际需求;搭建国外高校实验平台、搭建跨国企业实习基地,让学生在国际化的环境中锻炼实践能力,提升综合素质。
        结语
        综上所述,新媒体的出现极大地改变了传统的课堂教学,给教师教学带来许多新的可能性。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时应该将所传授课程与新媒体融合起来,充分发挥新媒体课堂的优点,同时也要避免新媒体教学可能出现的问题,提升专业教学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及方华,姚金环,王桂霞.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的青年教师工程实践能力培养模式探索[J].青年与社会,2019(16):266-267.
        [2]及方华,姚金环.王桂霞.“两个构建一个引导”的工程实践能力培养[J].知识文库,2019(23):159+163
        [3]贾蓬.新时期土木工程专业英语教学改革思考[J].教育教学论坛,2019,4(1):108-109.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