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月
荣县人民医院 643100
[摘要] 目的:分析临床医学检验中提高检验数据准确性的方法。方法:从2019年3月至2020年3月间,选取在我院进行医学检验的患者900例,数表法随机分成两组:对照组450例,采用常规检验流程;试验组450例,检验过程中进行全程质量控制。观察检验数据的准确性,评价检验质量控制情况。结果:相比于对照组,试验组检验数据的准确率更高(99.33%vs97.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环境管理、人员控制、技术操作三个领域,试验组质量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临床医学检验中,实施全程质量控制能提高检验数据的准确性,为诊疗活动提供科学依据。
关键词:医学检验;检验数据;准确性;质量控制
医学技术进步、医疗设备更新,推动了临床医学检验工作快速发展,提高了检验效率和质量。与此同时,受到环境、试剂、患者自身、技术操作等因素的影响,可能导致检验数据出现误差甚至无效,降低了检验准确性[1]。分析这些影响因素,并采取针对性的防范措施,成为检验人员的关注重点。本研究选取900例患者作为对象,检验过程中进行全程质量控制获得了满意的效果,现将资料总结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基本信息 从2019年3月至2020年3月间,选取在我院进行医学检验的患者900例,采用数表法随机分成两组:对照组450例,包括男性患者236例(52.44%)、女性患者214例(47.56%);年龄位于19-60岁,平均年龄(41.3±14.6)岁;检验类型:血液学284例、免疫学72例、细胞学46例、其他48例。试验组450例,包括男性患者241例(53.56%)、女性患者209例(46.44%);年龄位于18-59岁,平均年龄(40.6±13.7)岁;检验类型:血液学269例、免疫学78例、细胞学52例、其他51例。两组的基本资料无明显差异(P>0.05),可进行比较,且伦理学机构经审通过。
1.2 纳排标准 (1)纳入要求[2]:①年龄18-60岁,沟通能力正常,临床资料完整;②知晓本研究且签署同意书。(2)排除患者:①凝血功能障碍;②精神疾病;③依从性差或中途退出研究者。
1.3 方法
1.3.1 对照组 采用常规检验流程,包括采样、保存、送检、检验、出具报告等环节,严格执行规范标准。
1.3.2 试验组 检验过程中进行全程质量控制,内容如下:(1)检验前。①患者准备。不少检验项目,对患者提出了严格要求,例如:血常规检验前,要求患者空腹8-12h;肝功能检验前,要求患者禁酒;阴道分泌物检验前,要求患者前一天禁止性行为。此外,对患者进行健康教育,告知检验流程和配合要点,保持轻松平和的心态,询问有无输液、输血、用药等情况。②规范采样。不同检验项目,样本采集要求也不同,以尿液采集为例,使用广口玻璃瓶或专用塑料尿杯,确保是清洁干净的;最好留取中段晨尿,且女性在月经期不宜取尿检查。③保存送检。采样后及时送检,要核对标签信息,确保各项信息相符。对于不能及时检验的标本,应该规范保存,例如血清标本需保存在22-25℃环境中,时间不超过8h,否则要在-20℃下冷藏。(2)检验中。检验人员上岗前统一培训,掌握操作规程、仪器原理,检验前对仪器设备进行校验,合理选择试剂。科室负责人进行巡视和监督,增强检验人员的责任心,提高工作专注度。(3)检验后。①审核室内质控。审核当日室内质控结果是否在允许范围内,每天进行质控测定,并绘制质控图、质控表,对失控、漂移情况及时处理。②审核报告单。生成报告单后,对所有数据进行审核,重点是偏差过大的数据,必要时重复测定。
1.4 观察指标 (1)观察检验数据的准确性,分为准确、误差、无效三类[3]。(2)评价检验质量情况,包括环境管理、人员控制、技术操作、数据处理四个领域,单项满分25分,得分越高说明质量控制越好。
1.5 统计学处理 将数据输入Excel内,利用SPSS 25.0软件进行描述性分析。准确率以例或率(n(%))表示,采用χ2检验;质量评分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P<0.05,说明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检验数据的准确性比较 数据显示,相比于对照组,试验组检验数据的准确率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检验数据的准确性比较 (n,%)
.png)
3讨论
随着医学检验技术的发展,临床诊疗工作对医学检验的依赖性增强,不仅能指导诊疗活动,也是评估预后的有效手段[4]。就目前而言,医学检验主要包括血液学、遗传学、免疫学、细胞学、生物化学、微生物学等内容,由于工作量大、流程复杂,很容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干扰,导致检验数据不准确,削弱了临床应用价值。因此,必须加强质量管理工作。
文中以900例医学检验患者为对象,对照组采用常规检验流程,试验组在检验过程中进行全程质量控制。分析可知,全程质量控制从检验前、检验中、检验后三个环节入手,具有全面性、连续性、针对性的特点,充分考虑到环境、患者、检验人员等干扰因素[6]。其中,检验前质控能保证采样质量,从源头上避免检验误差形成;检验中质控能提高检验人员的技能水平和职业素养,消除人为因素带来的隐患;检验后质控通过事后评价,及时发现存在的问题并纠正,是重要的补救措施。本研究结果显示:试验组检验数据的准确率更高,环境管理、人员控制、技术操作质量评分更高,有显著性差异,和安立斌[5]的研究一致。
综上,临床医学检验中,实施全程质量控制能提高检验数据的准确性,为诊疗活动提供科学依据。
参考文献
[1]陈彦戎,王成贺.探究临床医学检验中如何提高检验数据的准确性[J].临床检验杂志(电子版),2020,9(1):57-58.
[2]周攀.探析临床免疫检验质量控制的相关性措施对检验结果的影响[J].中国卫生标准管理,2018,9(11):139-141.
[3]朱波,陈晨.提高医疗器械检验机构检测数据准确性的措施[J].科学与财富,2020,11(3):337.
[4]喻允朝.临床免疫检验质量控制的相关性措施对检验结果的可靠性和准确性的影响探析[J].临床检验杂志,2020,9(2):71-72.
[5]刘莺燕,何伟,刘庆丰.溶血对肿瘤患者生化检验准确性的影响及纠正效果分析[J].当代医学,2020,26(11):126-128.
[6]安立斌.强化免疫检验质量管理对临床免疫检验准确性的影响[J].中国医药指南,2020,18(10):91-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