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丽珍
广东省惠州市博罗石湾中学 516127
【摘要】近年来,我国的教育工作取得了良好进展,我国教育的进行是要培养一批优秀的人才。每一个学校都有一些优生,这些优秀生在家长和老师以及同学心中都是很优秀的,值得学习和表扬的,但是优生身上也存在一些问题如优生的虚荣心及过度紧张等。初中生正处于人成长的叛逆期,优生也会有问题,这对于优生的成长和发展有极大的影响。本文将从初中生出发,详尽论述如何引导优生去掉虚荣心。
【关键词】引导;优生;去掉虚荣心
【正文】虚荣心就是希望拥有的荣誉或是自己内心展示出的一些个性心理特征,过度的追求自身价值和自我满足。虚荣心对于初中生普遍存在,这时需要教师尤其是班主任给予学生一定的指引,帮助学生去掉虚荣心。优生是品学兼优的好学生,他们在班级中是榜样,是良好班风的领头人。教师需要教育好这些学生,让他们带动全班同学进步,优生的虚荣心是优生最难克服的问题,教师这时需要做好引导工作,让优生能全方面做到健康发展。
一、虚荣心在优生身上的一些体现及危害
1.1虚荣心在优生身上的一些表现
优生在所有人的传统印象中都是学习好、性格好、任何事情都是完美的,这对于优生也造成一定的影响。正是因为在外人的眼中他们接近完美,事事都能受到表扬,他们也会产生一些虚荣心,如他们会过度的在于其他人对于他的看法,或者喜欢被人夸赞争强好胜,不能允许自己有任何的缺点,优生他们希望给教师和家长最好的印象。优生相较于那些后进生他们自信心强、责任心强,但是他们也会有一种优越感,孤傲自大的心理,有些优生甚至对于一些差生带有异样的眼光,这些虚荣心的表现对于优生的学习和成长都十分有害。
1.2虚荣心对于优生的一些危害
优生会认为自己各方面都很有些,有些虚荣心是很正常的所以就不在乎。其实,虚荣心对优生的危害很大,优生的虚荣心可能成为扼杀优生的利剑,他们可能会因为虚荣心而失去自我、陷入一种迷茫。对于优生而言,他们在做任何事情是都要追求完美满足自己的虚荣心,可能会误入歧途。他们可能不敢对教师和家长表明自己的一些想法,从而增重自己的心理负担,影响他们的健康成长。优生的虚荣心会对他们的心理产生重要影响,优生会因虚荣心造成心理失望、颓丧、悲观等消极心理,他们无法自己走出这个心理障碍影响他们的学习和生活。
二、引导优生去掉虚荣心的相关有效策略
2.1帮助优生建立良好的心理防线
优生的心理是造成他们虚荣的重要原因,优生的心里十分的脆弱因为他们想在每一个人的面前展现最好的自己,所以优生很多的事情会藏在心里,因此帮助优生去掉虚荣心最好的方法之一就是让他们建立良好的心理防线。初中生他们是整个人生阶段最稚嫩也最成熟的时期,在这个时期他们还留有孩童时的天真但是也在被这个时代所打磨着,优生也会存在一些心理上的问题这时老师和家长就需要及时帮助他们疏解问题。作为班主任不能认为只要管理好后进生就可以,优生也需要给予适当的关注,如班主任要帮助学建立心理防线压抑式防卫,告诉学生要学会控制自己的心理障碍,并通过做一些自己感兴趣的事情分散排遣自己的内心压抑的情感。另外,班主任要教学生自我鼓励式心理防卫,通过自我去消化一些情绪和虚荣,学会自我鼓励和自我安慰,从他人的身上找寻一些自己没有的闪光点向之学习,每当发现自己有虚荣心理时学会分散自己的虚荣心,学会建设自己的内心。
2.2班主任要做好和学生的沟通工作
初中生他们的自我意识正在成熟阶段,他们具有较强的自尊心和虚荣心,他们对于自己的一些事情有自己的想法,优生他们也出于外界的影响他们会觉得自己必须优秀,他们这个年纪本应是和同龄人交往的时期,但是优生会有自己的虚荣心而选择不与人交往,这时教师要和优生进行沟通交流。教师可以对于班级里的优生进行一些单独的交流,走进优生的内心帮助优生打开他们的内心,让优生渐渐学会和班上的学生讨论交流,教师先表扬优生的学习等一些方面,同时侧面告诉他们一些方面不够好需要进步,这时教师可以举一些班上这些方面好的学生让优生和他们多交流。总之,班主任要学会和优生做朋友,循序渐进的帮助优生去掉虚荣心。
2.3引导优生建立正确价值观
优生的虚荣心有时是由于他们对于优秀的理解过于狭隘,班主任要让学生对于优秀有一个清晰的认识,让优生更好的发展。如班主任可以组织全班同学进行小组活动,让同学们互相合作完成一些事情,让优生端正自己的思想,有些事情是需要合作完成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一部分,要学会剖析自己也要看到别人的努力,帮助他们克服骄傲自满的虚荣心。
【结束语】综上所述,优生虽然有着优异的成绩和表现但是他们也会有情绪需要进行调节,因此需要教师和家长给予一定的开导。班主任作为与学生相处最多的人需要对优生给予一些关注,帮助优生摆正观念,告别虚荣心,引导优生走向更美好的未来,让他们的人生充满意义和价值。
【参考文献】
[1]殷效云.浅析如何帮助优生克服虚荣心[J].中国校外教育,2020(02):18-19.
[2]黄秋玉.试析优生虚荣心理的表现、成因及危害[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03(12):52-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