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长发
保康县歇马镇中心学校 湖北 襄阳441600
摘要:农村留守儿童受社会环境缺陷、家庭教育缺陷、学校管理缺陷的影响,造成任性、焦虑、厌学等心理缺陷。他们能否健康成长,需要家庭、学校以及社会的共同努力,把它作为一种责任,一项义务担当起来,补偿起来。
关键词:留守儿童 心理 缺陷 补偿
目前,农村经济发展相对滞后,剩余劳动力不断输出,在农村便出现了一个特有的群落——“留守儿童”。他们长期缺少父母关爱及有效的教育、引导和管理,留守儿童往往在心理上产生一定时期的不适应感,造成留守儿童心里缺失,严重的则会导致心理畸形发展。
一、调查分析
歇马镇位于保康西南部,沮水河畔,版图面积655平方公里,49个村、有44354人。全镇有中小学、幼儿园学生2960人,父母双方都外出的学生就有639人,占全镇学生数的21.6%。其中 有450名左右学生与自己的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一起生活,占70.4%。孩子的寄居生活在三年以上的占70%,有的甚至长达5年以上。为了摸清这些“留守儿童”中存在的共性问题,我对3到9年级的30名“留守儿童”进行了问卷调查,得到与学生心理缺陷有关的几组数据。
1、85.4%的学生承认跟代理监护人顶嘴,理由主要有代理监护人唠叨和不被代理监护人理解,二项合计占71%。
2、72%的“留守儿童”在心烦时不向代理监护人诉说,选择藏在心里,或偷偷哭一场。
3、超过93%的学生认为自己在寄居家庭里生活感到很孤独。
4、87%的学生承认曾经说过谎。
5、45%的学生有厌学心理。
二、“留守儿童”的心理缺陷
1.任性。如今的中小学生是家庭里的“小皇帝”“小公主”,父母对孩子的过分宠爱使一些学生出现了依赖、自私、唯我独尊等现象。常常表现为不顾他人,我行我素,想干什么就干什么。
2.厌学。随着物质条件的日益丰富,一些学生在充分享受物质丰盈的同时,正在日复一日地超负荷学习。繁重的学习任务、喋喋不休的家长,使得学生在享受物质生活的同时又承受着巨大的精神压力。当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无法体会到快乐时,物质生活的丰盈与精神生活的匮乏会使学生的心灵世界倒向物质享受,讨厌学习的情绪就会在心中滋生蔓延,最终导致厌学。?
3.焦虑。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早熟的学生越来越多,他们想处理好与家长、教师、同学的关系,想以良好的成绩来报答父母。然而主观愿望一旦落空,心理负担则愈加沉重。当不良情绪积累到一定程度而自身又无力调节时,就会出现不安、担心、忧虑,焦虑情绪就会随之产生,干扰学生的正常生活。
4.自卑。由于先天性不足或在学习活动中遭到失败,一些学生先是产生恐慌或焦虑,进而怀疑自己的智力和能力,接着感到自卑、失望。不良情绪由此产生。
5.怯懦。怯懦的学生表现为胆小怕事,遇事好退缩,进取精神差,人际关系也较冷漠。这种学生害怕遇到新情况、新问题。在学习及同他人交往时表现为缺乏主动性,抗挫折能力差。
三、“留守儿童”心理缺陷的原因
1.社会环境的缺陷:这是造成“留守儿童”心理缺陷的重要原因
(1)受新“读书无用论”的影响。现在社会上出现了大中专毕业生找工作难的现象,部分学生和家长产生了新的“读书无用论”。一些“留守儿童”看到父母挣了钱回来很风光,而一些大中专毕业生却在家待业,便产生了不如早点结束学业外出打工的想法,表现在学习中就是“人在教室心在外”、“三日打鱼两日晒网”,对学习产生厌恶心理。
(2)受社会偏见的影响。由于“留守家庭子女”的特殊性,他们往往会遇到一些不公正的待遇,认为他们缺乏家教,从而受到一些孩子的恶意歧视、教师的冷落等,这些社会偏见在一定程度上直接影响了他们身心的健康成长。
2.家庭教育的缺陷:这是造成“留守儿童”心理缺陷的主要原因
(1)受缺乏父慈母爱的影响。
家庭是儿童成长的避风港,家庭的温暖是孩子们成长的必要条件,“留守儿童”大多数缺乏家庭的温暖,缺少父母的呵护,如果这些学生不能洁身自爱,很容易变成一个心理不健康、思想不端正、缺乏集体感的“后进生”。
(2)受祖辈溺爱的影响。与缺乏父爱母爱正好相反,“留守儿童”又过多地受祖辈的溺爱,走上另一个极端。大多数“留守儿童”与祖父母或外祖父母一起生活,教育的责任便落在祖父母或外祖父母的身上,但因受各种因素的局限,这些老一辈的人,无论教育思想还是教育方法都无法跟上形势的要求,使他们养成了唯我独尊、缺乏约束的小皇帝心理。
(3)受过分依赖学校的影响。许多家长有“反正子女交给你学校教育,你们给我教好就行了”的思想作祟,他们只看到学校教育的重要性,却不知道家庭教育同样重要。有的家庭出现了不该让子女干的、不该让子女看的,不该让子女听的,都让他们耳闻目睹,插手染指了。
3.学校管理的缺陷:这是造成“留守儿童”心理缺陷的又一原因
由于家庭生活的不完整,留守儿童在心理发展上存在更多的困惑与问题。他们需要学校给予更多的帮助与疏导,需要通过老师和学校集体生活的温暖来弥补亲子关系的缺失对其心理健全发展形成的消极影响。但由于种种主客观方面的原因,导致学校对留守儿童的教育管理存在诸多的缺陷。
(1)农村中小学、师资教学普遍不足,师资素质普遍不高。他们无暇也无力顾及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及成长问题。
(2)农村大部分学校缺乏必要的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设施和条件。受师资编制限制,农村学校师资仍十分紧缺,无力配备心理辅导老师,而一些兼职的心理教师,专业素质严重不足,加上课务繁忙,多数流于形式。
(3)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升学率”、“优秀率”仍是考核学校和教师的主要标准,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成了被遗忘的角落。
四、学校对留守儿童心理缺陷补偿的对策
1、平等对待,不给留守儿童贴“坏标签”
美国心理学家贝克尔认为:“人们一旦被贴上某种标签,就会成为标签所标定的那种人。”每一个学生的家庭环境、先天素质与自身努力程度不同,因而他们的思想状况、学习成绩及性格爱好等也不一样。对留守儿童,我们不能给他们贴上“差生”的标签,只看到他们的短处而见不到长处,这样就挫伤了他们进取的积极性。对待这些学生要从“短”中发现他们的“长”处,并给这些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氛围,使他们在认可、赞扬和尊重中树立起自信。这样不给学生贴否定性“标签”,而是利用肯定性标签作正向的引导,可以激发学生发展特长的积极性,引导学生建立起自信。
2、倾注真情,为留守儿童撑起爱的蓝天
法国教育家卢梭曾说过:“凡是缺乏师爱的地方,无论品格还是智慧都不能充分自由地发展,只有真心实意地去爱学生,才能够精雕细刻地去塑造他们的灵魂。”我们要改变“留守儿童”长期养成的不良习惯,就应该用爱心去教育转化他们,忌用“死不悔改”、“不可救药”等挫伤学生自尊心的言语,对他们更应该倾注真情,让爱心像清泉一样浇灌留守儿童干涸的心田,为“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撑起一方蓝天。
3、搭建平台,解开留守儿童的心结
为及时了解、排除这些心理障碍,教师在班级开设了“悄悄话信箱”,建起“心灵的驿站”,帮助留守儿童解决无人倾诉,无处倾诉的问题,与学生“结对子”,帮助解开心灵的疙瘩,还定期举办心理健康教育讲座和关爱留守学生的主题班队会,为提高心理素养搭建了良好的平台。
4、家校联系,形成强大的教育合力
人的教育是一项系统的教育工程,这里包含着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学校教育,三者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相互制约,在这项系统工程之中,家庭教育是一切教育的基础。留守儿童的父母不在身边,我们可以建立“家校互访制度”和“家校联系卡”,不定期举办“家校对话会”,让他们配合学校的教育,以免发生教育的“短路”。我们还可以与留守儿童的父母通过电话等通讯的联系,把平时孩子在校的表现告知他们,提醒他们担负起应尽的责任,抽空和孩子打打电话、聊聊天,定期回家看看孩子,与学校形成教育合力,达到教育的最佳效果。
结束语: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让我们像知时节的春雨,用真诚的爱去滋润每一个留守儿童的心田;用热情的火去点亮每一个留守儿童的心灯,指引孩子生命的航程,驱除蒙昧,收获希望。
作者简介:来长发(1976.10-),男,汉族,,湖北省襄阳市人,专科,一级教师职称,研究方向:中小学德育,学校文化建设,教师队伍建设,中小学生心理健教育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