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文章主要针对白血病患者化疗后的心理护理效果进行分析研究。
方法:选取2018年1月~2019年12月在本院接受白血病化疗治疗的78例患者作为实验对象。基于随机数字表法均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9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实施针对性的心理护理。分析比对两组对象焦虑与抑郁评分情况。
结果:观察组患者的生活质量评分(92.68±1.34)、焦虑(45.10±1.23)和抑郁(50.14±0.97)评分相较于对照组(84.11±1.74;54.20±2.11;56.85±1.34)均呈现显著优越性,各项数据对比结果均差异显著(P<0.05)。
结论:为白血病患者实施积极的心理护理能有效缓解患者焦虑和抑郁的心理状态,减轻不良情绪,提高生活质量,值得进一步推广和应用。
关键词:白血病,化疗治疗,焦虑,心理护理
引言
白血病是原发于造血系统的恶性疾病,其发病率约占恶性肿瘤总发病率的5%,它严重威胁着人类的健康和生命。白血病患者被确诊后,许多患者整个精神世界处于崩溃状态,出现绝望、紧张、抑郁、焦虑等心理改变,人体免疫系统受神经和内分泌双重调控,精神抑郁等消极情绪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引起植物神经功能和内分泌功能的失调,使机体的免疫功能受到抑制。同时由于角色能力、躯体功能、社交能力的下降严重影响患者及整个家庭的生活质量。白血病目前主要的治疗方法是化学药物治疗,但是化疗药物的毒副反应及对疗效的担忧往往给患者带来了极大地精神压力,患者产生焦虑,恐惧,愤怒等不良心理反应,甚者拒绝治疗或极端的采取自杀。因此对白血病患者应采取行之有效的心理护理措施。
1对象与措施
1.1基础资料
以2018年1月~2019年12月为研究区间,选取其中就我院接受白血病化疗的78例患者作为实验对象,基于随机数字表法均分为对照组(39例)和观察组(39例),分别采用常规护理和心理护理。对照组男性20例,女性19例,年龄为20~60岁,平均年龄为(35.24±5.26)岁;观察组男性20例,女性19例,年龄为21~60岁,平均年龄为(36.02±5.24)岁。所有对象均签署了知情同意书,且本研究涉及内容均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通过。
对象分组后就一般资料方面对比未呈现明显差异性(P>0.05),均衡可比。
1.2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基于此,实验组增加心理护理:
1.化疗前护理。化疗前重视情感沟通,了解与评估患者心理问题,多关心体贴患者,给予心理支持,让其感到温暖,提高其治疗信心。最大程度地了解患者性格差异,对于外向患者来讲,可用公开性的护理措施在适当的时机下,用恰当的语言向患者讲解病情;对于内向患者,可通过心理暗示法,给予有效的心理沟通,做好保密工作,改善心理护理。
2.化疗中护理。在化疗中,满足患者合理需求,多体贴关心患者,正确引导患者,改善消极心态。用温柔的语言,向患者讲解化疗中的不良反应,提高心理准备及治疗配合度。同时,分享治疗成功案例,鼓励与激发患者求生欲望,寻找家庭、社会的支持,关心患者,给予患者鼓励,从社会、家庭等方面让患者感到温暖,鼓励其积极面对治疗。
3.化疗后护理。化疗后,建立社会支持网,鼓励与支持患者,了解患者内心想法感受,关心患者,提高治疗信心,让患者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提高应激能力与免疫功能,进一步提高其生活质量。
4.缓解外因刺激法。恶性肿瘤患者的心理活动比一般患者复杂,而且会随着病情的变化而发生心理变化。有些患者还可产生悲观厌世之感,对有自杀倾向的患者,深入了解引起自杀倾向的外部原因,争取家属和社会系统的配合,医生护士应当了解患者的心理活动特点及其情绪变化,并给予理解和同情。向患者讲清白血病并不可怕,以便使他们安下心来积极配合治疗,并耐心指导他们如何适应化疗过程。对于因病情反复和病程长而失去治疗信心的患者,更要多安慰、多鼓励;对危重患者更要态度和蔼、语言亲切、动作轻柔,加强基础护理,使之生理上舒服,心理上也减轻对疾病的恐惧。根据患者的性格特征从不同角度说服教育患者以提高对挫折的应激能力,同时密切观察其情绪变化,加强防范措施,杜绝意外发生。
5.心理护理法。在良好的心理护理配合下,使患者感到医护人员可信。对患者心照不宣的支持、鼓舞,使患者感到可信、可亲,从而获得安全感。提高患者安全感,有助患者缓解心理冲突,减轻精神痛苦。医护人员还应针对每位患者的具体情况做好心理疏导工作。无论术后如何,原则上应尽量避免消极暗示,尤其是来自家属、病友方面的消极暗示,让患者能够身心放松,感到安全。在工作中还要注意观察患者心理因素所引起的生理变化。根据反应轻重适当给予药物控制,减轻心理刺激源的影响,以达到生理机制处于相对平衡状态。
2结果
观察组患者的生活质量评分、焦虑以及抑郁评分相较于对照组均呈现显著优越性,各项数据对比结果均差异显著(P<0.05)。
3讨论
焦虑和抑郁是白血病患者最常出现的心理问题,有研究指出,参与化疗后心理反应会出现不同程度的异常,如焦虑、抑郁。而发生作用的主要神经递质是5-羟色胺,即情绪波动可使5-羟色胺较正常低,导致上述不良反应的发生。本研究结果显示,积极的心理护理及健康教育在改善了白血病化疗患者的异常心理问题的同时,也使治疗效果得到显著改善。综上,在白血病护理中应用心理护理能有效改善患者心理状况,指导患者积极面对白血病化疗,克服不良情绪,效果显著,值得进一步应用和推广。
参考文献
[1]乔艳萍,孙江涛.探讨整体护理对白血病患者化疗心理及依从性的影响[J].国际护理学杂志,2019,38(14):2232-2235.
[2]彭银萍,车恒英.对行化疗的白血病患者实施优质护理对降低其口腔溃疡发生率的效果[J].当代医药论丛,2017,15(22):245-246.
[3]李晶晶,王春来.白血病化疗患者心理干预的护理效果分析[J].中国实用医药,2016,11(9):255-2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