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丽君
大连艺术学院 辽宁省 大连 116600
摘要:相对传统文科,新文科进行了文理交叉和学科重组;将新技术运用和融入语言、文学、哲学等学科中,使学生能跨学科综合性地学习。高等艺术院校响应《教育部等八部门关于加快构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的意见》的号召和适应新时代发需要,“为国育才,为党育人,培养兼具语言能力、跨文化交际能力和家国情怀的较高英语水平的国际艺术专业人才”的教学目标始终如一。本文阐述了“新文科理念下艺术专业大学英语教学充分利用线上线下思政育人混合式教学探索”的背景、其必要性和紧迫性。新文科理念下艺术专业大学英语混合式教学思政育人既是机遇更是挑战;以及新文科理念下“艺术国际人才”的思政育人培养探索的教学尝试。
关键词:新文科理念,艺术专业大学英语,思政育人,教学探索
教师是教育质量保证和创新人才培养的根本保障,是“兴教之源、立教之本”。大学英语课堂教学更易于融入中国传统智慧和国外理论精华进行思政育人。
一、新文科内涵及对语言教学赋予的新内涵
相对传统文科,新文科进行了文理交叉和学科重组;将新技术运用和融入语言、文学、哲学等学科中,使学生能跨学科综合性地学习。传统文科是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的总称。文科领域的专业隔阂比较严重。传统文科一直着重专业培养,所以学科任务很明晰,学科专业划分很明显。但这样很容易造成专业壁垒,致使人才培养难以达到博通,从而制约人才的全面发展。新文科的研究领域和研究方式出现在多学科交叉边缘上,新文科将文科内部融通,进行文理交叉来做研究。适应新时代发展,新文科研究要走融通之路,其价值取向始终如一地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并且找到和找准与之相适应的根本性、全局性问题。
语言犹如一面镜子,反映民族文化,揭示民族文化内涵;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和重要表现形式。文化涉及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反映一个社会的整个生活方式。任何语言都有其深刻的文化内涵。语言学习是学习文化的过程,因此学习英语是学习英语国家文化的过程。所以,这就不可避免地接触西方文化、受西方思潮影响。因而英语教学目标是既要教会学生准确熟练地使用英语进行人际交往;又要帮助学生传承中华传统美德,同时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学生才能在人际交往和对外交流中才能做到去伪存真,甄别出假恶美丑。艺术专业大学英语教学必须注重引导艺术专业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对比分析和鉴别西方的价值观、道德观。注重培养艺术专业学生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这是新文科的新内涵赋予大学英语教学的新理念和新思路。
二、新文科理念下艺术专业大学英语思政育人背景
《教育部等八部门关于加快构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的意见》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全国教育大会、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系列重要讲话,做出一系列重要指示批示。《意见》要求健全立德树人机制和体制,把立德树人融入到知识文化、思想道德等教育的每个环节中,贯通到学科体系、教学等体系之中;促进目标明晰、效果卓著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的建立;要深化日常教育体系的实践教育;稳步推进“三全育人”目标。并更好地发挥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贯通和牵引作用,使思想政治工作与整个教育事业融合,与老师的教书育人和学生的成长融合,实现全面育人目标。
因此,在艺术高等院校的大学英语教师义不容辞地在艺术专业大学英语课堂教学中深入挖掘教学内容和教学资料,设置并适时进行课程思政,融中华传统美德和智慧于艺术专业大学英语思政育人课堂教学中。
三、新文科理念下艺术专业大学英语课程思政的必要性和急迫性
中国正在加快教育现代化步伐,“为国育才,为党育人,艺术专业大学英语培养兼具语言能力、跨文化交际能力和家国情怀的较高英语水平的艺术人才”这一教学目标是始终如一的。新文科理念下艺术高校的大学英语教学要处理好国家战略需求与艺术专业学生个人成长、英语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等关系,从而在大变局中推进高等教育改革,培养高质量的具有较高英语水平的艺术人才,推动和实现教育强国、人才强国。
正确的政治方向和科学的世界观是以良好行为习惯和高尚道德品质为基础。学校德育工作要对思想品德教育常抓不懈,其中心任务是培养学生以德为先,做有德之人。中国古代不乏此论述,比如“德行者本也”,“德者,才之帅也”。意思是道德是做人之根本,道德统率人的才智。陈毅元帅教育儿女曾经写诗道:“应知学问难,在乎点滴勤。尤其难上难,锻炼品德纯。人们培育汝,一切为人民。革命重坚定,永作座右铭” 。陈毅元帅把“立德为先”、锤炼“品德纯”视为教育儿女的根本。这是现代中国父母及师长应效仿的楷模。西方的教育家和思想家同样重视德育。柏拉图是古希腊知名哲学家,他曾说“一个人不应该被荣誉、金钱和地位诱惑……去忽视正义和其它德行。” 著名德国音乐家贝多芬说过:“那些立身扬名出类拔萃的,他们所凭借的力量是德行,而这也正是我的力量。”英国哲学家培根也说“德使心灵明晰,使人不仅更易了解德行,而且也更易了解科学的真理。
”由此可见,道德是做人之根本、成功之基石;其有如人的精神支柱。培育人才是学校的责任,然而人才的质量却是至关重要的,所以“立德为先”是学校的育人准则,新文科理念下艺术高校的各学科教学必须渗透中华传统美德教育,即思政育人。因此,新文科理念下艺术专业大学英语课程思政既必要又急迫。
四、新文科理念下艺术专业大学英语混合式教学思政育人是机遇也是挑战
疫情防控倒逼高校大学英语在线课程创新教学模式,这既是机遇更是挑战。通过分析教学管理者和师生关注的大学英语线上线下教学问题,新文科理念下艺术专业大学英语教师更要主动求变,倒逼一揽子课程建设机制,形成包括艺术专业大学英语教学思想、教学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育技术、评价方式等在内的一整套改革方案。艺术专业大学英语应持续创新大学英语教学模式,为课堂革命贡献智慧;贯彻“三全教育”育人目标,落实立德树人思政育人责任。
新文科理念下艺术专业大学英语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是适应新时代发展的新需要和必然要求,建立和开展合作式小组学习;培养能够弘扬优秀文化、有时代精神、具有较高英语水平的艺术人才是艺术专业大学英语课程思政的内涵。新文科理念下艺术专业大学英语教师将课程思政融入艺术专业大学英语混合式教学中,推进课堂革命,培养有格局,有视野和具有较高英语水平的艺术专业人才。
五、新文科理念下“艺术国际人才”的思政育人培养探索
(一)作为新文科的艺术专业大学英语教学目标是思政育人理念下的艺术国际人才培养。
充分发挥新文科理念,打破专业壁垒,做到更好的融通文科各专业。艺术国际人才培养是国家与社会的迫切需求,艺术专业大学英语教学要积极参与到艺术国际人才培养中。要在课程设计和规划中充分融入思政育人元素,融入跨文化教学,注重中外文化比较、跨文化意识和情感目标培养。跨文化教学情感目标与艺术国际人才意识建构既是艺术专业大学英语课程思政育人功能的体现,也能更好地推进大学英语教学模式改革、提升大学英语教学质量、服务一流人才培养目标。
(二)艺术专业大学英语课程思政教学从英语知识传授入手,融入英语教学与社会现实的艺术专业大学英语课程思政教学模式。
新文科理念下实现艺术专业大学英语思政育人的空间与时间双向拓展,融通线上和线下教学以及拓展课堂内外和校内校外。在课堂教学实践过程中,艺术专业大学英语教师实现在新文科理念下的能力、知识等多方面的提升。艺术专业大学英语课程思政建设,坚持英语教师全体参与、英语教学团队先行及引领示范等原则。艺术专业大学英语课程思政建设充分结合英语学科特点和教学规律,创新英语“课程思政”模式,融入到课堂教学实践中,从而发挥思政教育的最大功效。
(三)新文科理念下“艺术国际人才”思政育人培养的教学实践及探索
艺术专业大学英语作为公共基础必修课,在新文科理念下“艺术国际人才”思政育人培养的教学实践探索举措如下:例如,讲授《艺术专业大学英语教程》第二册第4单元《卢浮宫》,首先介绍卢浮宫是世界上最古老、规模最大、最著名的博物馆之一。迄今为止,卢浮宫已成为全球访问量最大的博物馆,并成为法国卓越艺术的永恒象征。法国卢浮宫是世界知名的艺术殿堂,因其艺术藏品之丰富、人文历史之厚重而成为世界最重要的艺术研究中心。本课设置的课程思政育人目标是通过本课学习使艺术专业学生对艺术有正确的理解——艺术无国界和文化平等观,并培养艺术专业学生对艺术的热爱,培养他们多元文化道德艺术修养,并帮助艺术专业学生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本课学习使艺术专业学生不但了解法国文艺复兴时期最珍贵的建筑——卢浮宫——作为世界著名的艺术殿堂和世界最重要的艺术研究中心;艺术专业大学英语教师在课堂上引导艺术专业学生将中法艺术文化加以对比和分析。中国作为世界文明发源地之一,使艺术专业学生既要有民族自豪感,又要对艺术理解正确——艺术无国界,世界各国文化没有好坏之分,各国文化平等观。在“学习通”里设置了线下 “讨论”环节,引导艺术专业学生英汉结合或者用英语来阐述艺术专业学生学习本课的收获。有些思维活跃的艺术专业学生还扩展到欧洲中世纪英法等国殖民侵略等方面,绝大多数艺术专业学生理解和接受艺术无国界和文化平等观。
在艺术专业大学英语课堂教学中,在新文科理念下深挖大学英语教学内容和教学材料;并适时进行艺术专业大学英语课程思政,融入这样的思政育人教学探索和实践,事实证明不但可行而且其教学效果是切实有效的。
参考资料:
[1]李霞. 知礼、重礼,提高大学生道德修养[J].中国素质理论与实践,2004.9.
[2]教育部等八部门关于加快构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的意见
[3]王丽君. 英语教学中重视青年学生传统美德教育[J].理论观察, 2005.1
[4]https://www.sohu.com/a/297702810_123753?_f=index_chan25news_26
[5]http://www.moe.gov.cn/jyb_xwfb/s271/202005/t20200515_454769.html?from=timeline&isappinstalled=0
[6] http://www.sis.zju.edu.cn/sischinese/2020/0511/c12
[7] https://heep.unipus.cn/news/content.php?NewsID=5401
作者简介:王丽君,性别女,生于1971年,黑龙江齐齐哈尔人;大连艺术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英语教研室教授。主要研究方向:英语语言学与英语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