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4月,笔者有幸参加市第七届小学语文教学大比武,此次比赛引发了笔者诸多的思考。本文回眸此次参加古城选拔赛的历程,透视比赛的全程体验,从这次比赛的教学内容想到了,如何更有效地推荐与文本关联的课外阅读,与文本形成有效的对接。学完一篇文章,推荐孩子去看一本有意义或有关联的书,那是打开学生文本阅读与课外阅读的通道,让两者有效的对接,引发孩子的思考,进行适度的拓展。经过思考与实践,笔者认为可以巧创微链接的时机,有效推进课内外阅读的对接;巧选微链接的书目,有效推进课内外阅读的对接;巧设微链接的活动,有效推进课内外阅读的对接;巧抓微链接的关联,有效推进课内外阅读的对接。准确把握好拓展环节中的微链接,更好地促进学生的阅读,提升他们的阅读力。
【关键词】 拓展阅读 微链接 有效对接
一、缘起
4月,虽然还是有些春寒料峭,可在江南的一座古城——临海,正热火如荼地开展教学大比武工作,笔者有幸参加了这次比赛。至此,赛事已落下帷幕,但比赛的经历仍历历在目。当时抽到的课文是五下的第七单元人物描写一组中的《临死前的严监生》,节选自《儒林外史》。课文内容不长,只有三百字左右,但语言精炼,严监生临死时,死不瞑目,一直伸出两个指头。这一经典动作却给大家留下了一个谜,最后由赵氏把谜底揭出来。这样的细节描写,把严监生的特点表现得淋漓尽致,让读者难以忘怀。
对于这种课文,该怎么教呢?既要考虑到如何确定教学内容,如何引导文本的发现,如何落实语用,又要考虑到如何适度运用拓展资料,如何教得既扎实又有可观性,最终确定了教学过程。课上得很成功,但上完课后,笔者整理了一下听课笔记,在最后拓展延伸环节,各大选手的设计引起了笔者的注意。同样的拓展延伸,同样的推荐阅读,可各大选手的做法完全不同,现就截取部分,借以抛砖引玉,与同行们一同探讨。
教案截材一:激发兴趣,拓展阅读
1、教师总结:其实要读懂一个人,不是这么简单的,要想读懂他,就得走到这本书里去。在这本书中,你将看到的不是一个严监生,还有很多人物,如:王冕、范进、严贡生……
2、出示名著《儒林外史》。
3、人物描写——精彩无限!(下课)
教案截材二:提升高度,拓展阅读。
?1、介绍《儒林外史》在文学史上的价值和地位。
?2、拓展阅读推荐。
教案截材三:以一带多,拓展延伸
1、刚才我们欣赏到了一个吝啬鬼、铁公鸡,他的形象在我们心中不断放大,放大,使我们印象深刻。
2、联系著名的四大吝啬鬼。(投影出示四大吝啬鬼)
3、推荐阅读世界名著,了解吝啬鬼形象。
教案截材四:立体解读,拓展阅读
1、严监生因为吝啬,成了众多吝啬鬼之一。那么他在实际生活中又是怎样呢?投影出示:严监生为妻子王氏、为哥哥花钱的补充资料。
2、总结:我们又看到了另一面的严监生——十分大方,其实要读懂一个人,不能只读节选,要通读全篇,才能对人物有个立体全面的了解。这是老师的建议。读名著《儒林外史》。
二、思考
纵观以上四种拓展阅读的方式,我们不难看出,老师的出发点都是为了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进行推荐阅读。教案一,是从你将看到不是一个严监生,还有很多的人物角度去推荐的。教案二,是从这本书的文学价值和地位上来推荐的。教案三,却是从严监生的吝啬,联系到世界上著名的四大吝啬鬼,然后接着推荐其它几本名著。而教案四,在文末,是针对学生学习了课文以后,大家对严监生的形象很深刻时,老师话锋一转,这样的严监生是如此小气,如此吝啬,那他平时的生活真的是这样的吗?出示一则和他吝啬完全相反的补充资料,其目的就在于引导学生去读整本书,不能只看一个篇章,因为这样容易断章取义,不能全面整体地感知人物形象。无论对什么都应该有个多元的解读,因此推荐大家去读。
四种不同的推荐方式都可以,也都可以达到拓展阅读的目的。但是操作起来,笔者认为第四种方式比较好。因为两种不同的严监生,一个是那么的吝啬,而一个是那么的大方,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学生看了资料一下子就呆了,笔者还记得当时学生就张大嘴巴,瞪圆了双眼,还咕哝着:可能吗?真的吗?从孩子的眼神,从孩子的表情中,我读懂了惊奇,读懂了怀疑,读懂了不确定。正是因为有疑问,才更能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正所谓“小疑有小进,大疑有大进。”孩子有了阅读的兴趣,还不会去读书吗?总比强势推荐要好得多吧!而且笔者认为推荐一本书比推荐多本书更有效果。我们都知道:课文只是一个引子,作为教师,更关键的是把学生引向课外。试想,我们学完一篇文章,推荐孩子去看一本有意义或有关联的书,那是多么的有益啊!那是打开学生文本阅读与课外阅读的通道,让两者有效的对接,引发孩子的思考,进行适度的拓展。如果推荐过多的书,孩子只会感觉任务繁重,又没有积极性可言,哪个孩子愿意啊?
三、策略
学完课文之后,如何更有效地推荐与文本关联的课外阅读呢?经过思考和实践,逐渐摸索出一些行之有效的方法。
(一)巧创微链接的时机,有效推进课内外阅读的对接
拓展阅读,讲究时机,时机对了,那么阅读就更有效。记得在一次市级班级读书会上,本校老师上的是《我的妈妈是精灵》这本书的荐读课。当老师完成了本课的教学任务后,在最后一个环节是这样操作的。
师:其实为了不让爸爸妈妈离婚陈淼淼想尽了各种办法,最后有一招可灵了,知道是什么办法吗?老师不告诉你,希望你自己去看书。
这位老师听起来简简单单的一句话,其实并不简单。在学生猜测了陈淼淼运用各种方法都不灵验时,孩子们心中是多么的着急啊,多么急于知道究竟是哪一招最灵验,最有效果。这位老师就是有意识地结合教材给学生制造悬念,唤起学生的阅读期待,从而激发他们的课外阅读兴趣。这个时机就是最好的机会,就是孩子求知的最佳时机,把握好了机会,孩子们不用老师再多说什么,下课之后肯定想看完这本书了,这样的设计真是恰到好处。
上完这节课,笔者特地调查了一下,全班同学只有4个孩子没有继续去看这本书,其余的孩子全部在一周之内看完了这本幻想小说。为何能收到如此好的效果?这位老师就是巧妙地创设了这样一个微链接的时机,激发了学生阅读的兴趣,因此,选择合适的时机对课外阅读的推荐是至关重要的。
(二)巧选微链接的书目,有效推进课内外阅读的对接
拓展阅读,要讲究“合适”,不但要做到适时,更重要的是要做到适度。如:学完《临死前的严监生》,作为老师,完全可以联系中外历史,想到史上著名的四大吝啬鬼,可以推荐孩子们读文学发展的过程,汇集文学作品中繁多的吝啬鬼群像,其中莎士比亚喜剧《威尼斯商人》中的夏洛克,莫里哀喜剧《悭吝人》(《吝啬鬼》)里的阿巴贡,巴尔扎克小说《欧也妮?葛朗台》中的葛朗台,以及果戈理小说《死魂灵》里的泼留希金,堪称为欧洲文学中不朽的四大吝啬鬼典型。但是这样的推荐阅读存在着明显的不足:一是增加孩子的负担,一下子读四本书难度还是挺大的,而且都是名著级别的,容易造成孩子对阅读的恐惧感;二是与文本达不到对接的效果,因为刚刚学完严监生,大家对于严监生的小气印象深刻,但是,原著中,严监生真的是这样的吗?为了更全面地了解主人公,不能只读某个篇章,更应该读整本书,这样对主人公的认识也就更加全面,符合阅读的目的,所以笔者认为还是推荐《儒林外史》合适。因此在课外阅读的推荐上,作为老师还是要巧妙地选择合适的书目,书目并不一定是要多,更重要的是要精,才能更有利于孩子的阅读,孩子的成长。
(三)巧设微链接的活动,有效推进课内外阅读的对接
当今的社会已经进入了全方位开放的信息化时代,那生动有趣的电视荧屏,形形色色的漫画书时刻在冲击着孩子们的眼球,很少有学生真正愿意坐下来静静地阅读名家名作。如果一味地讲大道理,直接规定学生要读哪些书,很难收到实效。以上届市优质课为例,学完《草船借箭》之后,很多老师就可能会直接推荐学生去阅读《三国演义》,但是如果这样做,究竟有多少学生会真正地去看呢?因为这本书太厚太难读了,但这本书却又是那么重要,考点很多,怎么办?笔者就在思考应该以怎样的策略能让更多的孩子都参与到读《三国演义》行列中。于是笔者是这样做的,俗话说:你有你的张良计,我有我的过墙梯。其实,诸葛亮对周瑜的险恶用心,看在眼里,记在心中,而且早已想好了对策,真可谓是足智多谋啊!这篇课文节选自《三国演义》,小说写的是三国时期魏、蜀、吴的故事,书中塑造的曹操、孙权、刘备、诸葛亮、张飞、关羽等人物形象,家喻户晓。书中的许多故事,如,“桃园结义”、“三顾茅庐”、“火烧赤壁”、“空城计”,广为流传,咱们不如过两周之后开一个三国英雄故事大串联比赛。
经过老师这一提议,笔者犹记得当时教室里就响起了一片欢呼声,孩子毕竟是孩子,有很强的好胜心,总想获胜,要想获胜,当然得看书,所以此时的《三国演义》并非是一本简简单单的名著,对他们来说,俨然已经成了他们眼中的珍宝,是他们获胜的依据。这样的微链接活动,更加有效地推进了课内外阅读的对接,何乐而不为呢?
(四)巧抓微链接的关联,有效推进课内外阅读的对接
课内与课外阅读的内涵与外延是很丰富的,它与文本的解读息息相连。在阅读教学之中,有些词句就比较难理解,但是对于文本的解读又是至关重要的。以市级高效课堂教研会为例,当时正好在本校举行。《少年闰土》中的“……四角天空”和“我素不知道天下有这许多新鲜事……”这一句,教师要善于捕捉住这样的关键词语,以此作为文本解读的切入点,一段文本乃至于整篇文本的解读都将会被激活,使得文本的解读变得丰满起来。又如,在教鲁迅先生的《少年闰土》时,笔者特地找出了原文中一段成年后的闰土的描写片段,并且读给大家听,学生听了后一脸的茫然,他们不明白,为什么这样一个天真可爱、健康活泼的少年,成年后竟然会是那种状况?大大激起了学生要一读原著的欲望。于是,笔者把鲁迅的小说《故乡》介绍给了大家。此时的《故乡》已经成了他们的期待。最后在每课深思考环节中,出示了这样一个微链接:“有人认为童年应该是饱读诗书的,即使单调的,狭窄的,也是值得的;但是有人却说,童年就应该是身临其境感受到大自然的美好,即使因此没有感受到文中精华也无所谓。你怎么看?”当这一场微辩论一抛出时,学生显然难以招架,一时闷在那里,后来经过老师的引导,寻找生活中的关联,以及联系自己的阅读经历,双方旗鼓相当,引经据典,辩得是不分仲伯,平分秋色。这样的微链接,不但引发了学生阅读的兴趣,更重要的是引发了学生对于阅读的深度思考,进而更加有效地推进了课内外阅读的对接,与此同时,在整个过程中,学生的阅读、思辩、反驳等各种能力都明显得到了提升。
四、结语
在2015年的两会期间,人大代表朱永新提出:设立“阅读节” 把全民阅读上升为国家战略。他说,这不是简单的“锲而不舍”,更不是“固执己见”,而是基于长期以来对于阅读与教育问题的思考。在网上盛传的一篇微文《特长不加分,语文独霸天下——2015年教育重大改革,惊呆了老师家长学生》引起了众人的广泛关注。其中里面的一句话更是给众人敲了一下警钟:“得语文者得高考,得阅读者得语文。”专家认为说得一点都不过分,语文的提高需要长期的积累,阅读习惯的培养将成为小学入学前后第一重要的习惯,并将一直持续下去。由此可见阅读的重要性,那么作为阅读的导引者,我们更应该巧创微链接的时机,巧选微链接的书目,巧设微链接的活动,巧抓微链接的关联,在有效推进课内外阅读的对接中做好拓展环节中的微链接,更好地促进学生的阅读,提升他们的阅读力。
苏霍姆林斯基说:“把每一个学生都领进书藉的世界,培养对书的酷爱,使书籍成为智力生活中的指路明星。”让我们引领孩子有效对接,引发思考,进行适度拓展,做孩子阅读的点灯人。春光明媚,万紫千红,一路品咂微链接的芬芳,一路收获大阅读的成果,笔者将继续前行……
参考文献:
[1]刘荣华 宋旭 《班级读书会在浙江》 中国文化艺术出版社 2011.10
[2]苏霞 康希福 《如何打造书香校园——小学儿童阅读活动指导手册》 新疆青少年出版社 2014.7
[3]赵飞君 《儿童阅读课程化导引》 吉林音像出版社 2013.11
[4]《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2011
[5]蒋军晶 《和孩子聊书吧》 教育科学出版社 201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