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丽乡村”视域下农村社区教育发展研究

发表时间:2020/9/21   来源:《中国教师》2020年12期   作者:李东坡
[导读] 随着社会的发展以及科技的进步,我国已在逐步迈进工业化社会,
        李东坡
        河南省邓州市张楼乡中心学校   
        摘 要:随着社会的发展以及科技的进步,我国已在逐步迈进工业化社会,但农业以及农村人口仍然在我国占据着极大的比重,是我国社会发展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现如今,越来越多的人开始重视农村在我国的重要地位与作用,“建设美丽乡村”的理念也为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并真正将之重视起来。习主席也针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出了多条指导思想,为“美丽乡村”的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在这一背景下,如何建设“美丽乡村”便成为人们关注的又一焦点话题。而农村社区教育既是农村基层的教育工作,同时也是我国国民教育的重要一环,对于“美丽乡村”的建设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积极发展农村社区教育能够有效促进“美丽乡村”的建设。而本文将从农村社区教育的重要性以及具体的实施措施来对“美丽乡村”视域下农村社区教育发展进行深入探究。
        关键词:美丽乡村;农村社区教育
        前言:我国的农村所占国土面积以及农村人口数量在我国占据着极大的比重,在这一背景下,实施“美丽乡村”建设,对于提升乡村环境,促进农民就业等方面都有着极大的促进作用,能够切实有效地改善农民的生活环境。而“美丽乡村”建设离不开广大的农村社区人们的支持与帮助。推行农村社区教育,提升居民素质与能力,培养专业型人才是推进“美丽乡村建设”所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
一.农村社区教育的重要性
1.有利于提高农民的文化素养
        由于受之前有限的教育环境的限制,我国农村许多人文化素养并不高,甚至以往所遗留下来的陋习以及低俗的言行等等行为习惯都在农民的脑海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对于农民的行为习惯以及思维观念产生了极为不利的影响,严重影响了农民的生活环境,阻碍了“美丽乡村”的建设。而推行农村社区教育能够有效地改善这一问题,在农村社区教育中,教师们会通过多种形式来丰富农民的日常生活,通过不断的引导来纠正起原有的陋习,为农民倡导健康、积极向上的精神文明,进而有效提升农民的文化素养。例如:教师们可以组织学员们组成合唱队,组织村民学唱优秀、先进的经典歌曲,并定期举行合唱比赛来激发人们的参与热情。丰富人们的日常生活。同时教师也可举办读书大会,邀请人们在固定的时间与地点进行阅读,以此来提升居民们的文化素养与个人素质,构建和谐的社区大家庭。
2.有利于提升农民专业技能,促进就业
        与其他的教育阶段不同,农村社区教育面向的主要群体是早已成家立业、需要照顾家庭的成人,因此,需要更加注重对于农民专业技能方面的培养,积极促进农民就业,要在保障乡村环境美的同时做到产业美。而农村社区教育便可以通过邀请相关专家进行农村的实地考察,根据实际情况详细分析该地的地区特点、农作物种植习惯以及其潜在的经济利益,并结合时下最新的相关行情分析,设置出具有针对性的就业指南或是种植手册。之后其通过发放相关手册以及开设相应的培训机构等形式向农民们讲述相关的种植知识,提升农民的专业技能进而有效地助其实现再就业。
二.具体的实施措施
1.加大投资力度,提升教师素质
        教师是教育的实际执行者,教师水平素质的高低将极大地影响教育的质量。而在农村社区教育中,受限于诸多因素的制约,教师的专业素质无法满足需求。因此,需要多方面共同努力,加大投资力度,提升教师素质。一是政府需要加大对于社区教育的投入力度,一方面要加强对于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完善社区教育基础设施建设,为社区教育的推行提供强有力的硬件支持,另一方面要加大对于教师的资金支持,提高教师的福利待遇,吸引更多的专业教师加入社区教育之中,同时鼓励志愿者们积极投身到社区教育建设中去。二是教师自身需要通过学术期刊以及视频教学等形式时刻提升自身的专业技能,跟紧社会发展的步伐,努力给予学员们更好的教育。

同时对于一些表现优良的学员加大教育力度,利用空闲时间进行专项教导,将其培养为教师或是教师助手,进而有效提升教育效率,缓解教师短缺的问题。
2.根据农民需求切实制定教育计划
        社区教育是新农村建设中农民教育的重要环节,但同时由于学员的特殊性,教师们也需要将其与其他的教育环节进行区分。因此,在实际的教育过程中,教师们要根据学员的实际情况制定切实有效的教育计划。社区教育的学员是本村的村民,而相比较其他阶段的学生,村民的知识水平与素养相对较低,对于知识的理解和接受能力较弱,并且村民的观念也极难被改变,这便大大加重了教育难度。教师在教育过程中不可存在歧视或不满的心理,需要放平自身心态,给予村民充分的尊重与耐心,并及时加以鼓励,激发村民的学习热情。同时社区教育也需要切实考虑到村民的真正所需:就业与增收。针对这一点,社区教育需要邀请经济学以及农业方面的专家进行实地考察,根据其具体形况制定相关的有关就业与增收方面的措施与方法,并通过知识宣讲会或是开始相关的培训课程等形式来向村民们进行相关知识的传输与教导,将教育内容与村民所需真实地结合到一起,切实促进村民就业与增收。专家们可以通过对村中的气候、土壤条件进行详细分析后,结合现阶段的农作物需求以及经济价值,对于经济作物的种植提出自己的意见,并教授具体的种植方法,有效地促进村民增收。例如: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升,无公害蔬菜的市场前景十分广阔,同时河南南阳土壤深厚松软、肥力充足且结构良好,适宜种植无公害蔬菜。因此,相关专家可以向村民教授无公害蔬菜的种植方式,鼓励村民种植,提高村民收入。
3.利用信息技术丰富授课形式
        当前我国已然迈入信息化时代,信息技术的使用也极大的改变了人们的生产与生活方式。在进行社区教育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利用信息技术丰富授课形式,提升授课质量并提升村民的生活水平。这一方面体现在多媒体授课上。教师们在实际授课之前可以使用互联网技术将其要讲述的内容制作成网络课件进行授课,这一形式能够将枯燥难懂的文字授课转变为更加直观易懂的图片以及视频授课,通过这种授课形式,即便是知识水平较差的村民也能够十分便捷的理解其中的内容,在提升村民的专业技能以及培养良好素质等方面有着十分突出的重要作用。例如:教师在讲述保护环境重要性的相关课程中,若是单单通过教师的口头讲解以及相关教材的辅助,讲述的内容便会显得空洞,很难引起村民的重视与理解。进而阻碍乡村“环境美”的建设进程。但是教师可以通过播放相关的宣传视频的形式,来让村民意识到破坏环境的严重后果,未来子孙会因此而受到的苦难等等,便能够有效地激发出村民的环保意识,提升其道德素养,同时也极大地促进了“美丽乡村”的建设进程。
        另一方面体现在手机使用上。现如今手机中的功能愈发健全,各种学习资料与内容应有尽有。但村民由于其自身水平有限,往往不懂得具体操作。因此,社区教育需要添加相关的手机使用课程,教授村民使用手机的方式。例如:教师可以教授村民如何使用搜索引擎搜索查找自己所需的内容,比如在种植农作物之前通过百度搜索了解最近哪种经济作物效益最高、如何种植等等;教师也可向村民推荐诸如“云上智农”“沃种植”等教授农业种植知识的学习软件进行及时学习;教师也可教授村民利用“快手”“抖音”等短视频平台分享自己的生活日常,推介自己的农产品,在为自己生活增添趣味的同时,也能额外增加些许收入;同时也避免了整天打开手机就是观看无聊小视频的不良习惯,为孩子树立榜样,提升自身素养,也为美丽乡村建设添砖献瓦。
结语:
        完善农村社区教育能够有效地提升农民的文化素养,改善农村种植观念和模式,提升农民收入,进而有效地提升农民的生活质量。而有文化、懂知识、会种植且合理利用资源进行创收的农民正是“美丽乡村”建设中的主力军。
参考文献:
[1]戴红武.“美丽乡村”视域下农村社区教育发展思考[J].经济研究导刊,2019(34):14-15+27.

[2]陈亚平.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社区教育的突破[J].区域治理,2019(35):96-98.

[3]方拥军,陈乃林.乡村振兴战略视域下的农村成人(社区)教育发展创新前瞻[J].职教论坛,2018(04):109-114.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