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风险管理在小儿静脉输液护理中的价值研究。方法:从我院2018年2月至2019年7月期间收治的实施静脉输液患儿中,随机抽取180例作为实验的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研究组90例,对照组90例。研究组进行护理风险管理,对照组进行常规护理。持续护理相同时间之后,观察不同组别不良反应事件的发生率,并对比。结果:研究组患儿的不良事件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护理风险管理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更好的避免患儿在静脉输液过程中,发生不良反应时间的可能性,有效保护患儿的健康与安全,值得广泛应用。
【关键词】风险管理;流程体系;静脉输液;护理
静脉输液是当前临床上快速有效的给药方式之一,由于患儿处于自身的生长阶段,血管很短较细,并且不容易固定,所以在进行静脉输液的时候,很容易发生渗漏以及过敏的不良情况[1]。一旦发生不良现象,很有可能会治疗带来严重的负面影响。文章现在举例180例实施静脉输液的患儿进行分组讨论,具体报告如下:
1.资料及方法
1.1一般资料
从我院2018年2月至2019年7月期间收治的实施静脉输液患儿中,随机抽取180例作为实验的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研究组90例,对照组90例。研究组:男性54例,女性36例,平均年龄(3.3±1.1)岁;研究组实施护理风险管理。对照组:男性53例,女性37例,平均年龄(3.3±0.8)岁;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两组实施静脉输液患儿在性别,年龄等一系列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所有静脉输液的药量都控制在两瓶或者两瓶以上,每次输液时间均大于一个小时。
1.2.1常规护理
对照组静脉输液进行常规的输液程序,使用常规的护理方式。需要对导致小儿静脉输液风险的直观原因进行有效记录。每个小时观察一次,记录时间需要从静脉输液开始,一直到输液结束。
1.2.2风险管理护理
研究组的患儿采用风险管理护理方式。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之上,由高级护理人员回顾小儿静脉输液存在的一系列风险事故,尽可能的将过去发生的风险事故有效的整理分析,提炼出小儿静脉输液操作过程当中存在的一系列风险因素,并且针对不同的风险因素制定对应的规避管理方案。开始静脉输液之前,需要有目的性的开展护理风险管理工作。对于年纪稍微大一点的患儿给予糖果或者玩具奖励,建立友好的关系,避免出现哭闹。护理人员需要全面的进行小儿头皮静脉输液的相关培训工作,熟悉头皮的静脉血管解剖位置,保证每一位护理人员的穿刺技能可以满足实际风险管理护理需求。在实际穿刺过程中选择弹性好、又粗又直并且充盈的静脉血管,尽可能减少反复穿刺。穿刺成功之后,护理人员需要注视静脉输液是否通畅,避免由于输液堵塞而渗入皮下组织。对于某些爱哭闹的患儿,要加强静脉输液过程中的巡视,避免哭闹导致针头的脱落。
护理过程中,护理人员需要重视二次感染的预防工作,提高护理人员的无菌意识,必须严格按照相关标准开展一系列的消毒隔离制度,规范人员的无菌操作技术,减少出现二次感染可能性。定期对输液环境进行空气消毒,并且打开门窗,进行充分的通风换气。
观察小儿静脉输液过程护理前后不良事件的发生率,并进行两组之间的对比。
1.3统计学方法
研究所得计数资料(X2)均用统计学软件(SPSS20.0版本)分析,表示方式为(n,%),若P<0.05,则判定结果存在统计学意义。
2.结果
对比两组静脉输液不良事件发生的情况,研究组不良事件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组间数据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下表1:
.png)
3.讨论
通过静脉输液可以有效地将患儿体内的药物浓度提高到对应的疗效浓度,并且在一定程度上维持治疗后效果所需要的药物浓度。静脉输液可以很快的补充体内所缺失的血液或者液体,还可以及时向体内输入静脉营养品。但是在静脉输液过程当中,也存在着一系列的不足之处,如果医务人员护理不当,很有可能会导致患儿出现局部性或者全身性的二次感染[2]。如果输入的药物过量或者输液的速度过快,会对身体造成一系列的负面影响,威胁到患儿的生命健康。如果长时间持续性的过量静脉输入,会导致体内电解质失去平衡,进而引起循环负荷过重。护理风险管理可以将静脉输液过程中可能会发生的一些不良反应进行合理预判,并采取合理的措施调整静脉输液过程。
患儿在进行静脉输液的过程当中,往往由于恐惧会对注射产生强烈的躲避心理,心理压力的增大在一定程度上会导致小儿患儿体内的儿茶酚胺分泌数量增加,进一步引起周围的血管收缩,加大了静脉输液的难度[3]。护理风险管理可以更好的避免由于医护人员在对患儿继续输液过程的护理操作、二次感染防御措施、针头固定等不到位,最大限度杜绝在小儿静脉输液过程当中引发一系列的风险事故,避免导致医患纷争,引起不必要的争吵[4]。
护理风险管理的有效结合,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促使相关医护人员需要尽可能的结合患儿的实际情况,尽可能从提高护士操作技能技巧,加强针头固定以及防御二次感染等不同角度,采取有效的优化措施,尽可能安抚静脉输液过程当中产生的负面情绪。通过有效的风险管理护理方式,最大程度地避免进入输液过程当中出现的一系列不良反应,建立医务人员与患儿之间信任的桥梁,尽可能保持积极向上的正面情绪,充分地发挥静脉输液的治疗效果[5]。
对比两组患儿静脉输液不良事件发生的情况,研究组不良事件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采用风险管理护理方式可以有效的降低小儿静脉输液过程当中不良事件的发生率。
综上所述,有效地利用风险管理护理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降低小儿静脉输液过程当中发生不良事件的可能,值得在临床上广泛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 黎茸,陈敏,张金利.护理风险管理在小儿静脉输液中的应用效果研究[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9,19(41):319+321.
[2] 李海雯.护理风险管理在小儿静脉输液中的应用效果分析[J].数理医药学杂志,2019,32(03):147-148.
[3] 黄柳英.浅析护理风险管理在小儿头皮静脉输液中的效果[J].心理月刊,2019,14(01):96.
[4] 郭晶.护理风险管理在小儿头皮静脉输液中的应用观察[J].中国医药指南,2019,17(08):236.
[5] 梁爽.护理风险管理在静脉输液管理中的应用[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19,6(34):130-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