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高产栽培技术及玉米大斑病小斑病防治

发表时间:2020/10/12   来源:《基层建设》2020年第16期   作者:田永伟
[导读] 摘要: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我国的农业的发展也有了很大的突破,呈现迅猛的发展态势。
        江城县曲水镇农业服务中心农技推广站  云南普洱  665907
        摘要: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我国的农业的发展也有了很大的突破,呈现迅猛的发展态势。而在农业当中,玉米是我国的第二大粮食作物。而且各个地区对于玉米的投入量也很大,玉米是农业中重要的经济作物。但是,在对于玉米的生产统计中,可以看出,中低产的玉米数量极大,而优质的玉米却很少,所以就导致了玉米的高质量的比例是很低的,为此,想要提升玉米产量和质量,就需要在引入玉米高产栽培技术,同时也要强化对各类疾病,如大斑和小斑并的防治,从为玉米的高质和量产提供保障。鉴于此,文章详细论述了玉米高产栽培技术和玉米的大斑和小斑病的防治,旨在可以为行业人士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借鉴,最终助力玉米产业的繁荣发展。
        关键词:玉米高产栽培技术;玉米大斑病小斑病;防治
        前言
        玉米的高产量已经成为我国农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人们对玉米高产栽培技术的关注也在日益增加,从而更好地满足各行各业对玉米的高需求量。因此,想要达到高产量的收益,玉米高产栽培技术就成为了人们当务之急要重视的问题。想要实现玉米更好的生产,且可以增产增收,不但需要引入高产栽培技术,同时也需要重视起玉米大斑病和小班病等的防治,通过全面综合努力,方可收获显著效果。
        1玉米高产栽培技术的要点解析
        1.1种植安排
        进行种植安排是玉米栽培工作的基础环节,也是玉米高产栽培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种植安排首先要了解当地的土壤成分、酸碱度等详细信息,以此作为前提进行种子的选择。而且当地的自然条件也是必须要考虑的因素,两者缺一不可。毕竟自然气候的不同很有可能会出现干旱、洪涝的情况,当此类情况发生时,玉米的生长环境将会被破坏,极易出现干枯、腐烂等问题,严重影响玉米的整体产量,因此,在进行栽培的玉米种子选择时,必须要考虑是否能够与当地的土壤成分相契合,具有良好的抗旱、抗腐蚀的能力。其次还需要具有能够更好的吸收肥料、药剂的能力,保证自身在病虫害发生时具备免疫、抵抗能力。最后在选种结束后,要尽早对土地进行整理,保证土壤能够更好的与环境温度相适应,清理土质中的杂质,保障在玉米栽培前拥有良好的生长环境。
        1.2种植管理
        做好玉米栽培前的准备后,就可以选择适当的时间来进行播种工作。为了避免种子受到低温的影响,播种的时间不宜过早。在播种时,可以根据当时的实际情况对播种的深度作出调整,若温度适宜、种子契合性较好,可适当加深播种的深度,以便于更好的吸收土壤中的养料,否则对种子的生长具有强烈的抑制作用。如果播种深度过浅,极易导致土壤中养分流失,甚至是根部暴露在阳光之下,最终干枯而亡。也可以根据土壤成分对种子播种的密度进行调整,保证种子成长过程中能够更好的吸收周围土壤中的养分和肥料,更好的促进光合作用,加快幼苗的生长。
        种子播种后要根据种子的生长情况及时灌溉、施肥,保证种子在生长过程中能够拥有良好的营养补充。其中在进行灌溉时要随生长阶段进行调整,灌溉范围要均匀,否则容易出现因灌溉过多,种子或幼苗腐烂、干枯的情况。施肥时情况相同,要及时注意肥料的提供。若在幼苗生长时发现问题,要及早清除存在问题的幼苗并进行补苗工作,保证种植密度,才能确保最终的收益产量。另外,还应不定期的对土质进行清理,及时喷洒药剂,铲除土壤中生出的杂草、枯枝等,避免产生病菌传染给幼苗或者抑制幼苗的生长。
        2玉米病虫害的防治(大斑病小斑病防治)探究
        2.1大斑病
        所谓玉米大斑病,通常也叫叶斑病、枯叶病等,其会对玉米生长形成严重的危害,最主要是对叶片的危害,若严重也会对苞叶与叶鞘形成危害,再严重会对叶片光合作用形成影响,最终出现弱珠病珠,从而对玉米的质量及产量形成影响。
        发病初期,大部分会从植株下面的叶片发病。开始叶片有水渍状青灰色病斑,然后向着叶脉逐渐向两端扩展,形成菱形或长梭形斑点,边缘深褐色,中心浅棕色或灰色。湿度大时会有黑褐色霉陈出现在病斑上,严重会有病斑加纵裂,最终使得叶片枯黄,病死,如果严重会危害全珠叶片。
        防治方式:需要严格遵守农业防治为主、药剂防治为辅的防治原则治疗大斑病。

第一步选择优良抗病种类,如先玉335、吉龙2号等,并结合当地气候以及具体实况视情况而定。白菜、水稻、花生、番茄等作物轮作3年以上,可有效降低该病的发生率,玉米植株大,种植时应优选土层深、地势平坦、排灌顺畅、丰富有机质、远离污染、病虫害发生率低的地块。
        关键是抓紧农时,及时播种,避免病害发生高峰。建议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进行测土施肥。控制种植密度。加强田间管理,适时补苗,中耕除草,土壤耕作。及时对苗木进行检查,并立即清除病叶进行无害化处理,根据温度、降水和天气等方面状况,科学进行浇水,最好在晴天早晚浇水。若遇见大雨或连日阴雨,需及时排水,使田间湿度降低,以此降低病害发生。玉米不同生育期间合理进行追肥和施肥,不但有助于植株健康成长,增强抗病力,同时也能降低经济投入,在降低成本的同时,可提升生产效益。每年收获玉米后,要对农田进行及时清理,集中处理秸秆,经高温发酵后应用堆肥。药剂防治:发病初期,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75%百菌清300倍,或5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600倍,或25%苄霉素EC800倍溶液,或50%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600倍液喷施防治,并且7到10天喷洒一次,然后连续应用2-3次为宜。
        2.2小斑病
        玉米小斑病也叫做斑点病,是一类真菌性病害,也能够严重的危害到玉米的生产,叶片是最主要危害位置,同时,籽粒、果穗苞叶、茎部也会得病,通常一年可减产15-20%,高发的年份能够减产50%以上,严重的会绝收,进而让农户蒙受严重的经济损失。
        发病初期,有很多褐色水渍状小病斑点出现在叶片上,一段时间后会扩大成椭圆形或矩形病变,边缘有紫色或红色晕,后期病变内逐渐变成暗褐色。当有较大的湿度,则会有暗黑三霉状物出现在病斑上,对叶片光合作用影响严重,进而不能有效转换养分物质,甚至减产,当果穗苞叶与叶鞘生病后,病斑会变成黄褐色的不规则或纺锤形,病位置会有黑灰色霉状物产生,进而使得果穗腐烂,种子发黑。
        防治措施:需要应用农业防治和药剂防治有效结合的方式,优选与本地土壤和气候等相适宜的抗病质量优良的品种,播种后需要强化管理,并及时中耕除草、间苗培土,植株下部病叶和老叶要及时摘除,然后有效处理。雨季也要及时排除田间存水,保持田间湿度,对田间密度进行严控,将植株间的采光性、透气和痛风性进行提升,确保田间湿度保持理想状态。结合土壤地力月植株生长势头,对钾肥与磷肥进行适当施增,从而使苗更加健壮,抗病力更强。
        药剂防治:刚发病时,可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600倍液,或或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800倍液,或25%苯菌灵乳油800倍液等喷施进行防治,保证8天左右喷洒一次,并确保持续喷2-3次即可。
        结束语
        总体而言,依靠农业技术更新和实践是玉米栽培过程中的必然选择,并且需要进行广泛的推广,在更新选种处理、整地、播种密植、覆膜、水肥管理、病虫害防治等相关技术的基础上,介绍了邀请专家实地推广、依托多种媒体力量完成推广的方法,深化了玉米高产栽培技术的应用程度,提高了宣传推广效果,最终全面促进玉米种植业朝着更加良好的方向迈进,为我国的经济发展和社会效益提升提供强大的支撑。
        参考文献
        [1]涂军.早熟高产玉米新品种中江玉5号的选育经过及栽培技术[J].现代农业科技.2018(17):37-38.
        [2]王国权.辽宁省中部地区鲜食糯玉米优质高产栽培技术[J].现代农业科技.2018(06):31+33.
        [3]慕兴中.陇东地区鲜食糯玉米高产优质栽培技术[J].陕西农业科学. 2017(01):103-104.
        [4]刘鹏.玉米高产栽培技术与抗旱措施分析[J].农家参谋,2019(16):54.
        [5]蒋庆民.玉米高产栽培技术要点及病虫害防治[J].农业与技术,2019, 39(14):115-116.
        [6]谢振明,李玉,陈言亮.浅析玉米高产栽培技术存在的若干问题[J].农业与技术,2019,39(21):100-102.
        [7]顾景辉,包冠,许浩.玉米栽培管理技术及病虫害防治[J].农家参谋, 2019(21):58.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