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堂提问之我见

发表时间:2020/9/21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第15期   作者:陈宏林
[导读] 课堂提问是一种教学手段,更是一门教学艺术。
        陈宏林
        河南省信阳市平桥区教体局教研室  
        课堂提问是一种教学手段,更是一门教学艺术。美国教学法专家卡尔汉认为:“提问是教师促进学生思维,评价教学效果以及推动学生实现预期目标的基本控制手段”。“提问”包含两个方面的内涵:“问什么”和“怎样提”,即提问内容和提问方法,把握好这两个方面的内涵,对于提高我们课堂教学效果和教育教学质量至关重要。
    一、提问内容
          首先,要知道如何从材料中挖掘问题,我认为,教师研读材料的自身素质是挖掘高质量问题的前提。问题从材料中来,问题质量的高与低关键在于对材料钻研力度的深不深,追求高质量的问题需要我们在研究材料时做到三个方面的基本要求:一是要有细读课文的习惯,强调“细”,准确把握住课文知识点与能力训练点,正确地领悟到课文的形式美与内容美;二是要有类读课文的耐心,注重挖掘与已学课文的联系,同一种写作特点我们以前学过哪几篇课文,如抒情散文《小石潭记》运用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写法:先写水声“如鸣佩环”,水色“水尤清冽”侧面烘托石潭,再正面描写石潭“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抵,为屿”,突出石潭的“石”;耐心回顾以前学过的类似写法,如七年级上册《春》,写“春花图”,其中有一句“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侧面烘托花儿的繁茂、鲜艳和香甜;《社戏》“归航”片段中,老渔夫的喝彩侧面表现孩子们划船本领高,也有力地表现孩子们欢快的心情。类读课文要舍得花工夫,收到的是“举一反三”“温故知新”之效;三是要有巧读课文的机智,善于从不同的角度,用不同的方法把课文读懂、吃透。只有做到这三个方面的要求,才一有可能找出课文中的问题点。
          其次,要挖掘材料中问题的支撑点。那么,如何找出课文中的问题点呢 一般而言,抓住“五点十处”就可以了。“五点”:重点,难点,疑点,兴奋点,思维点。其中,思维点多出现于议论性文章,主要有:由表入里、由现象到本质,因果关系,个性与共性的关系,必然性与偶然性的关系等。“十处”:变化处,关键处,矛盾处,对比处,规律处,重复处,含蓄处,细节处,最佳处,文眼处。其中“规律处”要联系已学过的知识点来理解,将提问后理解的知识转化为能力,词语方面如“限制性词语”、“强调性词语”、“修饰性词语”;句子方面像使用比喻、拟人等富有表现力的句子。品味语言时,把握以上规律性的技巧是一种解题思路。
          第三、课堂提问的分类。一节课,知能训练的量比较大且轻重不一,由此将提问分为六类:回忆性提问、理解性提问、分析性提问、综合性提问,评价性提问和运用性提问。
          1.回忆性提问,常见提问内容有:作者,朝代,选自何处,修辞,文体知识,重点词义,实词,虚词等,其特点是答案具体。如:文章主人公是谁 回忆有关苏轼的文学常识 小说的三要素是什么
          2.理解性提问。通过提问理解文章内容,达到整体感知的目的。理解性提问好处是使学生在回答问题后对课文内容有了清晰的理解,易于把握整体内容。
          3.分析性提问。阅读理解的基本过程是分析与综合,分析字词句段要注重知识与能力相结合,提问时力图找出知识与能力之间的纽带—带有规律性的知识,只有这样,分析提问的效果才会明显。都德的《最后一课》:(1)上学路土,小弗朗士有那些所见所闻,由此看出,小弗朗士是怎样的小男孩 (由表入里分析)。

(2)人物描写主要有哪四类 刻画韩麦尔先生时,作者主要抓住韩麦尔先生那些方面进行描写 有何作用 (评价分析)(3)小说中出现几次“可怜” 联系语境思考分别是什么意思 (语境义分析)
          4.综合性提问。综合是阅读理解的核心,只有综合才能把握中心,进而理解文章的主题思想。进行综合提问可以从以下三种途径入手:(1)从内容入手;(2)从结构入手;(3)从表达方式和表现技巧入手。    
        5.评价性提问。评价是一种综合能力,其核心是思维能力,尤其是辨证思维能力。如肯定与否定思维,递进与逆向思维,比较思维,多侧面思维等,通过思维训练培养学生独立的见解。评价性提问主要有评价内容,评价语言,评价结构,评价观点,评价表现技巧,评价表达方式等等。      6.运用性提问。这种提问主要目的是促使学生把解决此问题的知识、方法、思路用于解决彼问题,并使学生触类旁通、举一反三,发展学生的智力,提高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促进知识间的迁移。
    二、提问方法
          “一句话十样说”,这里有个怎样说的艺术问题。阅读教学中的设疑,同样具有很强的艺术性。教师设疑,必须形式新颖、富有情趣,为学生喜闻乐答。原则上要做到面向全班,先提后问,留有一定思考时间,把握时间,诱发引导,注意层次,因人而异。
    首先,从提问内容角度看,要做到四问四忌:问有关知识,忌离题太远。重点出发问点拨,忌不痛不痒。难点反复设疑,深入浅出,忌散乱无序。巩固性知识提问,归类记忆,忌肤浅零杂。
          其次,从提问对象角度看,做到四问四忌:高深或灵活性较大的题目问优生,他生复述,忌“枪枪卡壳”。基础题、综合题最好依次问,忌“留死角’。少数人举手时,提问要选择代表多数人水平的同学,忌“以情绪定人”。提出问题要给学生一定的思考时间,忌“仓促上阵”。
          第三,提问技巧丰富多样,课堂提问作为教育艺术中的一种手段、技巧,当然也是灵活、复杂而多样的。这里列举几种提问技巧:
          1.重问与轻问。提问有难易、轻重之别,对课文中较难理解的重点难点问题,要集中火力,连环问、套问、反复问,以达到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的目的。轻问是对教学中一些非关键的问题,教师对其稍作发问,不必细究。
          2.正问与反问。正问与反问可以促进学生从问题的两个对立面出发,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培养学生顺向和逆向思维的能力,强化行为动机,深化主题,打动学生的心灵。
          3.直问与曲问。所谓直问,就是开门见山、直截了当地提出问题,直问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注意力,引导他们积极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曲问就是拐弯抹角,从侧面或反面提出问题,它有助于学生澄清杂念、疏通思路,曲问往往以直问为基础,沿着这条曲径使学生达到知识的深层高层。
          4.追问与联问追问,是对某一内容或某一问题,为了使学生弄懂弄通,往往在一问之后又再次提问,穷迫不舍,直到学生能正确解答为止。在课堂教学中,追问常常表现为一张一弛,使学生由紧张到轻松,又由轻松到紧张的这样一个学习过程。
          5.设疑与悬念问。所谓设疑,就是有意设置障碍、悬念造成疑惑,创设愤悱情境,激励解决,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通过设疑,解疑可最大地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处于一种“情愤愤,心悱悱”的状态,从而激起他们积极思考探索的欲望。当他们处于“山穷水尽疑无路”时,教师再适时给予解惑,使之感到“柳暗花明又一村”,这比平铺直叙讲解理论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能力,更能提高教学效果。
          第四,根据学生的实际,选择恰当的问题形式:连环式,比较式,扩展式,适合对优良学生提问;而选择式,填空式,求异式,则适合对后进学生进行提问。
       “道而弗牵则和,强而弗抑则易,开而弗达则思”,这是《学记》中告诉我们课堂教学应努力的方向,我想,教师对于课堂提问也应努力探求妙法,精心设计,使学生在课堂提问中迸射出创造的火花。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