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芃娜
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湖南 长沙 410011
摘要 目的 探究团体认知行为干预对儿童白血病化疗患者身心应激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7年9月至2019年1月在我院进行化疗的78例儿童患者,将患儿随机分为实施前组及实施后组,对实施前组患儿及其家长进行常规指导,对实施后组患儿及其家长进行团体认知行为干预,比较其身心应激水平及生活质量。结果 实施后组患儿HR、NE及E水平及心理状态波动程度均低于实施前组(P<0.05),同时,实施后组患儿PedsQLTM4.0量表总分及PedsQLTM3.0量表分别为(70.33±3.98)分及(69.99±3.76)分,显著高于实施前组的(66.11±3.47)分及(66.12±3.24)分(P<0.05)。结论 对白血病化疗患儿进行团体认知行为干预,能够有效降低化疗对其造成的身心应激反应,同时能够提高其生活质量,值得推广。
关键词:团体认知行为干预;儿童患者;白血病;化疗;身心应激;生活质量
Effects of group cognitive behavioral intervention on physical and mental stress
and quality of life in children with leukemia chemotherapy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s of group cognitive behavioral intervention on physical and mental stress and quality of life in children with leukemia chemotherapy. Methods: A total of 78 children with chemotherapy in our hospital from September 2017 to January 2019 were enrolled. The children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the routine group and the observation group. The routine group and their parents were given routine guidance. Children and their parents conducted group cognitive behavior interventions to compare their physical and mental stress levels and quality of life. Results: The HR, NE and E levels and psychological status of the observation group were lower than those of the conventional group (P<0.05). At the same time, the total score of the PedsQLTM4.0 scale and the PedsQLTM3.0 scale were (70.33). The scores of ±3.98) and (69.99±3.76) were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ose of the conventional group (66.11±3.47) and (66.12±3.24) (P<0.05). Conclusion: Group cognitive behavioral intervention in children with leukemia chemotherapy can effectively reduce the physical and mental stress response caused by chemotherapy, and at the same time improve their quality of life, which is worth promoting.
Keywords: Group Cognitive Behavioral Intervention; Child Patient; Leukemia; Chemotherapy; Physical and Mental Stress; Quality of Life
白血病作为临床常见血液系统疾病,对患者健康水平及生命安全均具有重要影响,近些年随着人们生活环境及饮食结构的改变,该疾病发病率有所提高,且研究表明[1],该疾病患者以儿童及青少年居多。目前,对该类患者的治疗以化疗为主,但化疗可导致患者出现恶心、呕吐、疼痛及脱发等情况,对患者生活质量具有重要影响,对儿童患者而言,由于其心智尚未成熟,其自身疾病、化疗及化疗后出现的异常症状均可导致其出现较大心理应激反应[2],因此,对其采取有效的护理干预具有重要意义,但由于该类患者年龄较小,对护理工作的配合程度及对健康教育的理解程度均较差,导致护理难度显著增加。有学者指出[3],对该类患儿可通过进行团体认知行为干预,以达到降低身心应激反应,提高生活质量的作用,我院于2018年6月开始,对白血病化疗患儿及其家长实施团体认知行为干预,为探究其效果,选取2017年9月至2019年1月在我院进行化疗的78例儿童患者进行对比研究,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7年9月至2019年1月在我院进行化疗的78例儿童患者,其中男43例,女35例,年龄8-12岁,平均(10.12±1.14)岁,患儿家长141例,其中男性66例,女性75例,年龄31-45岁,平均(35.13±4.11)岁,受教育程度:初中及以下7例,高中及中专39例,大学及以上95例,根据治疗时间,将患儿分为实施前组及实施后组,每组患儿39例,两组患儿及其家长基础资料均无显著差异(P>0.05),如表1所示。
.png)
1.2纳入及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①患儿症状及实验室检查结果均符合《血液病诊断及疗效标准》中白血病相关标准[4];②患儿符合化疗相关指征,且初次接受化疗;③患儿治疗期间,由父母亲中至少一人对其进行照顾;④患儿家长对本次研究知情,且自愿参与。排除标准:①患儿在治疗前1年内,接受糖皮质激素或抗结核药物治疗;②患儿伴有先天畸形或其他先天性功能障碍;③患儿伴有意识障碍、沟通障碍或精神类疾病;④患儿合并其他恶性肿瘤。
1.3干预方法
对实施前组患儿及其家长进行常规指导[5],即在化疗前,告知患儿及其家长化疗目的、流程、预期效果、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及化疗后注意事项等内容,并对其进行化疗后护理指导。
对实施后组患儿及其家长进行团体认知行为干预,其具体措施包括以下方面。
1.3.1干预小组成员及职责
组间团体认知行为干预小组,其成员包括儿科、血液科、肿瘤科医护人员及心理治疗师[6],由儿科护士长任干预小组组长,负责该干预模式的实施及监督工作,由心理治疗师负责对患儿及其家长进行心理状态的评价,并指导护理人员实施干预行为,血液科及肿瘤科医护人员负责对该干预模式进行理论指导,并对患儿在治疗过程中出现的不良反应进行处理;其余儿科护理人员负责该干预模式的实施。
1.3.2患儿分组及干预时间
根据患儿化疗时间,将其分为4个小组,小组成员以8-10名/组为宜,干预时间为45-60min/次,共计6次,于每周一下午进行。
1.3.3具体措施
第1次,包括:①建立关联,由患儿及其家长依次进行自我介绍,并使家长通过添加微信及QQ群等方式,初步建立关联;②制定治疗方法,由护理人员对患儿病情进行评估,并根据其具体情况,制定化疗方案,之后将化疗方案告知患儿家长,并指导其签署知情同意书;③对患儿及其家长进行疾病培训,使其了解该疾病症状、治疗方法及治疗后不良反应情况,并告知其不良反应及护理配合程度对疾病及治疗效果的影响[7],同时,采用动画及视频形式,告知患儿该疾病的相关知识;④干预后,给予患儿及其家长一定时间,鼓励其进行交谈并相互鼓励,进而形成良好的团体氛围;第2-3次,面对现实,对患儿及其家长心理状态进行评价,并引导其参与到化疗过程中,与患儿家长进行沟通,指导其正确看待患儿疾病及生命,并告知其化疗后患儿可能出现的恶心、呕吐、脱发等症状,同时,督促其在患儿治疗后,对其进行心理干预及日常生活护理,以缓解其出现的不适感;另外,对患儿进行指导,告知其术后可能出现的症状,并通过视频或邀请已接受化疗的白血病儿童与其进行沟通,提高其对术后不良反应的接受程度[8];
第4-5次,包括:①对患儿及其家长进行认知干预,使其重构生命的信念,在干预过程中,应注意对患儿家长情绪进行观察,以便及时采取有效措施进行干预,同时,采用患儿能够理解的语言,对其心理状态进行干预,引导其接受自身疾病及治疗后症状[9];②对患儿及其家长提出的问题进行解答,消除其疑虑,并使其能够认识到负性思维对其健康的影响,采取有效方式鼓励其主动解决问题;③通过团体游戏或观看动画等视频节目的方式,转移患儿注意力,避免其过度关注于自身疾病或化疗后不良反应,并在其恢复期,保证患儿睡眠质量,以促进其机体功能的恢复;④正确引导患儿家长对患儿未来的规划,并使其在出院后,加强对患儿日常生活的护理能力,尽可能保证患儿的健康水平;第6次,包括:①鼓励患儿家长说出参与团体认知行为干预的感受,并使其通过团体交流,交换对患儿护理工作的经验,并进行相互鼓励;②指导患儿进行相互拥抱,并说出治疗期间内心想法,同时进行相互鼓励,以提高对治疗的信心;③告别团体,指导患儿及其家属相互告别,并将在本次干预中学到的知识应用于出院后生活中。
1.4观察指标
1.4.1生理应激 检测患儿干预前后心率(HR)、去甲肾上腺素(NE)及肾上腺素(E)波动情况。
1.4.2心理应激 采用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及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DMA)[10]患儿干预前后心理状态进行评价,HAMA量表包括14个项目,各项评分均为0-4分,评分越高,表明患者焦虑程度越重。此14个项目包括:焦虑心境、紧张:紧张感、易疲劳、不能放松、害怕、失眠、认知功能、抑郁心境、躯体性焦虑、感觉系统症状、心血管系统症状、呼吸系统症状、胃肠消化道症状、生殖、泌尿系统症状、植物神经系统症状。该量表总评定信度系数为0.93,效度系数为0.36;HDMA量表包括7个因子,各项评分均为0-4分,评分越高,表明患者抑郁程度越重,该量表总评定信度系数为0.99,效度系数为0.37。
1.4.3采用儿童生活质量普通性量表(PedsQLTM4.0)[11]对两组患儿化疗后普通性生活质量进行评价,该量表包括生理功能(8项条目)、情感功能(5项条目)、社会功能(5项条目)及学校功能(5项条目)共计4个维度23项条目,各条目评分为0-4分,记分后将评分转化为100分,其分数越高表明患儿生活质量越高。
1.4.4采用儿童生活质量癌症特异性量表(PedsQLTM3.0)[11]对患儿癌症特异性生活质量进行评价 该量表包括疼痛、恶心、担忧、认知、外貌评价及交流等8个维度,共计25项条目,各条目评分为0-4分。PedsQLTM的每个条目都是调查最近1个月内某一事情发生的频率。每个条目的回答选项有0~4 5个等级: 0(100分)表示“从来没有”,1(75分)表示“几乎没有”,2(50分)表示“有时有”,3(25分)表示“经常有”,4(0分) 表示“一直有’。各方面的分数为所含条目分数的总和除以所含条目数,总表的分数为各条目分数的总和除以全量表条目数,分数越高。满分为100分,分数越高表明患儿生活质量越高。该量表总评定信度系数为0.87,效度系数为0.44。
1.5统计学方法
数据使用SPSS 20.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表达计量数据采用平均值±标准差(),两组比较差异采用t检验,表达计数数据采用例数和百分比(%)[n(%)]表达,两组比较采用X2检验,P<0.05表示数据比较差异有意义。
2 结果
3讨论
对白血病患儿而言,由于其年龄较小,无法完全理解疾病对自身健康水平及生命安全的影响,但其处于对治疗环境的恐惧、对治疗后出现的不良症状、同学关系的改变等原因,仍可导致其出现焦虑及抑郁等不良情况[12]。本次研究探讨团体认知行为干预对儿童白血病化疗患者身心应激及生活质量的影响,取得显著效果。
3.1团体认知行为干预能显著改善白血病化疗患儿身心应激及生活质量
本次研究结果显示,实施后组患儿HR、NE及E水平及心理状态波动程度均低于实施前组(P<0.05),实施后组患儿身心应激水平均较为稳定,主要受以下因素影响:(1)患儿在自身伴有白血病后,内心受到较大影响,进而产生自卑心理,而通过团体干预,有效提高了患儿对集体感及安全感,因此患儿在化疗后,尤其在基础同学或朋友时,心理波动幅度较小,因此其对化疗后不良反应接受程度有所提高;(2)在团队认知行为干预模式下,患儿家庭成员在治疗及护理工作中的参与程度显著提高,进而有效增加了患儿的适应能力,提高了患儿对护理工作的依从性,同时,通过在化疗后对患儿实施转移注意力及加强睡眠干预等措施,能够通过提高患儿免疫功能降低化疗对患儿造成的不良影响;(3)在团队干预过程中,患儿能够结交的新的伙伴,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其在学校及生活中伙伴对患儿的影响,降低了孤独对其心态的影响,同时,患儿玩耍时间的相对增加能够降低不良反应对患儿造成的严重影响;(4)在干预过程中,患儿父母通过团体小组成员中情感的交流,提高了对患儿的护理能力[14],使患儿得到更多的关心,进而有助于其心态的稳定。
3.1团体认知行为干预能显著改善癌症特异性生活质量
本次研究显示,实施后组患儿PedsQLTM4.0量表总分及PedsQLTM3.0量表分别为(70.33±3.98)分及(69.99±3.76)分,显著高于实施前组的(66.11±3.47)分及(66.12±3.24)分(P<0.05),其主要由以下因素导致:(1)患儿心理状态的稳定有助于其接受相关护理干预,使其能够接受及时干预,进而使其并发症在较短时间内被控制;(2)患儿心态较为稳定,因此能够降低负面情绪对其病情及生活质量的影响;(3)通过行为干预,有效降低了其化疗后出现的疼痛及不适感,同时有助于患儿免疫功能的恢复,进而有助于避免患儿在日常生活中受到不良因素的影响,进而对提高生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15]:(4)患儿家长护理知识及对疾病认知水平的提高,能够在恢复期间及日常生活中及时纠正患儿出现的不良行为,进而有助于促进患儿身心健康的改善。
综上所述,对白血病化疗患儿进行团体认知行为干预,能够有效降低化疗对其造成的身心应激反应,同时能够提高其生活质量,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 刘晓婷,李春富.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儿童白血病进展[J].中国实用儿科杂志,2016,31(4):281-286
[2] 郑渊,刘可,卜秀青,等.急性白血病患儿化疗期间症状群的调查分析[J].中华护理杂志,2016,51(11):1320-1324
[3] 李小红,廖月霞,秦阳,等.团体认知行为治疗在白血病化疗病人护理中的应用研究[J].护理研究,2016,30(23):2891-2893
[4] 张之南.血液病诊断及疗效标准.第2版.北京:科学出版社,1998:168-207
[5] 张雪.白血病患儿治疗期间生活质量与应对方式及亲属教养方式的相关性[J].中国妇幼保健,2017,32(4):736-739
[6] 杨书环.优质护理对急性白血病患儿负面情绪及并发症的影响[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7,33(3):174-178
[7] 崔虹,余红春,潘建伟,等.家长支持系统对白血病患儿家长心理情绪与生活质量的影响[J].现代临床护理,2016,15(2):25-29
[8] 何姗,尤黎明,郑晶,等.急性白血病患儿父母心理成长水平及其影响因素[J].中华护理杂志,2016,51(5):523-528
[9] 符浩,李春燕,周丽,等.集中型健康教育模式对白血病患儿家属知信行及心理状况的影响[J].中国小儿血液与肿瘤杂志,2016,21(4):198-200
[10] 周炯,王荫华.六个常用的焦虑抑郁量表的相关因子分析[J].中华神经科杂志,2005,38(11):714-714
[11] 卢奕云,郝元涛,静进.儿童生存质量测定量表Peds QL~(TM)的结构及应用概况[J].现代预防医学,2006,33(5):732-734
[12] 武艳,高伟,李曼,等.白血病患儿照顾者真实感受的质性研究[J].护理学报,2017,24(12):5-9
[13] 马丽,胡耶芳.家属文化层次对急性白血病患儿护理的影响及护理干预[J].实用临床护理学电子杂志,2016,1(10):187-189
[14] 党春玲,刘学华.以患儿与家庭为中心的护理干预对白血病患儿心理应激及免疫功能的影响分析[J].遵义医学院学报,2018,41(1):63-66,71
[15] 朱间芳.认知行为干预对白血病患者生活质量及 遵医行为的影响[J].当代医学,2018,24(14):66-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