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音乐欣赏有效教学探微

发表时间:2020/10/10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0年17期   作者:王国芗
[导读] 音乐欣赏教学是培养学生音乐兴趣、扩大音乐视野、提高音乐感受和音乐审美能力的有效途径
        王国芗
        屏南县实验小学 福建 屏南 352300
        音乐欣赏教学是培养学生音乐兴趣、扩大音乐视野、提高音乐感受和音乐审美能力的有效途径。近年来,随着音乐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小学音乐欣赏教学越来越受到关注。由于受流行音乐的影响和小学生身心特征的制约,在音乐欣赏课堂上聆听音乐时,学生常常出现坐立不安或是交头接耳的现象,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难以实现。因此,如何引导让学生兴致盎然地欣赏音乐,是学生成长的需要更是所有音乐教师的共同愿望。
        一、精心巧妙的课前导入
        导入是欣赏课的关键。导入环节的成功与否直接关系到学生欣赏时的心理状态和参与程度。节奏明快或个性极强的音乐,可以直接让学生欣赏音乐。对于绝大多数抽象和复杂的音乐作品,“开门见山”就显得有局限性。老师必须根据音乐作品的特点,自然简洁、巧妙地采用诗歌、名言或创设情境导入。例如在欣赏《长江之歌》前,师生首先共话“祖国之美”,当孩子们都沐浴在“祖国爱”中时,音乐悠然响起,他们便会情不自禁地沉浸在音乐所营造的温馨氛围中,正所谓“水到渠成”、“事半功倍”。
        二、简洁生动的背景介绍
        音乐具有时代性的特点。在深入欣赏前,教师要向学生介绍一个个性鲜明、有血有肉的作曲家。让学生了解作者所处的时代背景、生平、创作风格,学生就能很快把握音乐作品的真正内涵。例如在欣赏贝多芬的《欢乐颂》时,教师先以介绍音乐大师贝多芬对音乐的执着和他坎坷的一生。让学生被贝多芬伟大的人格魅力所折服、被贝多芬的精神所感动。也正是这份感动和折服悄然调整了学生的心态和情感,带他们走进大师的音乐深处。教师在备课时,对待所有的音乐作品都应力求多听赏、多查阅、多收集,充分利用作品背后的小故事,在孩子们心中为音乐作品构建一个记忆课件和更加概括的存在。要赋予音乐作品更多的情趣,虽然有时会遇到很多困难,但它对学生的影响是深远而悠长的。
        三、丝丝入扣多遍聆听
        音乐不仅是一门听觉的艺术还是一门情感的艺术。学生通过对音乐旋律的悉心聆听,美妙的旋律让产生丰富的联想,从而唤起他们情感的共鸣。在欣赏课中,除了“听”是无以取代的主角,其他任何形式只是辅助教学的形式,不宜滥用。每次聆听音乐时,可以是鉴别乐器地听、可以是感受乐曲的情绪地听,每次都让学生带着不同的问题听。对于音乐主题或学生喜欢听的部分,鼓励学生先听音乐——回忆音乐——重点欣赏音乐——谈谈体会。另外听赏音乐时,可以让学生伴随音乐闭目静赏或轻轻划拍、轻轻拍手等等,在有效排除外界的干扰的“随心所欲”、“静而不闹”的境界中,准确把握音乐节奏,促进学生内心与音乐的共鸣。

        四、学唱主题感受华彩篇章
        在音乐欣赏中,学生熟悉了音乐旋律,就能完全置身其中。有时,我们欣赏的曲目结构较复杂、篇幅较长,对于习惯了简单歌曲的小学生而言,通过“听”来熟悉他们的旋律要求对于他们实属不易。于是,我们就要重点练唱乐曲主题。因为主题是全曲的缩影和变化的基础,它体现了乐曲的基本思想感情。我们在欣赏教学中应牢牢把握主题,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地带领学生“熟悉音乐——学唱主题——感受情感”。如在欣赏《渔家姑娘》时,带着学生一起哼唱音乐主题,那深情的歌声恰似浩瀚的大海,令人神往,充分激发学生聆听时的丰富想象力。
        五、发挥主体畅所欲言
        音乐中蕴含了世间万象。它是通过抽象的节奏、旋律以及和声等来表现音乐形象,堪称人类的第二语言。有一位著名音乐家所言:“生活中的一切事物都可以在音乐中寻找到。”学生在听到音乐后会或多或少地有所感悟、联想,。比如 “好听”、“我喜欢”、“我快乐”等最浅显的感觉。这时,我们教师应及时鼓励他们把体会说出来,并且肯定他们的回答。因为也许就是这份最初的好感,会潜移默化地带着他们步入音乐殿堂。
        让学生“说”音乐不仅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提高学生聆听音乐的质量,调动全班学生的参与率。“说”音乐也是捕捉音乐形象的过程,而且也会给音乐课堂注入更新的活力。记得在欣赏柴可夫斯基的钢琴曲《雪橇》时,初次欣赏音乐时,他们一致认为这首音乐很难接受。我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充分运用“听”与“说”结合的方法,学生的欣赏的积极性的出乎我的想象。他们一致地要求再次欣赏音乐主题。这样的转变,不能不说是一种成功。学生由 “很难接受音乐”到“喜爱音乐”的大转变中,教师不仅是亲切的指导者,更是重要的倾听者。
        六、求真求实开展创编活动        
        欣赏课中体现学生创新精神的主要方式有根据音乐情绪和旋律创编舞蹈、伴奏等等。欣赏课中激发学生的创造性固然好,但创编不是走过场,一定要“求真求实”,应完全建立在对音乐的充分感受之上。欣赏课的创编就成了无本之木,无源之水。舞蹈讲究“起于心”,没有情感基础创编的舞蹈就没有生命力;同样,文学音乐讲究“言为心声,音为心曲”,在没有内在情感动力情形下创作的作品必然淡然无味。所以,必须以充分理解音乐作品为基础,孩子才会灵感泉涌,乐思如潮,让学生的“创编”成为真正有价值的“创编”。
        总之,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我们只要树立信心、勇于探索,音乐欣赏课一定会成为“令人神往的心灵之约”!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