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设社会化课程为智障儿童适应社会的能力打好基础

发表时间:2020/9/21   来源:《中国教师》2020年12期   作者:肖壮祥
[导读] 社会适应能力主要就是人们为了能够在社会中更好的生存和发展而在心
        肖壮祥
        岑溪市特殊教育学校  广西岑溪  543200
        摘要:社会适应能力主要就是人们为了能够在社会中更好的生存和发展而在心理,生理和行为上面为了适应做出的改变,能够和社会达成和谐的一种能力。智障儿童在智力上面存在一定的缺陷,开展特殊儿童教育最终的目的也是为了他们能够在将来更好的适应社会,能够自食其力。其实社会适应能力完全可以借助后天的有效训练来获得提升。本文针对社会化课程开展对提升智障儿童适应社会能力的具体实施策略进行探究。
        关键词:社会化课程;智障儿童;社会适应能力
        开展特殊教育教学,主要目的也是为了能够让这些儿童更好的适应社会,能够做到自力更生。虽然智障儿童在智力上面存在着一定的缺陷,但是社会适应能力完全可以通过后天的努力获得,并且可以通过教师有效的引导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为此学校也要根据智障儿童实际的情况和现实情况积极开发社会化课程,借助社会化课程有效的为提升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打好基础。
        一、开设社会化课程的价值分析
        (一)能够有效促进学生学习
        随着社会化课程的开发和落实,使得原本的教育课程从之前的发展性逐渐向社会化和适应性进行转变,教学模式也在发生着一定的变化。学校逐渐的把开发社会化课程和管理作为了教学的核心工作,同时获得了一定的成效。这些学生也从以往被动的学习知识变得更加的主动,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学习到的内容也更加贴近他们的生活,变得更具有实用性。
        (二)提高了教师整体素质
        课程改革的进一步推进大大提升了教师教学研究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教师会主动去学习新的教学理念,也会及时的总结自己的教学心得。积极学习和智障儿童教育相关的内容,努力探索新的教学方式。同时通过社会化课程的开发和新课改让教师具有了更强的责任感和协作能力。以往教师的教学工作相对比较的独立,但是目前教学要求我们的教师要能够对学生全面负责,能够提升自己的责任意识,在具体教学活动中要从教学的内容和学生特点出发,让教师之间能够形成一个互相配合的状态,从而共同完成课堂教学活动。
        (三)有助于提高学生社会适应能力
        在我们开发的社会化课程中,主要就是让学生可以参与到各种社会化活动中,教师不仅仅会进行理论知识的讲解,更重要的是会让学生去实践和体验,这样学生能够在自己的实际行动中感受各种社会活动,能够充分的掌握一些社会化活动的行为和注意事项,能够更深刻的认识这个社会,教师在落实社会化活动的时候也会从学生兴趣爱好出发,设定和他们的兴趣还有思维能力相匹配的社会活动,让学生能够在参与社会化课程的活动中体验到乐趣,同时也能够获得成功的喜悦,这样一来能够很好地弥补他们存在的一些缺陷,让这些儿童变得越来越自信,越来越想要参与到活动中,从而获得一个良性的循环。与此同时在社会化课程中因为学生会通过合作的方式完成一些任务,也会获得同伴的帮助和老师的指导,使得学生能够感受到集体的温暖,这样一来不仅仅提高了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同时也促进了智障儿童健康快乐的成长。
        二、创设社会化课程对提升智障儿童社会适应能力的措施
        (一)教师进行专业化学习,充分考虑儿童因素
        当我们明确要开展社会化课程之后,作为培智学校的教师要能够积极地开展相关理论知识的学习,比如《智力落后儿童早期教育手册》、《特殊教育导论》、《人性化课程》绪论等等。能够充分理解目前对特殊教育相关的新课标要求。首先教师要能够通过学习进一步了解目前智障儿童学习能力。

教师通过理论学习和交流能够进一步了解智障儿童在学习方面的特点,智障儿童的学习能力是有限的,在学习方面需要依靠机械式训练和记忆,通过多练习才能够获得一定的技能。抽象思维能力也相对比较薄弱,归纳总结能力不强,无法很好地理解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思维缺少一定的灵活性,动手操作能力不强。
        (二)借助社会化课程培养智障儿童适应社会能力
        一方面我们需要借助社会化课程培养智障儿童文明礼仪方面的能力。为了能够达到这样的目标我们在进行教学内容安排和教学设计的时候从学生日常生活中会接触到的人和事入手展开文明礼仪方面的教育。比如如何与他人正确的打招呼,面对不同的人如何打招呼,在不同环境下如何打招呼更合理还有打招呼常用的语言和手势有哪些等等,在课堂中教师可以为学生模拟一个真实交际的环境和场景,然后根据具体内容组织学生反复的进行训练。其次就是对学生进行自我控制能力方面的训练。对于智力障碍的儿童他们的自我约束和控制能力都是比较弱的。他们往往习惯以自我的思维作为中心,所以无论在什么场合和什么环境下,他们都是想说就说或者想拿就拿,缺乏自我约束能力。所以培养智障儿童的自我控制力是提高他们适应社会能力的重要内容。在社会化课程中教师可以选择一些特定的环境,引导智障儿童学会在食物和玩具面前做好自我控制,还要为这些智障儿童设定一些具体的语言环境,训练他们控制自己语言的能力,避免说出不合时宜的话。另外也要引导智障儿童完成关于自我情绪控制的训练,这样才能够让智障儿童在社会上的行为表现更加得体。最后就是关于对智障儿童社会规范意识能力的培养。人类参与到社会活动中就一定要遵守社会上的一些行为道德规范。比如排队要讲秩序,人与人之间一米安全区,如何和陌生人交往、去厕所分清楚性别等等。但是对于智障儿童来说,让他们处理这些有一定的难度,为此教师需要花费更多的精力和时间来解决智障儿童这方面的问题。能够让智障儿童初步掌握一些社会行为规范,通过实际的反复练习,强化智障儿童意识,能够逐渐的将一些社会行为作为他们的习惯,从而真正的让他们可以掌握这些规范,形成遵守社会行为规范的能力。
        三、借助家校合作,实现活动延伸
        智障儿童存在的问题也是多样的,比如有的儿童脑发育比较迟缓,有些儿童有唐氏综合症,还有些儿童可能存在着自闭症问题。所以学生之间的层次存在着差异性,缺陷也各不相同,有的学生语言能力偏弱,有的学生认知能力不强,还有些孩子动手能力偏低等等。但是与智力水平和理解能力相比,学生抽象能力都不高。教师在落实社会化课程的过程中一定要为儿童设定实际场景,通过实际场景设定开展情境化训练,这样才能够通过反复训练生成学生能力。另外为了更好地落实对智障儿童的训练,仅仅依靠学校和教师的力量也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家长的配合,通过家校互动延伸社会适应能力的训练,可以把儿童带到实际的生活中锻炼和生成各项能力。比如家长带孩子到超市人多的地方购物,与人交流等等。通过切身体会能够帮助智障儿童在活动中真正的适应购物环境、公园游玩环境、酒席就餐环境往往能够获得更理想的效果,真正的促进智障儿童社会适应能力的形成和发展。
        结束语:
        总之,特殊教育工作者要坚持正确的职业观,坚持以人为本,给予学生更多的关爱与帮助,引导他们克服心理障碍,要积极开发社会化课程,通过模拟真实的生活情境,组织智障儿童反复的练习,密切和家长的联系,让智障儿童可以走入真实的生活环境中交际,从而提高他们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更好地拥抱生活。
        参考文献:
        [1] 牛乾坤.新疆培智校本课程开发的现状研究[D].新疆师范大学,2017.
        [2] 赵国军.生活适应性校本课程开发的现状、问题及建议--以兰州市F培智学校为个案[D].西北师范大学,2015.
        [3] 黄赫鑫.培智学校校本课程开发的研究--以沈阳市和平区睿智学校劳动教育校本课程为例[D].沈阳师范大学,2017.
        项目:本文系广西壮族自治区梧州市教育科学规划课题《智障儿童实施社会化课程及提升其社会适应能力研究》,(编号: 2018C040)研究成果。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