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中医针灸治疗顽固性呃逆的临床治疗效果及安全性进行分析与研究

发表时间:2020/9/3   来源:《医师在线》2020年17期   作者:刘敏
[导读] 探究对顽固性呃逆采用中医针灸治疗的临床治疗效果及安
       【摘要】 目的 探究对顽固性呃逆采用中医针灸治疗的临床治疗效果及安全性。方法 随机抽取136例顽固性呃逆的患者纳入实验研究范围,其均于2018年2月-2019年2月入我院接受诊治,采用等量数字随机方式进行分组,分别采用中医针灸治疗方式(实验组,n=68)及常规西药治疗方式(对照组,n=68)进行治疗,分析治疗效果。结果 实验组治疗无效率显著低于对照组,治疗后发生恶心呕吐、腹痛腹泻及头晕头痛的不良反应发生率较低,差异显著,P<0.05。结论 采用中医针灸方式对顽固性呃逆病症进行治疗,治疗效果及安全性均比较高。
        【关键词】顽固性呃逆;中医针灸;安全性
        呃逆也被称之为打嗝,病症大都由于患者气从胃部上逆发展,导致喉间频频发出声音,属于生理现象之一,病症发生大都是由于横膈膜痉挛收缩引起的。正常人也可存在呃逆情况,病症发生与饮食息息相关,尤其是饮食速度快、饮食量大、饮食过冷或者过热及饮酒等因素相关,此外,温度的变化和吸烟量大也会导致呃逆现象的发生。若是呃逆发生频繁,且呃逆时间超过24小时,则将其称之为顽固性呃逆病症[1]。由于呃逆会对患者的正常生活及饮食产生不良影响,所以尽早合理治疗是十分重要的,本研究就对顽固性呃逆采用中医针灸治疗的临床治疗效果及安全性展开论述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抽取136例顽固性呃逆的患者纳入实验研究范围,其均于2018年2月-2019年2月入我院接受诊治,采用等量数字随机方式进行分组,实验组中,男女比例为35:33,最大与最小年龄分别为78岁和45岁,均值为(59.69±4.56)岁;对照组中,男女比例为36:32,最大与最小年龄分别为79岁和44岁,均值为(59.72±4.89)岁。一般资料数据差异不大,P>0.05。
        1.2 方法
        对照组应用常规治疗方式对患者病症进行干预,首先,令患者屏气,告知患者深吸一口气后,屏住呼吸,并缓慢的呼出气体,连续观察是否存在效果。其次,采用西药盐酸乙哌立松片对患者进行病症干预,盐酸乙哌立松片(生产厂家:卫材(中国)药业有限公司;批准文号: 国药准字H20041061;产品规格:50mg*20s),用法为餐后服用药物,每次服用1片药物,每日服用三次。实验组采用中医针灸治疗方式对患者病症进行干预,取患者的三阴交穴、足三里穴、膈腧穴、中脘穴及内关穴进行针刺干预,在针刺过程中,必须对患者皮肤进行消毒后开展,针刺深度应在1-2厘米左右,并留针20分钟,运针次数应在每10分钟以此,根据患者实际情况,适当延长留针时间,每天进行1次干预,将3天作为一个疗程开展治疗,连续进行四个疗程的治疗,并严密观察患者状况。
        1.3 疗效判定及观察指标
        1.3.1 疗效判定
        分析两组患者治疗效果,显效:患者临床打嗝现象消失,饮食及生活不受影响[2];有效:患者临床打嗝现象有所缓解,饮食及生活轻微受影响;无效:患者临床打嗝现象未见变化甚至严重,饮食及生活受到严重影响。
        1.3.2 观察指标
        观察记录两组患者治疗后发生恶心呕吐、腹痛腹泻及头晕头痛的不良反应发生率。
        1.4统计学处理
        将两组效果录入SPSS22.0软件,计量资料检验行t,表示用(±s),计数资料表示用百分比(%),检验行x2,P<0.05是统计学意义成立的依据。
        2 结果
        2.1 治疗效果
        经研究,实验组治疗无效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具体数据见下表1:
       
        2.2 不良反应发生率
        实验组治疗后发生恶心呕吐、腹痛腹泻及头晕头痛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具体数据见下表2:
       
        3 讨论
        呃逆病症发生机制为患者的膈肌反复收缩,引发运动声门关闭情况,空气迅速进入患者肺内,导致两条声带之中的裂隙出现骤然收缩,引发奇怪的声响。根据病变部位分析呃逆发生原因,第一,中枢性呃逆,由于呃逆反射弧自身抑制能力丧失,而引发的器质性病变病症,其主要以脑部疾病引发,包括脑部肿瘤、脑血管意外、脑膜炎、脑炎、尿毒症、多发性硬化症及酒精中毒等因素相关[3];第二,外周性呃逆病症发生大都是优于呃逆反射弧的向心路径受到影响,导致膈神经受到刺激,其引发病症的原因包括胸部主动脉瘤、食管癌、食管炎和纵隔肿瘤病症。患者膈肌周围发生病变,包括肺炎、心包炎、膈下脓肿、胸膜炎、心肌梗死及食管裂孔疝等病症相关,对迷走神经产生刺激的原因包括胰腺炎、胃癌、胃炎和胃扩张病症;第三,其他类型的呃逆病症发生大都是由于受到药物刺激、全身麻痹因素、精神因素、前列腺病变及内耳因素等诸多原因引发。中医理论中认为,呃逆病症发生原因与患者胃失和降相关,若是程度较轻的呃逆情况,无需采取治疗措施对患者进行干预,若是顽固性呃逆,则会严重影响患者的睡眠和生活,表现为患者吸气时突发怪声,在单侧或者双侧膈肌中发生几率较高,可在吞咽或者腹内压升高时发生。呃逆反复发作,对患者身心产生严重不良影响。患者呃逆病症持续时间较长,病症绵延可超过数月时间,严重影响呼吸道的正常,若是病症严重,还可以诱发呼吸道功能紊乱、呼吸不畅甚至死亡病症,所以必须提升对该病症的重视程度。含水屏息法属于改善这一症状的最主要方式,但是这一方式对顽固性呃逆病症的治疗效果并不理想,通过利用肾上腺皮质激素药物及止咳药物对患者进行病症干预,能够改善呼吸道的痉挛情况,从而无法对呃逆病症状况进行改善。当前,中医对呃逆病症进行治疗的主要措施为针灸治疗方式,对患者的穴位进行刺激后,有利于疏肝理气、健脾和胃、调气养血,通过对中脘穴进行干预,能够对胃底气血进行调节,能够散瘀祛邪,能够针对患者胃失和降情况进行有效治疗[4]。此外,若是患者为寒邪动膈型病症,可以在针灸过程中应用局部温灸方式进行干预,若是患者存在胃火上逆型病症,可以运用提插捻转针法以改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针灸治疗属于中医治疗方式的一种,能够行气血,和胃气,宽胸舒膈,调理降逆,不会对患者机体产生不良影响,治疗安全性较高。但是在采用针灸方式对患者进行病症干预过程中,必须保证不可妄刺,针刺不宜过深,且针灸过程中,必须配以专业的针灸手法开展治疗,以优化针灸治疗效果。
        研究表明,实验组治疗无效率2.94%显著低于对照组17.65%,实验组治疗后发生恶心呕吐、腹痛腹泻及头晕头痛的不良反应发生率1.47%显著低于对照组16.18%,差异显著,P<0.05,可见,采用中医针灸治疗方式对顽固性呃逆患者病症干预,有利于改善患者呃逆症状,优化临床治疗效果,且治疗后发生不良反应的概率较低。
        综上所述,医针灸治疗顽固性呃逆的临床治疗效果显著,治疗安全性较高,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 金杰. 穴位注射联合和胃降逆中药治疗重型颅脑损伤继发顽固性呃逆的疗效观察[J]. 中国中医急症, 2018, 237(01):148-150.
[2] 陈桂珠, 周松晶, 刘朝晖,等. 刺络放血、针刺联合平胃散综合治疗中风后顽固性呃逆疗效观察[J]. 世界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8, 13(7):969-972.
[3] 刘翠华, 陈劼, 汤禹李晗,等. 阴阳九针配合旋覆代赭汤治疗中风后顽固性呃逆的疗效观察[J]. 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9, 36(5):682-686.
[4] 陈飞宇, 刘小平, 陈东林,等. 电针面部局部腧穴结合针刺中镇六穴与火针对顽固性面瘫患者面神经功能及焦虑状态的疗效观察[J]. 中华全科医师杂志, 2019, 18(9):865-867.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