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合工程实例浅谈梁式转换层施工技术

发表时间:2020/9/15   来源:《基层建设》2020年第14期   作者:吴亮亮
[导读] 摘要:转换层结构是现代建筑比较常用的一种施工的形式,在施工技术上也存在许多不足和值得注意的地方,本文通过工程实例探讨了转换层施工技术:如何确保安全、降低了施工难度、并做到了主体结构质量优良等施工技术做了一些探讨。
        广西建工集团第二建筑工程有限责任公司  南宁  530031
        摘要:转换层结构是现代建筑比较常用的一种施工的形式,在施工技术上也存在许多不足和值得注意的地方,本文通过工程实例探讨了转换层施工技术:如何确保安全、降低了施工难度、并做到了主体结构质量优良等施工技术做了一些探讨。
        关键词:转换层;模板支撑;钢筋绑扎;混凝土浇筑
        1、工程概况
        南宁市新民路24号危旧房改住房项目总建筑面积:11万m2。建筑层数:地下3层为汽车库;1~3层沿街部分为商铺,4层至32层为住宅。地下三层层高为4.2m,地下二层层高为4.8m,地下一层层高为5m。2层至4层层高均为3.5m。
        本工程框支梁截面尺寸非常大,其中2500×1800截面的线荷载达到100KN/m,最大跨度达 12 m。框支梁均采用C60高标号混凝土;框支梁配筋规格数量大、密集。
        为此,如何确保转换层施工安全和质量优良、降低了施工难度是项目部必须解决的难题!
        2、转换层施工关键点及难点
        2.1 模板支撑加固及荷载传递
        本工程框支梁截面尺寸大,部分梁宽为2500,梁高为1800mm,线荷载达到100KN/m;高大模板数量较多,统计达3500m2,支撑体系受力也比较复杂。因此,模板支撑体系的选择、对模板支撑架体的强度、刚度、稳定性要求、下层结构的加固措施是施工的关键控制点及难点。
        2.2 钢筋的绑扎
        根据设计要求:转换梁配筋量大,配筋密集,其中 KZL4-2梁截面为2500×1800㎜:上部24Φ32,下部56Φ32,腰筋16Φ25,箍筋16@100(12)。为此,本项目转换梁截面大、跨度长、纵筋数量多且密集,因此如何解决转换梁主筋交叉绑扎是施工的重点。
        2.3 混凝土浇筑及裂缝的控制
        本工程转换梁的截面较大,又与下面的剪力墙及柱相连,梁柱交叉的核心区钢筋纵横交错,钢筋间距极小,混凝土自由下落困难。转换梁又属大体积混凝土,易产生温差及收缩裂缝。因此,如何保证混凝土顺利浇筑和施工质量是施工的关键点。
        3、施工方案
        3.1 模板支撑方案
        3.1.1 模板支撑体系的优化
        选择转换层结构施工的支模方法与所采用的浇筑方案及具体的施工条件有关。一般常采用的支撑体系有:①钢管排架支撑;②钢桁架支撑;③增设钢或混凝土临时支柱,配合钢管排架或钢桁架支撑。
        由于转换梁截面大,楼层较高,施工过程中的支撑稳定最为关键,经过对钢管排架支撑与钢桁架两种支撑方案的综合分析、对比,钢排架支撑无论从工期还是从费用上均明显优于钢桁架支撑,经计算钢管排架支撑基本符合上部荷载的要求,故最终选用钢排架支撑方案。
        经过对转换梁及其支撑系统的计算,确定如下钢排架支撑体系:以B栋五层2-J~2-T×2-3轴截面bh=25001800框支梁为例,梁底模板支架搭设高度为1.7m,板支架搭设高度为3.3m,立杆的纵距(跨度方向) l=0.45m,立杆横距0.45m,步距 h=0.90m,梁底增加6道承重立杆。立杆采用扣件连接组成排架支撑体系;支撑立杆下垫宽200mm×200mm×50mm厚长硬杂木垫板,立杆离地0.2m以内设置纵横向水平拉杆,水平纵横拉杆设置步距1.2m,采用可调顶托支撑托梁。在模板支撑架外侧四周围均设置竖向连续式剪刀撑,支架内部纵横向每隔4.0m设置由下至上的竖向连续剪刀撑,剪刀撑宽度为5~7 m,竖向剪刀撑与水平线的角度在45~600之间;封顶杆、扫地杆位置应设置水平剪刀撑,每道水平剪刀撑均全面积设置。转换梁原则上使用整根长钢管,若需竖向连接,只能采用对接连接,严禁采用搭接连接。与转换梁交接的支架搭设高度为3.3m,立杆的纵距 b=0.9m,立杆的横距l=0.9m,立杆的步距 h=0.9m,是与转换梁架体一致或倍数关系。

其它各部位的转换梁均根据25001800框支梁的要求进行搭设。
        3.1.2 荷载的传递(模板支撑体系基础处理)
        因梁底荷载较大,为保证荷载的安全顺利正常传递,从转换层开始施工直至转换层混凝土强度达到100%,这段时间内 2 层的模板支撑不能拆除。板底立杆横向间距@900,纵向间距@900,步距@1200,梁底形成横纵向@450×@900架体,横向、纵向每间隔6m设置一道剪刀撑,封顶杆和扫地杆处设水平剪刀撑,与架体相连,形成一整体,加强稳定性。
        3.2 钢筋绑扎
        由于转换大梁钢筋配置量大(单根转换梁一跨内钢筋含量达 13.68t),钢筋绑扎是质量控制的重要环节。
        转换梁钢筋绑扎将采取如下施工措施:
        措施1:因梁高要求在梁底模安装后在梁侧没有安装之前就进行转换梁钢筋绑扎,安装梁时先绑扎梁面筋且采用脚手钢管架作为临时支撑梁面筋,当梁绑扎合格后采用长度1450mm、宽度40m,厚度为30mm高强度的花岗岩垫块垫好梁骨架筋后方可拆除支撑架。
        措施2:由于梁宽,人无法伸手至梁中进行绑扎,为此,绑扎梁底时采用先套梁内部箍筋先进行梁中部底筋绑扎后再进行梁两侧底筋的绑扎,以利于伸手进入梁内绑扎梁中部底筋。
        钢筋绑扎顺序为:搭设支撑排架→梁面筋摆放就位→套梁箍筋绑扎就位→梁面筋绑扎→梁底筋中部纵筋的绑扎→梁底筋两侧纵筋的绑扎→垫块的放置→拆除支撑架→拉筋绑扎。
        主次梁交叉处的钢筋纵横交错,极易上下错位。为此,在钢筋吊装前,应对加工成形的钢筋逐一编号,按编号的顺序吊装、铺放。这样绑扎成形后的转换梁很规范。梁底筋分层采用花岗岩垫块@1000 层层设置。梁底及侧面保护层采用砂浆垫块控制。
        3.3 混凝土浇筑方案
        根据设计图纸,转换大梁混凝土强度等级为 C60,单根大梁混凝土量较大,考虑到大梁在框支柱节点处钢筋极密,为确保混凝土顺利下落,特用四台直径为 33 ㎜的小振动棒协助振捣,以保证柱子下部及主次梁交叉处混凝土的密实度。在振动棒振不到的部位,应辅助振捣模板,但时间不应过长。
        在浇筑混凝土前,应先在柱墙底部填以  50~100  ㎜厚的与混凝土同成分的水泥砂浆。
        由于转换梁属重要构件,应严格控制砂、石的含泥量,砂石含泥量分别控制在 3%、1%以内。为避免产生不必要的施工冷缝,在混凝土内掺缓凝高效减水剂,要求缓凝时间控制在 6h 以上,混凝土坍落度控制在 200~220mm之间。混凝土浇筑应确保连续性,施工中采用分层浇筑法,每层高度控制在 500~800 ㎜之间,不得出现漏振现象。为保证柱混凝土振捣密实,在每个柱子模板上中部位置处开两个振捣孔(开孔尺寸300×600㎜),振捣完毕后立即封模,然后再浇梁板混凝土,以防止由于混凝土下料困难造成柱子混凝土漏振现象。
        3.4 裂缝的控制
        为防止混凝土沉降而产生的塑性裂缝,在梁柱相交的核心区混凝土浇筑完毕约1~1.5h 后并应在初凝前,用直径为 33 ㎜的振动棒二次振捣,振动棒插入梁下 500 ㎜为宜。经过热工计算,在混凝土浇筑完毕12h 以内,在转换梁上先覆盖一层塑料薄膜,再用10mm厚的麻袋覆盖整个楼面,即可使混凝土中心最高温度与表面温度之差控制在22℃以内,能够有效的防止温差裂缝的产生。
        4、结束语
        本工程转换层通过施工方案优化,不但降低了施工难度,节省了施工成本,取得了可观的经济效益,而且拆模后混凝土表面未发现蜂窝、麻面、狗洞等不良现象,主体结构一次性获优良。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GB 50666-2011 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规范。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11-07
        [2]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JGJ130-2011 建筑施工扣件式钢管脚手架安全技术规范。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1-01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