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丹县水土保持工作队 陕西省志丹县 717500
摘要:淤地坝的建设属于极为漫长且复杂的工程,其主要包含在沟道建设中,必须具有大量人力与财物力的支持。并且,开展淤地坝建设能够为当地居民提供更多社会效益,在治水、治泥、治淤工作中,都能起到重要作用。然而,根据现如今一些实际状况来看,在我国淤地坝建设中还具有各种问题。文章介绍了淤地坝建设的现状,然后对其管理工作等进行了分析和探讨。
关键词:淤地坝;建设;发展方向
引言
志丹县位于延安市西北部,属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土地总面积3781平方公里,其中水土流失面积3346平方公里,占总土地面积的88.5%。志丹县梁峁密布,沟壑纵横,河谷深切,有着丰富的建坝资源。淤地坝建设可以起到拦泥、蓄水、缓洪作用,而且对农民增产增收也发挥着重要作用。
一、淤地坝发展和建设现状
志丹县淤地坝建设始于上世纪60年代初,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上世纪七十年代以前,以群众自发建坝为主,大多为中小型淤地坝,由于缺乏统一规划和科学设计,所建的淤地坝标准低,一遇暴雨洪水极易垮坝,需要进一步加固配套。第二阶段:上世纪八十年代至九十年代,通过总结以往淤地坝建设的经验和教训,针对小型淤地坝成群、无骨干、易出现垮坝的问题,经过科学研究,在沟道适当位置增建了防洪标准较高的治沟骨干坝,起到了拦截上游洪水、保护下游中小淤地坝安全生产的作用,扭转了过去一遇较大洪水就造成连锁垮坝的被动局面,促进了淤地坝建设的进一步发展。第三阶段:2000年以来,为进一步保证淤地坝的运行安全,充分发挥淤地坝的整体效益,在全面总结淤地坝建设经验的基础上,逐步探索形成了“以支流为骨架、小流域为单元,骨干坝和中小型淤地坝相配套,建设沟道坝系”的淤地坝建设思路。我县实施了三条坝系,分别为孙岔坝系、牛沟坝系、保娃沟门坝系。全县现有淤地坝316座,其中骨干坝75座、中型坝181座、小型坝60座。总库容1.44亿m3。
二、淤地坝建设的主要做法
(一)坚持科学的规划与设计,是淤地坝建设的基础。
一是坚持以支流为骨架,以小流域为单元,进行坝系科学布设。经过多年实践证明,以小流域为单元,按照水土流失规律,科学进行小流域坝系布设,大、中、小结合,明确目标,突出重点,分期实施,稳步推进。二是坚持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相统一原则。在淤地坝规划布局时,按照先易后难,逐步完善的指导思想,采用定量计算和定性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全面计算淤地坝的综合效益。优先将淤地坝安排在综合效益显著的地区;三是坚持与生态修复、退耕还林还草等生态建设工程相结合。四是坚持因地制宜,合理确定坝址坝型。在坝址的选择上,按照“经济、安全、合理”的要求,根据当地地形地貌和水文地质特征,在保证库坝安全的前提下,对拟选坝址进行多次方案论证,选择最佳方案。
(二)规范的施工与管理,是淤地坝建设的关键。一是要严格按照有关技术规范、要求组织设计与施工,规范前期立项审批程序。我们本着“以效益定项目”的原则,严把立项关,坚持现场勘测,按规范设计,会审上报,严把设计关,骨干坝严格按照基本建设程序要求组织实施,没有立项审批手续坚决不得开工。二是严格执行基本建设“四项制度”。全面推行项目法人责任制、招投标制、建设监理制、合同制。三是精心施工,确保工程质量。每座工程开工前,推行技术承包责任制和终身负责制。施工员必须长驻工地,认真负责。同时要求每位技术员必须按技术操作规程进行施工,为工程负起技术责任。
(三)实行多种开发利用模式,是淤地坝建设可持续发展的保证。一是以坝养坝,落实政策,加快发展。针对淤地坝在利用上有人种地,无人管坝的恶性循环问题。志丹县对部分小型淤地坝进行现场调查研究,决定以中小型淤地坝为突破口,进行淤地坝使用权的转让和拍卖。二是以林养坝,建坝造林,全面治理。
在骨干工程建设中,本着“建成一座坝,造福一方人”的指导思想,把治沟打坝与植树造林有机地结合起来,走以短养长,长短互补,滚动发展的路子。三是以水养坝,利用水面,发展水产。将淤地坝承包给相关组织或个人发展渔业,日常管护由承包组织或个人负责,这种方式既增加了村民收入,又充分利用了水产资源,实现护坝与养殖“双赢”。
三、淤地坝建设发挥的效益
(一)淤地坝建设在固本强基和生态恢复中发挥的作用
淤地坝建设一是起到了其它措施无法替代的水土保持功效。在沟道修建淤地坝,从源头上控制了泥沙输出,使流域内降雨基本实现了就地入渗或利用,调节了小气候。二是可以就地拦沙蓄水,化害为利,可减轻泥沙对下游的危害,是当前确保黄河“河床不抬高”的最有效措施。同时,根据资料分析,在上游建设淤地坝每拦1m3沙只需2—3元,而在下游河道清沙1m3则至少要15—20元。三是可拦截洪水,减轻了坝下游的沟道冲刷,从而减轻了输入下游的泥沙。如顺宁镇胶泥庄流域1990年以来共建淤地坝三座,据测算沟道比降由打坝前的10%-- 15‰下降到淤积后的1%--2‰,每公顷坝地拦泥5.9万m3,使坡面侵蚀得到了有效降低,输沙量大大减少。
(二)淤地坝建设在产业扶贫中发挥的作用
一是增加了耕地面积,提高了粮食单产。淤地坝的建设将原来被洪水冲走的水土资源拦蓄在沟道内,使原来荒芜、起伏不平的大小沟道淤成良田,大大增加了基础农田面积。同时,由于坝地拦蓄的都是小流域坡面上流失下来的表土,含有大量的牲畜粪便、枯枝落叶等,土壤肥沃,墒情好、耐干旱,产量较高。如志丹县黄沟门淤地坝2001年淤平后新增坝地120亩,当年种玉米亩产达到2000斤,是坡耕地亩产量的12倍,从而为群众稳定脱贫奠定了基础
二是为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奠定坚实基础。志丹县注重淤地坝建设与小流域综合治理措施有机结合,与农田基建,退耕还林,生态修复,流域治理,产业开发,移民搬迁,新农村建设等涉农项目配套实施,突出综合效应。保安镇张家沟移民搬迁点共搬迁农户84户,405人,现在利用坝地120亩,梯田810亩,人均有梯田坝地2.5亩,依托坝地和梯田农村,解决了移民搬迁的后顾之忧。
(三)淤地坝建设在防洪保安中发挥的作用
淤地坝均具有较大的库容和较强的削峰、滞洪能力,暴雨洪水一旦发生,可有效拦蓄洪水,减轻下游防洪压力,防止和保护洪水泥沙对沟道下游造成危害。顺宁镇木场咀淤地坝建成后,使下游40多户群众财产和10多hm2川台地得到保护,仅该坝保护的川台地年人均纯收入就达600多元,从而使烂泥沟变成了“聚宝盆”。
四、当前淤地坝建设存在的问题
一是淤地坝建设投入资金不足,地方财政困难,配套资金落实困难,以后要建设淤地坝必须加大中央财政投资力度根据当地实际情况足额预算淤地坝建设投资。二是由于我县淤地坝建设时间早,设计标准底,存在多部门建坝,其他部门建设的淤地坝没有设计,找不到资料,存在安全隐患大,防汛压力大,需要维修加固的数量多,地方财政又非常困难,没有维修管护经费。三是要托展淤地坝的功能,按原来的标准,淤地坝在汛期不让蓄水,但在现实中,由于生态植被的好转,侵蚀量减少,在短时间内淤地坝淤积不起,不让蓄水,淤地坝发挥正常效益,如果在规定范围内让蓄水,可以发展灌溉、养鱼、供水的效益。四是新建与修淤地坝需占用林地,办理林业手续过程所需时间长,没有专门前期经费,林业手续办理难,需要上级部门之间协调,简化办理程序。
五、结论
综上所述,在目前的水土防治中,淤地坝占据了极为重要的地位,并且人们对水土保持的重视也在不断提升。因此,淤地坝的建筑和运行受到了广泛关注。在更新传统思想的基础上,不断强化我国淤地坝建设投资,提高建设力度并清除管理责任,积极宣传淤地坝的科学运动管理和保护,为淤地坝的正常、稳定运行供应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