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元化政府网站建设的规范发展之路

发表时间:2020/10/10   来源:《基层建设》2020年第17期   作者:王晓茹
[导读] 摘要:近年来,随着网络发展,我国政府网站的建设已经达到了细微而深入程度,政府网站的发展也呈现多元化态势。
        西宁市大数据服务管理局  青海西宁市  810000
        摘要:近年来,随着网络发展,我国政府网站的建设已经达到了细微而深入程度,政府网站的发展也呈现多元化态势。国务院办公厅自2015年以来就开展了政府网站普查、政务新媒体监测等一系列的工作,对政府网站建设提出了明确规范化的要求,进行了卓有成效的管理,使我国政府网站建设和发展走上了规范之路。
        关键词:网站建设;规范发展;多元化政府;网站集约化
        引言
        政府网站是我国各级政府机关履行职能、面向社会提供服务的官方网站,是政府机关实现政务信息公开、服务企业和社会公众、互动交流的重要渠道。目的是为了便民,服务群众,更好地为人民服务。它是电子政务绩效水平的展示窗口,提高执政能力的重要体现,更是衡量一个地方政府电子政务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它作为政府整合信息资源的重要途径、政府与公众的交互媒介,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建设政府网站是适应和促进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对建立起政府与群众纽带具有非常重要作用。
        1政府网站建设理念
        当前我国行政部门中,部委级和省市级网站建设较为规范,建设质量较为完善,部委网站和省市网站在网站建设运维主体的思想中定位为网上政府。而市级以下或部委所属单位自主办理的网站,建设理念比较模糊或者不统一,造成政府网站质量层次不齐、形象五花八门的现象。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网站建设已经成为政府部门履行职责的重要平台,近年来,电子政务更是不断向纵深方向发展,从最初纷纷建立政府门户网站,到转向集成的统一平台实现对群众的服务,这种集约化的服务形式在优化资源配置、提高服务效率、降低运营成本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国务院办公厅发布的《关于加强政府网站信息内容建设的意见》更进一步指明今后政府网站集约化的建设方向。
        1.1政府网站建设理念跟政府部门运行理念息息相关
        党中央、国务院提出建设服务型政府的方向和要求,服务型政府不是形象工程,而是实实在在政府工作方式的变革。服务型政府的提出要求重新界定政府角色和定位,提出政府为公众服务的要求,互联网的迅速发展恰恰起到了推动政府转换角色、快速实现服务型政府转变的作用。在行政部门官方网站开设办事服务功能,并且实现一站式办理;开设领导信箱,利用领导助手解答公众提问;出台或修改政策前,通过政府网站充分征求利益相关者的意见。这些,都是实现服务型政府的重要抓手。网站在功能配备、栏目设置以及板块摆放的问题上,其目标就是为了服务和方便公众,体现服务型政府的理念。自政府网站集约化建设提出以来,全国范围内积极开展推动工作,一批试点示范地区通过尝试和探索,不断取得新的进展。各地政府部门经过系统的规划和部署,制定相应的技术规范与管理办法,从人力、物力、财力方面提供保障,目前在基础设施、应用平台、政务服务等方面已取得显著成效。
        1.2政府网站建设理念和网站定位相辅相成
        树立正确的网站建设理念,关键在于找准网站定位和建设网站目的。政府官网并不是凭空随意建一个网站,也不是为了增加网络资源或简单增加知名度、宣传便利。政府部门建设网站,其根本目的是形成政府部门在网上的一个虚拟形象,政府网站的建立彰显行政部门和它们官方网站之间的关系,是同一个本体实体和虚体的两种不同呈现方式。因此,对于一个行政部门来说,希望自己是一个什么样的身份和形象,就应该在官网上将这种理念虚拟化呈现出来。
        1.3政府网站的综合问题都是网站建设理念的问题
        政府网站建设面临的一些综合问题,其实都体现出网站建设理念的问题。如果网站的建设理念不清晰,一些综合问题就会处于模糊地带,缺乏决策和判断的依据。比如网站资金来源,网站工作人员归属,网站功能配置、设计风格、栏目设置、色彩搭配等,解决这些问题的关键依据,都是明晰网站建设理念。这个网站是为谁服务的?建设这个网站是为了什么?要用怎样的理念来搭建和运维网站?解决了网站建设理念的问题,网站的综合问题就有了判断的依据和目标,问题自然就迎刃而解了。
        2规范网站一般功能,鼓励内容个性化
        近几年,国务院办公厅屡次对政府网站建设提出了明确的规范,并明确了政府网站的框架要求。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政府网站信息内容建设的意见》(国办发〔2014〕57号)、《政府网站发展指引》(国办发〔2017〕47号)、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政府网站集约化试点工作方案》的通知(国办函〔2018〕71号)等文件都明确指出建设政府网站的标准和依据。其中关于政府网站内容建设的个性化,是持鼓励态度的。国务院办公厅对政府网站一般功能的要求,充分体现了对政府网站办站理念的理解和传达:政府部门网站是本部门信息公开的重要平台、与公众互动交流的第一窗口和为公众提供在线办事的重要通道。设立这三大功能的目的,都是为了向公众提供更好的服务。对信息公开工作要求,建立政府信息公开目录、编写政府信息公开指南、开展主动公开工作和依申请公开工作、每年编写政府信息公开报告并通过官网发布。对互动交流工作的要求,开设领导信箱、业务咨询栏目;开设意见征集栏目并在新的政策出台前通过网站开展意见征集;开设公众调查栏目,并进行有效调查。近些年来,我国政府网站能够相对规范和高质量的发展,主要原因就是国务院办公厅对网站功能板块做出了统一要求。全国各单位政府网站要想通过国务院办公厅每季度一次的考核,并取得好成绩,就必须按照国务院办公厅的要求建设和运行好三大功能板块。政府网站代表着行政机关形象,对政府网站三大功能的规定既反映了国务院对行政部门网站的定位要求和功能期待,实际运行中也应达到维护政府部门权威性的效果。权威性是政府网站的重要特征之一,政府网站做到基本功能的统一,在功能上的规范性和一致性本身就是权威性的体现,也达到了方便向公众提供一致性服务、方便上级部门掌握情况和指导工作的作用。国务院办公厅在保证政府网站统一性的同时,鼓励各级政府网站办出自己的特色。也就是说,统一性是特色性的前提,特色性是在统一性的基础上对网站工作的提升。
        3政务网站与政务新媒体应齐头并进
        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新兴媒体的发展如火如荼,新媒体的崛起对政府网站既形成了竞争态势,也成了政府网站的有益补充。政府网站的传统和新媒体的新。政府网站的传统体现在网站代表着政府的权威形象,像一个时刻要保持尊严的长者。政府网站信息审核程序繁琐,语言相对刻板,同时阅读对象以需要办事的民众为主。新媒体的新则体现在新媒体代表着一种全新的年轻形象,像一个撒娇卖萌、童言无忌的小孩。相对于政府网站而言,新媒体审核流程简单,语言灵活,文字、图片和视频可以随意穿插,形成信息量大、趣味性强、时代感鲜明的信息内容。政府网站的缓慢发展和新媒体的日新月异。政府网站一旦建设完成,风格基本固定,发展就会十分缓慢,往往几年才改版一次。在不改版的情况下,网站面貌基本不会有太大变化,工作人员也相对稳定、流动性小。相对的,新媒体的风格是多变的,发展日新月异。新媒体编辑普遍年纪较轻,紧跟时代节奏,但编辑的流动性相对较大,倾向于不稳定。政府网站和政务新媒体是互补和竞争关系。政府网站和新媒体在功能上是互为补充的关系,政府网站有着汇集、存储和检索的功能,就像一个数据库,汇集和留存着重要的东西;政务新媒体的主要功能在于扩散性,帮助政府部门扩散信息面、扩大影响力。但两者之间也存在互相竞争的关系,特别是网站和新媒体是由不同部门在进行运维的情况下,这种竞争关系显得尤为明显。以前,人们主要从政府网站查阅最新信息,而现在,大部分人订阅自己关注的新媒体信息。新媒体利用便利的推送功能将最新信息推送至公众手中,公众能更便利地从新媒体上获取所需的信息,对政府网站的关注就越来越少了。因此,政府网站和新媒体之间存在着信息源、浏览对象,甚至包括部门领导关注度的竞争。
        结束语
        新时期政府网站建设是一项系统性和持续性的工作,需要政府部门制定长远的发展规划,加强资源整合,提升综合管理水平,构建起功能强大的网站平台,让群众能够充分体验政务公开、网上办公所带来的便捷。所以政府部门应当深入分析并总结经验,建立政府网站转型发展的新思路,积极尝试各种新方法,从而搭建起与群众沟通的有机桥梁。政府网站和政务新媒体应当互相合作,寻求整体利益最大化。政府网站和政务新媒体竞争的实质是不同形式媒体之间的竞争,但互相合作才是唯一出路。政府网站应做好“网上政府”的功能,做好资料汇集、互动和网上办事的功能,通过服务寻求公众关注和支持;新媒体则主要充当信息推广者的角色,从行政机关获取理念指导,在行动上发掘鲜活的一线资料,提高信息的趣味性和阅读吸引力,将精力放在拓展渠道、散播信息上。两种媒体可以共享信源、互相推介,达到共同发展的目的。
        参考文献:
        [1]浅析基于服务型的生态环境部政府网站建设[J].何蓓琦,陈煜欣,刘挺,徐丽莉,谭舟洋,徐昊.环境与可持续发展.2019(06)
        [2]信息技术迅猛发展条件下政府网站建设的探讨[J].刘学.中国新通信.2020(02)
        [3]设区市政府网站建设管理现状及对策探析——以福建省福州市为例[J].林晶晶.福州党校学报.2019(05)
        [4]浅谈交通运输行业政府网站建设[J].张蕊.中国交通信息化.2017(08)
        [5]哈尔滨市政府网站建设现状及发展对策[J].赵丽.学理论.2016(12)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