伍宝灵
晋江市实验幼儿园 福建晋江 362200
摘要:幼儿园韵律活动中,教师常运用图谱、图画等教学手段,帮助幼儿理解音乐作品,记忆韵律动作。而有着特定情感和主题,且画面有趣、细节丰富的绘本图画如果能在韵律活动中得到充分的应用,能帮助幼儿理解教师韵律教学设计中的动作意义、记忆的顺序,架起韵律活动和幼儿之间的桥梁,让韵律活动更有趣,幼儿活动更投入。
关键词:韵律活动、绘本图画、应用
幼儿园韵律活动是指随音乐而进行的各种有节奏的身体动作活动。在韵律活动中,巧妙的运用图画等辅助教学工具,不仅符合幼儿形象思维占优势的学习特点,作为一种视觉符号,幼儿能在简单化、形象化的图画中有效理解与感受、表现与创造音乐。而绘本图画是绘本书籍中用线条、色彩描绘出来的形象画。与普通图画相比,绘本图画常表达着特定情感和主题,从审美角度有四个标准:有趣、好看、读得懂和细节丰富。在韵律活动中巧妙运用绘本图画,易增强直观效果,从而实现活动的趣味性、表现性、创造性、情感性。因此,笔者将围绕韵律活动中幼儿对乐曲的感知、结构的理解、节奏的表现、动作的创编、游戏的掌握、情绪情感的体验阐述绘本图画的运用方式。
一、应用绘本图画,感知乐曲旋律
抽象的音乐旋律常常让教师望尘莫及,过多的讲解容易剥夺幼儿对音乐的理解,放手倾听,却怕成为无效环节。而适时引用绘本图画,能让幼儿在视听过程中,感受着乐曲旋律,想象着乐曲画面,帮助幼儿更好地理解音乐的旋律、节奏、风格、曲式结构等特征。例如:以绘本《彩虹色的花》设计的大班韵律活动中,幼儿边倾听乐曲边观看随乐变动的绘本图画,因视听感官被调动,幼儿能清晰的感知到乐曲中欢快的旋律像是花朵在问好;连贯的旋律像是花辫随风飘扬;断顿的旋律像是花瓣凋零的样子。此次,绘本图画与乐曲串个门儿,教师的无声胜似有声。
二、巧用绘本图画,理解韵律结构
从倾听音乐到理解韵律结构,考验的是幼儿的倾听与分析能力,但幼儿以无意注意为主,且能力具有差异性,教师往往会在此环节措手不及,削弱幼儿兴趣。将绘本图画以不同的形式介入,不但能集中幼儿注意力,还能帮助幼儿在观察图画中理解韵律结构。
1.具体形象式绘本图画
此形式就是在活动中完整演绎图画故事或呈现局部的画面内容。幼儿通过观察了解绘本故事的情节发展,掌握某个页面的情节变化等,实现对韵律结构的掌握。例如:以绘本《跑跑镇》设计的大班韵律活动,幼儿在观察小猫和小鹰碰撞后变成猫头鹰的形象绘本图画后,立马掌握了一个角色与另一个角色互动成新角色造型的律动结构。
2.抽象式绘本图画
此形式是提取绘本图画中的角色造型、或易于同幼儿互动的图案元素等,以抽象的符号、图标、图案等形式表示韵律结构、段落特征,引导幼儿清楚什么样的节奏以什么动作表现。同样在大班韵律《跑跑镇》中,为让幼儿清晰掌握结构特征,教师在绘本中提取两大元素,即小猫、小鹰、猫头鹰的角色造型和“咣”的碰撞符号,通过排图形式让幼儿直观的掌握两角色每跑完四圈就碰撞成猫头鹰,共碰撞两次。可见,直观的画面演绎,象征性的符号呈现能让幼儿轻松愉悦的理解韵律结构。
三、妙用绘本图画,表现节奏律动
韵律活动中故事线索和脉络的引用,能让幼儿在音乐情境中乐于学习与表现。为直观的展现故事情境,教师常逐一呈现绘本图画,让幼儿在观察图画中,了解情节的发展过程。而绘本图画逐幅呈现方式可细分为正向逐幅呈现和反向逐幅呈现、插播式呈现。不管哪一种方法都给予幼儿观察、猜想、思考、创造的空间。在以绘本《无声的运动会》设计成小班韵律的活动中,幼儿通过正向逐幅呈现图画的方式,引导幼儿逐一创编并表现制作蛋糕的过程,即和面粉——打鸡蛋——加白糖——挤奶油。
而绘本中的老鼠爷爷见到忙碌的老鼠总会问句“你在忙什么呀?”教师以插播图画的方式,迁移绘本爷爷和小老鼠的互动语言,帮助幼儿完整律动。
反向逐幅呈现考验的是幼儿的逆向思维,即将原本朝着一个固定的思维方向思考问题时,以相反的方向思索。教师如果能在韵律中适当的运用此呈现方法,不仅能帮助幼儿转换思考的角度,也能再次调动幼儿的学习欲望。在绘本《跑跑镇》韵律活动中,教师原先都是按照绘本顺序呈现小猫、小鹰,而后是碰撞出来的猫头鹰角色,如果教师反着呈现图画,即先呈现猫头鹰的图画引幼儿猜想,再呈现小猫、小鹰解答。幼儿的思路立马被打开,幼儿的律动表现也会有所变化。
四、活用绘本图画,创编肢体动作
幼儿还处于形象思维阶段,他们是通过直觉来进行审美活动,在审美活动中他们有自己的“期待视界”,能够根据图画中的“召唤结构”用自己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来补充。绘本《跑跑镇》韵律活动,教师通过出示公主和海豚的图画,引导幼儿观察并根据教师提出的问题,即“公主和海豚撞在一起会变成什么?”“怎样用动作表现公主、海豚?”“撞击后怎样合作摆出美人鱼造型?”进行合理想象与合作创编。于是爱穿裙子的公主,爱跳舞的公主,爱唱歌的公主出现了;嘴巴长长的,有背鳍、有尾巴的海豚出现了;两两前后站位一人高,一人低的美人鱼出现了。可见,具有“空白和未定性”的图画更能激发幼儿探索的欲望,因为这种“残缺”恰恰契合了他们的好奇心,从而引起他们想象和创编动作的欲望。
五、善用绘本图画,掌握游戏玩法
在韵律活动中有目的的运用游戏形式,能让幼儿在自由、轻松、愉快、灵活、丰富多彩的韵律活动中初步感知音乐、理解音乐、表现音乐。绘本图画所具备的游戏成分和故事戏剧冲突能为韵律活动游戏化提供有效途径,增设游戏化新思路。能让幼儿在猜测、推想、互动交流中习得律动经验,实现韵律活动的核心价值与品质培养。以绘本《艾玛捉迷藏》设计的小班韵律活动,教师借助绘本图画以“捉迷藏”的游戏形式,逐幅出示游戏场景图,引导幼儿观察图片猜测艾玛的藏身之处,通过揭晓答案,调动幼儿想继续玩的欲望。因游戏材料简单便捷、直观易懂,幼儿在互动中既发展了观察力、推理能力、想象力,在“捉迷藏”游戏中也获取律动经验。
六、运用绘本图画,体验情绪情感
与成人相比,幼儿更容易产生移情,他们往往会把“我”自己的人格和感情投射到对象之中,认为角色的情感就是自己的情感。例如,当幼儿看到画面上富含动态性的角色,就会模仿他们的动作和表情;当看到游戏场面的图画,就会沉浸于欢乐之中。在绘本《彩虹色的花》大班韵律活动中,当教师呈现出两张绘画图画:一张是色彩艳丽、花瓣齐全的彩虹花,一张是色彩黯淡、凋零谢落的彩虹花。幼儿在对比观察中,深切的感受到彩虹花用自己的花瓣帮助了别人,给别人带去了欢乐,却牺牲了自己。虽然它凋零了,但是这朵花比第一朵更美。有了图画的鲜明对比和德育价值的渗透,幼儿更能恰当的诠释自己的情感,更能用贴切的肢体动作表现音乐。
当然绘本图画是否打动幼儿,不仅要看图画内容是否结合幼儿的生活经验,构图、造型是否激发幼儿的丰富想象,更重要的是经过图画的呈现、对比、留空等所产生情感共鸣,能让幼儿快速的沉浸于画面情境之中。
苏联著名音乐教育家卡巴列夫斯基曾说过:“只要音乐是形象的,即使是不同的体裁,都能使孩子接受。”绘本图画在幼儿园韵律活动中的应用,是提高幼儿音乐表现能力的助推器,也是保证活动良好效果的润滑剂。当教师借助绘本图画激发幼儿学习,是一个“观察、探究、想象”的过程,作为教师应合理、有效地运用绘本图画,并尊重幼儿的主体地位,让幼儿在探索中发现,在感受中体验,最终促进幼儿感受能力、表现能力、创新能力等多方面的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许卓娅 . 学前儿童音乐教育 [M]. 北京 : 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6.
[2]陈静奋 周洁.学前儿童音乐教育活动设计与指导[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8.
[本文系晋江市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第二批)研究课题“儿童绘本在幼儿园韵律活动中的应用研究”(项目编号:JG1352-086)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