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菲
陕师大凤凰城小学
部编版语文教材主编说过:“得语文者得天下”。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让学生变聪明的方法,不是增加作业量,不是整天做试卷,而是阅读,阅读、阅读、再阅读。”怎能不引起老师的重视呢! 然而,在真正的教学中存在着有部分学生的课外阅读范围狭窄,有的学生家长说家里也有几本孩子读的书,但听起来,真的少得可怜。孩子已经进入三年级了,仍然还停留在睡前小故事中,其他书籍没有,根本没有涉及到古今中外的优秀名著,科幻读物等。面对这种现状,家长和老师该怎样在语文教学实践中去落实课外阅读呢?
一、师生共读,共同提高。
我们学校和睿鼎图书合作,免费给学生提供书籍,每月会定时给孩子们配送到。这么好的资源一开始并没有利用起来,直到我发现很多孩子是领了书之后,就再也没翻阅过,到换书的时候又原模原样地带到学校来。这一现象令我担忧,我开始反思自己:为什么学生不看呢?是书本没有意思?还是没时间看?这些问题都是从学生角度来看的。作为老师我们给学生教会如何阅读了吗?激发他们从阅读中得到的兴趣了吗?没有,总是以“忙”来作为“借口”。因此发现了问题就要解决。让学生乐于读,老师必须捧起书来先读。
就拿我们共读《蓝鲸的眼睛》一本书为例,我来谈谈自己的做法。《蓝鲸的眼睛》分为好几个章节,就第一个章节《蓝鲸的眼睛》我利用午休、空余时间快速地阅读之后,提炼出了两个问题,布置给学生,当晚阅读之后第二天早上反馈。在第二天上课之前就问题让学生谈谈自己的想法,多以开放话题为主,课堂的反馈较好。当天课后就有学生积极问老师:“今天的问题是什么?”“老师我已经读完了。”“我们下一次读什么?”同样,进过这样阅读之后 ,明显比之前学生自由读的效果好的多。家长的反馈也是比较好的,“老师带读之后,孩子们在家读的兴趣也高了,自己还会拿着小本记录问题,自己回答呢。”这样带着问题来阅读往往比自己拿来就读的效果能好一些,避免了“无效阅读。”
可是总用这一种方法可能会枯燥,因此我会就文章类型来设计阅读活动。比如读到《鼠兄弟》时,这是童话故事,故事讲述了三只鼠兄弟的奇思妙想以及他们的奇妙旅程,因此以此为契机,让学生们展开自己的想象,为“鼠兄弟”设计一次奇妙之旅,动手写一写。孩子们的兴趣特别高。再如读了《小怪龙》系列,这里面作者呈现了很多新奇的小怪龙,就此让学生展开想象做一张设计图,“你心中的小怪龙”并用简单的话来介绍。学生们的想象力非常丰富,“喷火龙”“瞌睡龙”“保护环境龙”等等。学生的能力是无限的,这是需要老师来挖掘、发现并且为他们搭建平台,让学生展示自我才能。
二、丰富活动,营造氛围。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开展丰富多样的阅读活动才能更的大程度激发学生阅读兴趣。根据这点我在班内也展开了多种多样的阅读活动。
(一)班级群内的阅读打卡活动。
一直很流行的打卡活动,无论是学校还是班级总是会看到朋友圈晒出孩子打卡记录。
其实这样的阅读打卡记录我之前在班内做了,但只局限学生打卡,老师知道孩子今天阅读了,但是读了什么?读得怎么样?并不知道。因此,这次开展的阅读打卡与之前的相比有所不同。这次让学生在班级语音群中进行阅读打卡,内容可以是分享自己读的小故事,或者谈谈自己的收获,或者朗读自己喜欢的片段读给同学听。其实在这样的过程中老师、家长、学生都会听到,对于学生读的怎么样就落实了。
打卡活动不仅仅发了语音就结束了。因为我们要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阅读的习惯,这是长期的阅读,所以在每月的月底会汇总出来每个学生的阅读情况,并对坚持阅读的学生给予奖品、奖状。从一开始坚持“满月打卡”的同学只有四人,到现在能有一半以上的同学都能够坚持“满月打卡”。“持之以恒”“坚持就是胜利”相信我们的学生一直能坚持做下去,一定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二)班内的阅读书籍展示
在班内有评比栏,其中每个孩子的姓名都在上面,只要你读完一本书之后就把书名贴到你的姓名后面。怎样检测呢?随机抽测,抽测内容是多样的。可以是讲述故事,可以是谈谈里面的人物,还可以是有关内容进行提问。每学期的期末进行小结进行奖励。
(三)读写结合,终身受益
我鼓励学生每个月读一本好书,每天读一个故事,并且写一点读书笔记。我为学生精心设计了读书卡,上面有所读书籍名称,作者姓名,书中精彩片段摘抄,如《伊索寓言》《鲁滨逊漂流记》《一千零一夜》中的故事;有阅读体会。除此以外,我还让学生小组合作创编阅读小报。通过这样读写结合的方式,让学生养成终身受益的好习惯
(四)剧本表演升华理解
读一读、画一画、写一写、谈一谈等等都是对文本理解的形式,但我还要加一样——演一演。看到这个“演一演”后,很多老师会觉得这是一项很大的工程,没有时间,没有精力。那又如何让每位学生都参与进来呢?我觉得还是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小干部的作用,动员家长参与其中,这样全员动起来,事半功倍。比如,我们这学期学到了“童话”单元,除了课本中三篇童话之外我们要学生大量地阅读童话故事,最终以情景剧的形式呈现出来(必须人人参与)活动最初,先是自由组合成小组(如果没有分到的同学老师进行调节)并推选出负责人。再由负责人和组员商定每个人承担的任务。如:剧本组、后勤组、道具组等,落实到人,人人参与。接着在完成自己任务的同时有困难或问题时找父母、老师来协助。学生、老师商定排练时间,自由排练。最终到了展示阶段,学生不仅在剧本上做足了准备,而且道具也是丰富多样。这一天请来了全年级老师来观看,学生兴趣非常高,表演非常精彩,得到了老师、家长和孩子们一致好评。最重要的整个活动过程都体现了学生为主体,人人平等,人人参与。
三、利用琐碎时间,大量阅读
早读时间、午读时间、课间休息时间等等,一切可以利用的时间,我都会把他们利用起来。和孩子聊一聊最近读的情况,鼓励学生进行课外阅读,好的书籍推荐。我想能把琐碎时间利用起来,“聚沙成塔”,利用起琐碎的时间,这样不仅让学生学会如何利用时间,更重要的培养了阅读兴趣。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作为语文教师,应引导学生有效地进行课外阅读,积极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主动帮助他们选择课外阅读的内容,经常性地围绕课外阅读组织形式多样的阅读交流,给处在记忆黄金时期和人格形成时期的孩子们,播下最好的种子,提供最好的养料,留下最好的回忆,从而让学生在书籍的海洋中浸润,享受崇高精神的滋养,不断充实自己的文化底蕴、丰富自己的气质涵养,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