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日照市东港区后村镇人民政府 山东省日照市 276816
摘要:随着经济快速发展,我国加大了农业改革力度,以加快新农村建设。农业作为基础产业之一,对于每个国家来说,都起着不言而喻的重要作用。农业的发展不仅关乎国家经济的发展,而且关乎整个社会的稳定和粮食安全,是体现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方面,随着新农村理念的提出,以往的农业经济管理模式已经无法适应社会的发展。为此,必须创新农业经济管理的模式,结合我国目前的经济形势,将农业经济与市场经济合理结合,激发出我国市场的调节作用,焕发我国经济的新活力。本文就新农村建设中农业经济管理问题与对策展开探讨。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农业经济管理;问题;对策
引言
农业发展彰显了我国的综合实力,有利于保证社会稳定,满足人们多样化的需求。然而,农村改革在经济管理方面遇到诸多问题,制约了整体发展。相关部门应根据实际情况,在新农村建设中深入探究,看清未来发展方向,创新农村经济管理手段,与市场经济现代化接轨,促进社会稳步前行。
1农业经济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1管理体制有待完善
传统的工业经济管理体制仍然在当前农业发展中使用。城乡一体化发展对农业经济管理制度提出新的要求,管理体制应做到与时俱进,结合当前农业经济发展情况进行完善与创新,以此满足时代发展需求。传统农业经济管理模式的应用,不仅影响农业经济发展,同时也会对农业经济改革发展造成消极影响,不利于国家进步发展。实际工作中,应加强对管理体制的完善,结合实际情况进行创新,以此提高管理能力与农业经济发展效果。
1.2管理人员管理水平有待提升
随着对农村经济重视程度的提升,我国虽已制定一些相关制度,但没有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大多数农村经济管理人员对当前发展的实际缺乏足够的认识,也没有意识到管理的作用,加之缺乏一定的执行力,导致国家政策得不到及时的贯彻与执行,影响到农村经济管理效果。除此以外,当前管理人员受教育程度不高,缺乏管理能力,不利于农村经济的发展。
1.3农业经济管理意识薄弱
在农业经济管理过程中,相关管理人员对于经济管理模式的理解还不够深刻,缺乏对管理系统全面的认识,再加上思想的限制,其农业经济发展仍然采用的传统手工制作方式,新农村建设中的农业经济管理意识十分薄弱,未注重新管理理念和新农业生产设备的应用,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农业经济管理工作的开展。另外一部分原因则是管理人员本身的不负责任,在经济管理中完全不按照标准进行,其管理责任意识不足,管理过于松懈,最终导致农业经济管理难以实现,极大地阻碍了农业经济的发展。
2农业经济管理问题的解决策略
2.1完善农业经济管理制度
古语有云“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现有的农业经济管理制度已经适应不了社会的发展,必须进行改革,逐渐建立健全完善的管理制度。现在人们对环保问题愈加重视,所以农业经济的增长模式也应以可持续发展为主,另外,由于食品安全问题屡次被曝光,所以还要重视农业产品质量和安全,这就要求我国农业经济管理的思维和方式都要改变,结合实际情况,对现有制度进行合理的改革。首先,改变农业的发展理念,实现农村经济结构合理化,以实现经济增长为目的。其次,对收获的农产品进行加工,增加其附加价值,实现农业经济产业化链条的构建。最后,也是目前国家最提倡的一点,就要要增强农业科技的创新能力,使我国农业经济得到长远的发展。
2.2强化管理人员的培训力度
新农村建设过程中,作为农业经济的管理人员,必须具备专业素质,相关部门定期对其进行培训。
通过对管理人员严格的培训,使其认清当前发展的实际,落实国家法规,提升农业经济管理的执行力。除此以外,还可以将其工作与薪资结合起来,提升管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促进农业经济的管理水平。
2.3加强市场分析,构建产业化经济
随着国家经济发展,农业经济的地位越来越重要。若想让我国农业产品走出国门,提升在国际上的影响力,需要构建产业化经济,制定科学发展计划,为我国农产品发展奠定基础。虽然国家政策、科学技术投入、人才支撑为农业发展带来发展基础,但若是没有市场的支撑,那么所有的优势都无法呈现,无法促使国家经济发展。因此,在农业经济发展中,应加强对市场的分析,结合我国农业特色,市场发展特点,制定产业化经济结构,促使独特、个性产业结构形成,以此提升农业经济发展。此外,政府部门可以与当地优秀企业合作,发展特色农产品,提高农民经济收入,促进新农村建设发展。
2.4处理农业管理中容易出现的问题
在农业经济管理工作时,某些相关管理人员的人为因素,会导致经济管理出现问题,最终导致资金损失。这就要求管理人员及时发现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根据相关法律法规进行处理,保证农业经济风险能够有效解决,以此根据实际要求采取相关的应对措施,从而减少管理中容易出现的风险。此外,农业经济管理中常常会出现基层工作和民众经济利益相冲突的情况,若是管理部门不能在第一时间解决,会使农民对政府不信任,农业经济管理工作和管理体制改革将会由此而受到限制。因此,农业经济管理人员务必要创新群众利益管理方式,在遇到问题时,将劳动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
2.5创新信息化管理
新农村建设应引入信息技术,以加大经济管理力度。在信息化管理下,新农村建设逐渐加快步伐,农业生产力开始转变,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速度,提升工作效率。在农业经济管理的信息化创新中,提升工作人员的意识,找到全新的操作方式,开展多项科研,提升新农村建设管理效率。管理人员通过信息化技术制定科学的管理方案,在实践中根据改革需要进行调整,促进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2.6创新群众利益管理方式
农民作为农业经济管理工作中不容忽视的一个庞大群体,在改革中,首先应该维护其利益。在新农村建设的改革过程中,基层的工作难免会与民众的利益有所冲突,很多地区政府部门对农业经济管理工作执行过程中与民众的利益冲突问题不能及时解决,甚至有时无能为力,导致民众对政府工作人员的信任度降低,使得改革的步伐受挫。因此,基层的工作人员要对群众利益的管理方式进行创新,在遇到实际问题时,把民众的利益放在首位,使得政府与民众保持良好的关系,以推进农业经济管理制度的改革进程。
2.7提升宣传力度
新农村建设过程中,通过加强农业经济宣传力度,使农民深入了解宣传工作的重要性,并引起足够的重视程度,促进农业经济的发展。在提升宣传的基础上,根据生活实际,使农民形成一种长期机制,为日后工作的开展打好基础。此外,还要提升农民法律意识,完善档案管理,促进农业经济管理水平的提升。
结语
在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农业经济管理面临着改革,遇到了诸多问题,造成工作效率下降。相关部门结合实际情况,通过改变经济模式,完善管理制度等多种方式调整以往的工作模式,提升改革执行力,使新农村建设水平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信息化技术的融入为管理工作提供了有力的支持,将农业经济管理与市场需求结合,做到了创新,使我国经济稳步前行。
参考文献
[1]周月娥.新农村建设背景下的农业经济管理对策探析[J].现代经济信息,2018(17):371.
[2]李红.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农业经济管理现状及对策[J].江西农业,2018(6):126.
[3]柳美红.新农村建设环境下农业经济管理及优化策略探究[J].科技经济导刊,2019,27(20):2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