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德树人方针下语文教材课程知识建构的设想

发表时间:2020/9/21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0年14期   作者:杜锐
[导读] 目前,语文课程知识的发展长期落后于相关基础学科的发展,
        杜锐
        成都市武侯区教育科学发展研究院   610061
        目前,语文课程知识的发展长期落后于相关基础学科的发展,得不到及时的更新,语文学科与其相关基础学科的长效互动机制没有有效建立起来。语文课程知识忽视对主体这个决定性因素的关注,忽视对知识生产过程的研究。语文课程知识长期因袭既往、固步自封、缺少更新。语文课程知识的不尽如人意,是造成语文课程与教学少慢差费的重要原因。过去的语文课程知识确实普遍存在实用性较差的问题,语文课程知识的“除旧纳新”是语文课程知识形态的转换,即去除旧形态的语文课程知识,纳入新形态的语文课程知识。语文课程知识急需重构,但重构的基础与操作又如何把握呢?本章对如何重构语文课程知识提出思路与策略。
        一、重新梳理人与知识的意义关联
        (一)人与知识的认识关系
        在人与知识的认识关系的认识论下,知识被认为是人类反映客观世界的产物和认识的成果。并认为人类知识的结晶就是科学的理论知识才,科学的理论知识是最高层次的知识,于是只对科学理论知识的普遍性、中立性和客观性予以承认,而对个体感性经验与生活常识予以排斥。以这个认识论来对课程知识进行建构时,就很理所当然地把学科体系的原理和概念当作课程知识的中心,并以此为前提条件来判断课程内容的科学性,以此为基础建立的知识就是以理性为中心的、客观的、超越经验的、系统的和普遍的知识。在这种知识论下建构起来的课程知识是不变的客体,它独立于主体之外,人和知识的关系就发展为了主体和客体的对立关系。
        (二)知识对人的生存意义
        建构知识对人的生存意义意味着生存领会是先于科学认识的,此在这个主体在世的特殊的一种存在方式就是认识,对一种确然性的知识的获得已经不是认识的目的,而对生存意义的领悟才是认识的目的,认识的目的不是认识自然科学而是领悟生存的意义。在语文教育领域里,语文课程是学生和语文知识相遇,实现对学习者生存意义建构的场所。语文课程知识和人的主体性的这种内在联系,为我们对语文课程知识的理解、对语文课程知识问题的解决提供了新的视角。总之,重新确立人与知识的意义关联不但有助于语文课程知识的重建,也有助于倡导构建性学习、合作性学习和探究性学习等学习方式。
        二、语文教材课程知识结构的调整
         (一)突显程序性知识
         可以从两个不同的方向建构语文课程的程序性知识。一个方向是分析和抽象主体采用的心智操作,从而一系列的“怎么做的程序性知识就被提炼了出来,例如一系列心智操作如预测、提问、联想、想象、运用等就可以从主动阅读中分析出来;另一个方向是分析与抽象心智操作的对象,例如研究鲁迅小说的语言就可以仔细划分成“对语言怎样有助于情节发展与关系的表现进行研究”对语言怎样创造气氛进行研究对语言怎样表现出角色的人格特征与意义进行研究”等。各个学段怎么说、怎么听、怎么读、怎么写要一项项去具体建构。在语文教材中编排程序性知识时,就要在单元前的提示、课文、课后练习、阐释知识等各个系统中渗透和贯穿程序性知识。
         (二)补充陈述性知识
         前面我们说过,陈述性知识是关于是什么的知识,陈述性知识在语文课程中并非是可有可无的,语文课程需要一定数量的陈述性知识。例如,要想让学生学会怎样进行反思性阅读、怎样形成阅读期待与怎样进行批评性阅读,就必须让学生了解反思性阅读的内涵、期待视野的涵义、什么是阅读时的切己省察、阅读时的知人论世是怎么回事、文本的空白点是什么等陈述性知识。语法、修辞等陈述性知识属于语言学方面的知识,在语文课程中需要保留一些语法、修辞等陈述性知识。这些语言学方面的陈述性知识虽然是来自于人们的语,却是对语言的基本规律或规则的概括,因而这些知识可以反作用于人们的言语,有助于规范人们的语言,对语言起监督作用。入们的言语行为都应该遵循一定的语言的基本规律或规则。语言的学习首先应当是从言语着手,对语言的基本规律或规则进行掌握,然后再返回到言语。现代语文教育的一大进步就是对语言规律的重视,那种忽略语言规律并认为语言的学习可以依靠感悟、涵咏、积累、体味和揣摩等方法来实现的想法是对现代以来语文教育所取得的成果的轻视或否定。《全月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等就保留了一些反映语言基本规律或规则的语法、修辞等陈述性知识:形容词、动词、代词、数词、叹词、助词、介词、名词、量词、语气词、量词、副词、连词等词的分类的知识;动宾式、并列式、主谓式、补充式、偏正式等短语结构的知识;状语、主语、宾语、补语、定语、谓语等单句成分的知识;因果、并列、假设、选择、条件、转折、递进等复句类型的知识;对偶、比喻、反复、排比、设问、拟人、反问、夸张等常见修辞格知识。
        (三)增强语用知识
        在现在的语文教材中,涉及到的语用知识还是比较少,现有的语言知识对学生运用语言的实践活动指导意义不是很大,距离学生的语言生活比较远。目前,在国外关于言语语言学的研究成为了显学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并从言语语言学中派尘出来了语境学、言语运用学、话语语言学、语篇分析学、言语体式学语言意义学等分支学科;我国也出版了很多这方面的著作。

但是在语文课程领域中却很少吸收了这方面的最新研究成果,就是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中吸纳在附录里面的还是复句的类型、单句的成分、短语的结构和词的分类等关于语言工具基本规律的知识,所吸入的这些知识是静态性的、多年不变的语言知识;关于对语言进行运用的动态性的知识,例如语境的知识、语感形成与发展的知识、语体的知识、言语规律的知识、言语理解与生成的知识和语篇的知识等却没有。只有附录里面的常用修辞格还算得上是关于人们言语活动规律的语用知识。但是,言语现象是丰富的,并变得越来越复杂,很多人都已经觉察到了,《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在附录里列出来的常见的八种修辞格,已不能满足语言学习与应用的需要了;同时我们的语文教材在修辞的呈现方面也只囿于让学生知道诸如课文运用了哪一种或几种修辞手法、这是哪种修梓手法、那是哪种修辞手法、学习比喻句就设置让学生去找本体和喻体以及比喻词、学习排比就设置引导学生去找排比结构等之类的题型,所以,应当以具体言语现象的需要以及以学生具体对语言的学习与应用作为出发点,对课程标准附录里的修辞格适当地进行扩展。
        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作为立足点,从言语语言学的分支学科中
吸纳和改造相关研究成果,并作为语文课程中的语用知识,是当前对语文课程进行建设面临的急迫的任务。
         三、语文教材课程知识的路径
        语文教材中语文课程知识的呈现方式就是语文课程知识在教材中以什么形态存在。对语文教材中语文课程知识的呈现方式的重视不仅是语文教材编制者的任务,而且也是本文对语文课程知识进行建构必须研究的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很多研究者对语文课程知识的研究,花了很大的功夫或全部精力在语文课程知识内部构成上,而对语文课程知识的呈现方式注重不够。基于教材视角的语文课程知识研究须关注语文课程知识的呈现方式,须对语文课程知识的教材呈现策略给予重视。
        (一)从“主题组元”到“语用系统”
        基于教材的视角来建构语文课程知识,在语文教材中以何种形态呈现语文课程知识是其建构的最终表现形式,语文教材的设计既要注重对语文课程知识的选择和组织,也要防止语文课程知识以客观的、封闭的、静态的、价值中立的方式呈现,因为这种语文课程知识的呈现方式剥夺了学生的观体验和感受,它用理性分析对学生身心感受进行悴代,这用以理性分析的形式计学生来获取语文知识,尽管有时也以问题的方式呈现出来,却在实质上是对学生的压抑和控制,使学生的主体性很难彰显出来,让人成为知识的奴隶,是一种知识称权的表现。如果把语文知识以抽象的方式呈现出来从而传递给学生,这样的语文知认呈现方式与灌输式、填鸭式教学在本质上没有任何差异。如果语文课程知识以可更新、可批判的形态呈现在语文教材里,那么就为发展学生的批判性思维给予导火索,为学生形成探究能力提供了实战的场所;如果语文课程知识放下身段,给予学生愿意亲近知识的魅力,以具有与学生原有知识和经验的联系的方式呈现出来,那么就能激发学生学习的主体性,让学生对学习保持浓厚的兴趣;如果语文课程知识以生活化、动态化、境域化的方式呈现出来,那么引发的效果是值得我们去想象的。可见,语文课程知识在教材中的呈现方式与学生的学习有着密补可分的联系,通过改变语文课程知识在教材中的呈现方式,可以扭转学生的地位,是对学生生存意义的关注,让他们的主体性真正凸显出来。
        (二)练习设计中知识蕴含的多元化
        习题设计要有知识技能梯度。每一学段、每一年级,一个学期的前、中、后期,甚至每一单元、每一课练习题知识呈现的安排,都需按照深浅程度形成一条循序渐进、螺旋式上升的线索,遵循山具体到抽象、由理解到运用的规律,并向课外生活拓展。语文教材的练习题出现的形式虽然是单个的问题,看起来好像都是独立存在的,实质上本应该是每篇课文、每个单元、每册书甚至整套语文教材的各个问题之间,知识技能的训练应该有着紧密的联系。哪个知识技能训练的问题在前,哪个知识技能训练的问题在后,哪些知识技能训练的问题在同一个层次,哪些知识技能训练的问题不在同一层次,都应该区分清楚,以便遵循语言与思维发展规律,形成清楚明确的知识技能训练序列。而这种知识技能训练序列的安排在以主题组元来构成教材框架体例的练习题设计中并不明显,无序与随意是比较常见的。叶圣陶先生很早就已经提出了这个问题:语文学科到底涵盖了哪些具体内容,要对学生进行训练的知识项目有哪些,这些知识项目有着怎么样的先后顺序,这些知识项目又该怎么样反复和交叉;每个学期学生必须达到什么样的程度,到毕业时必须要掌握什么样的本领,等之类的问题,都还不是很明确。
        语文课程知识是新课程没解决好的一个问题。随着新课程的推进,在争论与探索中语文课程知识得到了重新审视。尽管学者们基于不同的视角或立场,对语文课程知识有不同的理解和阐释,但最终都归结到一个亟待解决的核心问题——重新进行语文课程知识的分类,开发新的语文课程知识。当然,课程改革本来就是一个探索的过程。时至今日,尚无得到公认的新的语文课程知识体系,但不管怎样,建构能有效帮助学生提高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的语文课程知识,已成共识,并且已经比课改初期生套认知心理学的程序性知识往前走了一大步,新的语文课程知识建设已经在路上。

[1]李贞祥:《中学语文知识教学的现状及对策》,《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5年第4期
[2]刘洪华:《语文知识在课改前后的教学状况及原因》,《新课程(上)》2012年第11期
[3]《从教学实践的角度看语文课程知识系统的建立》[J].黄厚江.语文建设. 2009(04)
[4]《试论教学中的知识问题》[J].张华.全球教育展望.2008(11)
[5]《知识与课程:“支点”的困境与超越》[J].郝德永.全球教育展望. 2008(10)
[6]《教育重建论》[J].张华.全球教育展望.2008(01)
[7]《语文科观课评教体系初探》[J].成龙.语文学习. 2019(01)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