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学东渐:明清之际基督教的影响

发表时间:2020/8/27   来源:《文化时代》2020年9期   作者:徐荣臻王泓清
[导读] 基督教自盛唐传入,期间与中国传统文化交流碰撞,不断发展。直到明清,基督教的传播迎来了高潮,得益于利玛窦采取了所谓的“利玛窦规矩”[1],促使基督教传播大获成功。利玛窦将人生中最美好的时光献给传教事业,至死也没能回到故土。虽然在利玛窦逝世后,他的继任者没能秉承他的传教观念,也没能让天主教在中国发扬光大,甚至在清朝时期还出现了“礼仪之争”。但是基督教作为西学东渐的重要标志,对中国文化、自然科学、哲学、
临沂大学山东临沂276000 摘要:基督教自盛唐传入,期间与中国传统文化交流碰撞,不断发展。直到明清,基督教的传播迎来了高潮,得益于利玛窦采取了所谓的“利玛窦规矩”[1],促使基督教传播大获成功。利玛窦将人生中最美好的时光献给传教事业,至死也没能回到故土。虽然在利玛窦逝世后,他的继任者没能秉承他的传教观念,也没能让天主教在中国发扬光大,甚至在清朝时期还出现了“礼仪之争”。但是基督教作为西学东渐的重要标志,对中国文化、自然科学、哲学、医学甚至汉语的发展都起到了重要作用。 关键词“明清之际;基督教;西学东渐 〖HJ0.9mm〗〖FL(〗一、基督教在中国的传播 公元前635年,“景教”传入中国,这个宗教是从基督教分裂出来的一个教派,由叙利亚教士创立。这是基督教首次传入中国,阿罗本沿着丝绸之路来到了长安,据记载,唐太宗非常喜欢“景教”,特地派遣房玄龄亲自迎接,到宫中详细询问教义。此时,“景教”在中国初步发展。从这也可以看出唐初对待文化的开放之姿,《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所言“道非圣不弘,道非圣不大,道圣符契,天下闻名[2]到了武宗时候,对佛教采取打击政策,同时,对外来宗教也不再包容。基督教受到致命打击,随着唐朝日渐式微,基督教在中国销声匿迹百余年,此后只流传于北方草原。这次的传播仅仅依靠政权,随着唐朝的灭亡而消亡。基督教第二次的发展在元朝。1293年,孟德高维诺奉命到元大都拜见忽必烈,他们获准在中国传教,与唐朝的景教合称为“也里可温教”。但在元朝后期,由于民众的反抗,以及欧洲教会大分裂和黑死病等原因,基督教在中国再一次销声匿迹。下一个稳定的朝代是明朝。然而明初,由于太宗下令“发辫椎髻、胡服、胡姓、胡语一切禁止”[3]基督教没能发展起来。此后许多年,随着新航路的开辟等原因,中西文化交流逐渐增多。其实早在多年以前,中西方隔海相望,就幻想着对方了。随着中西交流增多,在葡萄牙国王支持下,耶稣会以澳门为亚洲传教中心,坚持不懈的从事传教事业。耶稣会源源不断的派遣传教士来华,利玛窦是这些人中最成功的一个,他是最早开始钻研中国儒学的西方学者,也是第一位在中国内地长期居住的传教士。1577年,他远离家乡,于1582年抵达澳门,在澳门学习中国知识。1583年夏天,在两广总督的批准下,利玛窦和罗明坚乘船进入了中国内地。这是利玛窦人生中最重要的时候,冥冥中,利玛窦一生和这片土地再也无法分开。他们到达肇庆(这里是当时广东最高当局两广总督所在地)后,利玛窦为了表示友好,向知府赠送了许多礼物,这里面包括一幅世界地图,同时,为了迎合中国人,提高接受度,他还特意将中国放在地图的中心。但是只有自鸣钟引起了知府大人的兴趣,毕竟这个与中国传统计时工具完全不同的小玩意确实精巧极了。后来他意识到,在中国普通民众阶层传播天主教十分困难。于是,他转移了视线,他将传教重心转移到文人阶级。利玛窦不断结交文人墨客,像徐光启等人就对天主教颇有兴趣,这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天主教传播。 二、明清之际基督教对中国的影响 1.文化方面 在利玛窦之前,也有许多传教士试图进入内地传教,但大部分的愿望都落空了。究其原因,除了中国严禁传教士传教的政策之外,还与天主教的宗教政策有关。天主教搞不懂中国的礼仪,并且认为西方宗教文化高于亚洲文化。

对此赵敦华也提出了相似的观点。他认为基督教不容于中国文化,原因无非有二:一是基督教伦理与儒家伦理的冲突,二是基督教传统与中国文化走向的分歧。[4] 而利玛窦不同,他意识到了中国人有较强的民族意识,为了传教,他认真学习了中国文化,说汉语,穿儒服,学儒学,这就为传教成功以及传播西方文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科技方面 利玛窦翻译了许多书籍,据《利玛窦中文著译集》记载:“利玛窦在华期间用中文著译的科技作品有八部,包括《坤舆万国全图》《几何原本》(与徐光启合译)《浑盖通宪图说》《乾坤体义》《圜容较义》《测量法义》《同文算指》(与李之藻合译)《理法器撮要》” [5]。这些科技作品打开了士大夫的眼界,促进了中国科技的发展,给传统文化注入了新的活力。此外由利氏创译的核心科技术语达 150 余个,涵盖了天文、地理、数学、机械、物理等多个领域,绝大部分延用到现在,成为各学科领域的重要术语。 3.语音方面 利玛窦对中国汉语语音的研究也是最早最深入的,黄笑山、董方峰等在研究汉语拼音方案的历史演变中,均对利玛窦等早期来华传教士的贡献予以肯定,但仅限于语音视角的研究。利玛窦对汉语发展的总体贡献研究也是较早受到关注的选题。黄河清在《利玛窦对汉语的贡献》一文中作了较全面的论述,认为利玛窦主要利用偏正结构创造词语,给旧词赋予新义,并注重术语的统一性和系统性。向荣也持有相似的观点,认为利玛窦创译的新词促进了汉语附加式构词方式的发展。 4.医学方面 传教士们在医学方面也作出了突出贡献。明清之际的传教士译介了一些西方医学著作,使得早期西医的基础生理学知识得以传入中国,有利于中国医学发展。例如汤若望曾经翻译了《主体群征》,罗雅各、龙华民和邓玉函则研究翻译《人身图说》,邓玉函个人也曾经译述国《泰西人身说概》,巴多明用清朝贵族语言满文向中国民众介绍了《人体解剖》。 以上,在明清之际,趁着地理大发现、新航路开辟的东风,传教士来华也让中国感受到了西方文化的先进之处,对于中国没能趁此世纪步入资本主义社会这方面我们先按下不表,不容置喙的是,这一时期的西学东渐,对中国社会各个方面都产生了巨大影响,即使回顾上千年中国历史,这期间发生的故事都令人瞩目。必须承认,在明清之际,以利玛窦为代表的传教士有丰富的自然科学文化知识,作为西学东渐的标志,他们的到来为中国带来了近代的曙光。 〖HTK〗参考文献: [1]孙尚扬. 基督教与明末儒学[M]. 北京: 东方出版社,1994: 22 - 23. [2](波)卜弥格.卜弥格文集[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3: 114. [3]吕思勉.中国通史[M].汕头:汕头大学出版社,2012: 202. [4〕赵敦华.基督教伦理与儒家伦理的“旧话”和“新题”[EB/OL].littp://~·gillw. ell [5]朱维铮.利玛窦中文著译集[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2. 〖FL)〗〖HJ〗〖HT〗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