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杰
哈尔滨市120急救中心 黑龙江 哈尔滨 150000
摘要:在院前急救工作中,急性呼吸衰竭症状最为多见,由于该病具有发病急骤、病症危急等特点,如未在短时间内有效抢救,严重时可危及生命安全,是院前急救工作关注的重点问题。当前,院前急救多以静脉注射地塞米松作为缓解急性呼吸衰竭症状的治疗措施,但治疗效果仍不够理想,随着临床医药技术的不断发展,纳洛酮的出现和应用改变了治疗效果不佳的现状。
关键词:院前急救;纳洛酮治疗急性呼吸衰竭;临床效果;
目的:分析院前急救中使用纳洛酮治疗急性呼吸衰竭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7 年6 月—2019 年6 月诊治的急性呼吸衰竭患者60 例作为研究对象,按双盲分组法分成研究组和参照组,各30 例。参照组使用静脉注射地塞米松治疗,研究组使用纳洛酮治疗,对比分析治疗前后各项血气指标及治疗总有效率。结果:两组在治疗前各项血气指标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一段时间治疗,研究组SaO2 指标和PaO2 指标均明显高于参照组,PaCO2 指标明显低于参照组,组间对比差异显著(P<0.05);研究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6.67%(29/30),参照组为70.00%(21/30),研究组高于参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性呼吸衰竭在院前急救中使用纳洛酮的治疗效果极佳。
一、资料与方法
1.一般资料:选取我院2017 年6 月—2019 年6 月诊治的急性呼吸衰竭患者60 例作为研究对象,按双盲分组法分成研究组和参照组,各30 例。在临床诊断下确诊为急性呼吸衰竭,排除合并糖尿病、高血压等全身性疾病或死亡风险较高。研究组男性19 例,女性11 例;年龄25~61 岁,平均年龄(37.86±3.98)岁;救治时间1~12 h,平均救治时间(5.31±0.87)h;致病因素中,脑卒中6 例、颅脑外伤13 例、中毒4 例、支气管哮喘7 例。参照组男性18 例,女性12 例;年龄24~63 岁,平均年龄(38.65±3.81)岁;救治时间2~11 h,平均救治时间(5.19±0.74)h;致病因素中,脑卒中7 例、颅脑外伤14 例、中毒3 例、支气管哮喘6 例。两组性别、年龄、救治时间、致病因素等一般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可比。
2.治疗方法:医护人员第一时间予以机械通气治疗,针对实际情况酌量使用肾上腺素、喘定或多巴胺等药物,参照组使用静脉注射地塞米松治疗,使用剂量为10 mg,一周一次。研究组使用纳洛酮治疗,由于纳洛酮存在明显个体差异,在使用时应根据实际情况酌情给药,可通过静脉输注、注射或肌内注射给药,将2 mg 纳洛酮加入500 mL 以上液体,待药物浓度达到0.004 mg/mL 时使用,需要注意的是,在注射过程中需根据实际反应控制滴注速度。
3.观察指标:根据实验室检测结果详细观察并记录动脉血氧饱和度(SaO2)、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2) 和动脉血氧分压(PaO2)等血气指标,治疗效果可分成显效、有效和无效三类。显效表明临床症状基本消失,经实验室检测各项生命体征基本恢复正常水平且意识清晰;有效表明临床症状有所改善,经实验室检测各项生命体征有所好转,意识清晰度尚可;无效表明临床症状和生命体征无改善或恶化。治疗总有效率=显效率+有效率。
4.统计学方法:数据用SPSS27.0 统计学软件处理和分析,计数资料如临床治疗总有效率使用(%)表示,行卡方检验;计量资料如SaO2、PaCO2 和PaO2 等血气指标使用(x±s)表示,行t 检验。P<0.05 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二、结果
两组治疗前后各项血气指标对比:两组治疗前各项血气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一段时间治疗,研究组SaO2 指标和PaO2 指标均明显高于参照组,PaCO2 指标明显低于参照组,组间对比差异显著(P<0.05)。两组治疗效果对比:研究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6.67%,参照组治疗总有效率为70.00%,研究组高于参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三、讨论
急性呼吸衰竭是一种多种因素所致的肺通气及换气功能障碍,致使缺氧、二氧化碳潴留,进而引发代谢紊乱、生理功能障碍,病因集中在呼吸道病变、肺组织病变、肺血管疾病、胸廓病变或神经中枢及其传导系统呼吸肌疾病等方面,常规环境下,人体动脉血氧分压在8 kPa 以下、二氧化碳分压在6.65 kPa 以上时即可判定为急性呼吸衰竭。由于该病发病较急且对生命安全威胁较大,在入院前的院前急救治疗显得尤为必要,亦是保障生命安全的关键所在。以往院前急救中多使用静脉注射地塞米松进行治疗,该药物可选择性兴奋延髓呼吸中枢,从而有效加快呼吸,也能够有效兴奋呼吸中枢系统,提高呼吸中枢对二氧化碳的敏感性,但院前急救效果仍不够理想。药直到症状缓解。在院前急救中,早期、大量、持续的使用纳洛酮,能纳洛酮属于吗啡受体拮抗剂,通过竞争阿片受体作用于病症,伴有一定的激动作用,能够有效解除类阿片药物过量中毒或持续性呼吸抑制,经注射给药起效时间极短,极适用于院前急救。具体原因分析如下:急性呼吸衰竭发作时,患者处于强烈应激状态,对下丘脑造成刺激,释放因子数量增加,进而诱发腺垂体适当β-内啡肽和ACTH, 增加了血浆中β-内啡肽含量,而β-内啡肽是一种内源性吗啡样物质, 对呼吸中枢具有严重的抑制作用,并抑制呼吸冲动,弱化呼吸动力,增加呼吸困难程度,并导致患者肺部通气量减少,加重低氧血症,并导致恶性循环,进一步加重患者病情。针对上述情况, 在具体治疗时应以抑制体内β-内啡肽增加为主,而纳洛酮是一种β-内啡肽拮抗剂,能够对阿片类受体进行阻断,缓解其作用下呼吸中枢抑制情况,提高呼吸中枢兴奋性,对患者低氧血症进行纠正,改善通气抑制情况,促使患者恢复自主呼吸,并缓解肺水肿、呼吸生理无效控制和间质水分子聚集情况, 切实促进患者病情恢复,保证其生命安全。此外,考虑到纳洛酮药理作用持续时间大约为30 min, 基于此该次研究中在首次给药后,对患者进行持续静脉注射,并合理控制速度,直到患者临床症状消失为止。实验结果表明:两组在治疗前各项血气指标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经一段时间治疗,研究组SaO2 指标和PaO2 指标均明显高于参照组、PaCO2 指标明显低于参照组,可见在院前急救中使用地塞米松治疗对血气指标的改善效果较纳洛酮来说更差,另外,研究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6.67%,参照组为70.00%,可知纳洛酮在院前急救中治疗急性呼吸衰竭效果更显著,《纳洛酮在院前急救急性呼吸衰竭患者中的应用价值》结果基本一致。需要注意的是,急性呼吸衰竭患者在用药后如出现血压急剧升高或心率加快,应立即停止使用,且若合并高血压或心功能不全,也不可使用纳洛酮治疗。呼吸衰竭是由各种原因导致严重呼吸功能障碍,引起动脉血氧分压(Pa02)降低,伴或不伴有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02)增高而出现一系列病理生理紊乱的临床综合征,作为院前急救工作重498要的内容之一,这类型的患者病情起病急,发病前多无显著性预兆,很多患者在急性发病后到院接受治疗前已经出现死亡,占据较高的病死率。所以,院前开展有效的急救措施是非常必要的,对患者接受到院治疗以及病情的转归具有重要意义。
总而言之,应用纳洛酮对患有急性呼吸衰竭的患者进行院前急救的临床效果非常明显,可以使患者的气血指标在最短时间内得到迅速纠正,使患者的症状尽快得到有效控制,且不会导致出现任何药物并发症,为院内救治的成功提供前提条件。
参考文献:
[1]闫守川.纳洛酮联合醒脑静治疗院前急救一氧化碳中毒的效果分析[J].河南医学研究,2017,26(20):3717-3718.
[2]孔涛,曹安国,吕高强.醒脑静联合纳洛酮在120 急救中治疗酒精中毒疗效分析[J].当代医学,2017,23(21):110-112.
[3]陈媛.纳洛酮在院前急救中毒患者中的临床应用[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9,30(17):2146-21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