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桂芳 由庆坤
临清市第二中学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我国的环境问题越来越严重,人们对环境问题的关注度逐渐增多,从侧面表现出了地理学习在高中教育的关键性。在高中地理学习时,大部分地理知识点都和环境保护有关,教师需要及时了解到这一点,对学生进行环境教学,学生对环境保护观念会因此提升。此文从实际案例、地理教学资料和优化教学方式中渗透环境教育的观念,将保护环境的教育理念和高中地理教学结合,并对高中地理教学中的环境教育进行探究。
关键词:高中地理;环境教育;渗透研究
地理这一学科的特点及性质决定了高中地理教学是对高中生开展环境保护和帮助其养成环保意识的主要途径。按照地理学科的特点、课本内容和该阶段学生的年龄特点,结合形势发展,开展多种多样的环境教育实践活动,向学生传授环境知识,是对高中地理开展环境教育的关键方法。
一、渗透环境教育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重要性
想要改变和提升每个公民的环保意识是一个巨大且复杂的工程,因为环境问题是一个社会问题。每个人都需要拥有环保意识,对于这种意识的培养,需要从小就开始培养。高中是一个人成长发展的关键时期是,开展环保意识教育,激发学生保护环境从自己做起,从小做起的意识,产生对国内资源缺乏的危机意识,树立起保护环境的意识。因此,环境问题日成为了每个人探究的话题,环境保护也正在成为社会的共识,教育青少年环境保护意识,鼓励他们树立科学环境观,资源观和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地理学既具有开放和综合的特点,也具备人文科学的特征和自然科学的特征,并且和生活亲密联系。地理这一学科是研究人类和环境的关系和人类生存环境的学科,可以对环境保护,交通选线和城市规划等给予决策支持;可以提高技术创新,制定能源政策等各个方面的科学基础;在应付饥荒、全球环境变化等问题做出了特殊的贡献。
在许多关于环保教育的学科中,地理与环保教育关非常密切。尤其是以人地关系作为核心,以人地关系作为主要线索,以可持续发展作为重要目标的高中地理教育,应比所有学科更看重环境教育。这就要求老师在地理教学过程中,给学生传授知识与技能时,把环保意识融入到地理教育过程中,树立学生的环保意识。
二、高中地理教学中环境教育的渗透策略
(一)教学过程中中渗透环境教育,加强环保意识
课堂是地理教学和渗透环境教育的主要阵地,在高中地理教学内容里,蕴含了大量的环境教育,加上许多地理知识本身就属于环境知识。所以对于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高中地理老师来说,教学过程中要增强对教材的掌握和研究,学会利用教材,在教学设计时,需要考虑设计环保教育目标,对教学中蕴藏的环保教育因素及时发掘,尽量保证地理教学过程中所融入的环保教育内容有说服力,将环境教育的作用发挥出来,进一步促进环境教育目标的实现。
以《全球气候变化》为例,老师先利用电脑课件,把这幅漫画在学生面前展示,此漫画来自网络下载,名为《啊,地球出汗了》,并问:“这幅漫画揭示了哪些环境问题?我们称其为什么效应?什么原因造成这一效应的出现?”可以通过问题提示和漫画引导让学生展开讨论和探究,就不在交流中感受到全球气候逐渐变暖,同时认识到人类无节制地排放二氧化碳会造成温室效应。在这基础上引导学生观察提前搜集好的有关气候变暖的图片,并播放教学视频《后天》,让学生思考以下两个问题:“什么因素造成了气候变暖?气候变暖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哪些影响?”学生通过讨论和总结,对气候变暖带来的危害有了相应的认识。为了帮助学生提升环境保护意识,以小组为单位,每小组选出学生饰演一些有关于环境的人,像政府官员、世界保护组织成员等, 以“怎样减少温室效应”为话题组织学生开展辩论赛,学生以各自的立场提出相应的观点,并在引导下让学生对气候变暖的成因有更深的认识,进一步促进学生学习地理知识,加强学生的环保意识。
(二)课外活动中渗透环境教育,意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在地理课堂教学中渗入环境教育的同时,也有必要提高环境教育在学生课余实践活动中的渗透率。地理老师需要利用学生课内所学的环境保护知识在合适的时间进行环境保护方面的互动,比如,可以在国际湿地日等开展相应的活动,让学生在课外活动中学会环保,有利于宣传环保知识,为创造优良的环保氛围具有重要的意义。引导学生踊跃参与以环保教育为主体的实践活动,通过参与实践活动,加固课堂所学的环境保护知识,在提高环保意识的同时,唤醒他人的环保自觉,参加一系列环保活动,使每个人都可以清楚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并了解环境保护与我们的日常生活密切联系。教育公民从现在做起,从我做起,在生活中自觉做好节约水电、垃圾分类,用实际行动支持绿色环保。
(三)校本课程开发中渗透环境教育,加强环保意识
高中地理教学不仅要做好课堂内外的环境教育,而且要在校本课程中重视环境教育。校本课程是学校独特的课程资源,尤其是在地理教育方面。不同的学校和不同的地区课程资源也不同,地理老师需要利用这一优势,带领学生搜集各种素材,采集地理课程需要的资源,在开发学校的地理校本课程时可以让学生接受再教育,认识家乡并熟悉社会。在放假前,地理老师需要提前确定地理环境的调查课题并公布给学生,让学生自主选择可以单独进行调查,也可以在团队协作中开展调查。调研课题一定要有针对性和可操纵性,比如,调查学校所在地自然资源分布与开发,手机开发是否合理的事例;调查当地存在的主要环境问题以及原因、危害和治理策略;调查当地人口数量及变化情况,找出认可变得给环境带来的影响。学生在调查研究过程中可以开阔眼界,增长见识,增强学生的忧患意识,利用周围的事物对周围的人进行教育,同时也收集和归纳出了校本课程的材料,将其编入校本教材,会取得非常广泛的教育效果。
结语
总之,在高中地理教学过程中,地理老师需要注重环境的渗透,让学生意识到环境与人类发展间的关系,让学生养成人地观念。在教学活动中,选择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对学生进行教学,培养学生对环境保护的观念,为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打下基础。
参考文献:
[1]张宏兵.关于在高中地理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研究[J].当代家庭教育,2020(06):98.
[2]葛金娟.浅议高中地理教学中环境教育的渗透与整合[J].考试周刊,2016(99):133.
[3]杨志攀.高中地理教学中如何渗透环境教育[J].高考(综合版),2015(01):1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