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 练月明

发表时间:2020/8/18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8月3期   作者:练月明
[导读] 小学数学是一门综合性比较强的学科,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教师着重于对学生的公式定理、计算能力的培养,着重于提高学生的考试成绩。在新课标教学的要求下,教师要通过课上和课下的同时引导,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习惯和操作能力,让学生感受数学学习的乐趣,同时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水平。

练月明    广西梧州岑溪市第二小学  543200
【摘要】小学数学是一门综合性比较强的学科,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教师着重于对学生的公式定理、计算能力的培养,着重于提高学生的考试成绩。在新课标教学的要求下,教师要通过课上和课下的同时引导,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习惯和操作能力,让学生感受数学学习的乐趣,同时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水平。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学生操作能力;培养
中图分类号:G65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1001-2982 (2020)08-040-02

        小学生的思维方式是具体形象的,对于数学中蕴含的抽象化的理论思维很难获得充分的感知,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小学数学的教学难度是比较大的。对此,教师要改变传统的理论教学方式,增加学生动手操作的机会,让学生能够在实际操作中感受理论描述的内容,充分的引导学生的思维认知,让学生能够在抽象和具象的转化中了解问题的本质,并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
        一、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重要意义
        数学是一门基础科学,在教学的过程中,由于伴随着很多的理论和概念,所以教学难度较大。而小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往往优于抽象思维能力,因此,在教学中加强对学生操作能力的培养,是学生学好数学的一个重要手段。在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过程中,学生的思维会随着实践过程不断发生跳跃,通过实践来丰富自己的认知。同时,动手操作本来就是一件有趣的事情,就像小孩子爱玩的“过家家”,学生通过自己主动操作,能够直观地对知识进行总结和归纳,对知识的理解更加深刻准确,有利于学生的记忆,就像《小马过河》中说的“光听别人说,自己不去试试是不行的”,学生只有在亲自操作之后,才能更好地完成“检验真理”的过程,将所学的知识更好的消化。
        二、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策略
        (一)激发学生好奇心,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的兴趣
        好奇心是一种动力,就如同众多的探险家一样,对于未知事物的强烈好奇,促使着他们一次一次行走于危险之中,经过众多艰难险阻去挖掘真相。对于小学生来说,他们的好奇心是与生俱来的,也是提高他们学习效果的关键。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并以此为出发点,带动学生的动手操作。举个例子,在学习“多边形面积”的时候,教师可以准备两个看上去一样大的盘子,一个菱形,一个正方形,让学生猜猜,这两个盘子,哪一个面积更大。盘子是每个家庭都会用到的东西,当听到这个问题的时候,学生也很好奇,有的学生认为菱形面积更大,有的认为正方形更大,但更多的学生认为面积一样大。这个时候我们就可以让学生拿出两张纸,分别制作一个边长5厘米的正方形,和一个边长5厘米的菱形,在分别计算面积之后,学生惊讶地发现,正方形的面积要大于菱形,这样的结果对于大部分学生的认知造成了较大的冲突,进而我们就可以让学生思考: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情况?学生在交流中会逐渐明确自己的认知,有的学生回答:因为菱形虽然边长和正方形相同,但是高变矮了,所以面积就变小了,还有学生回答:正方形也就是四边形,它的底和高是相等的时候,就是面积最大的时候。这种从生活情境引申的例子,让学生对数学的应用性更加了解,在学习的过程中兴趣更强,也更愿意动手进行操作和探究。
        (二)创设合理情景,提高动手操作能力
        小学数学这项课程本就是与生活息息相关,让学生们通过生活化的素材进行有效地学习,从而将课堂中所学到的知识进而运用到生活中来。小学课堂中高效地让学生们进行动手实践操作,离不开教师们创建生活的教学情境,在课堂中将生活素材引进,作为课堂地教学前提,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促进学生们主动探索其中的奥秘。教师们设计教学情景式应该注意合理的方式方法,例如采用游戏法、实验法、故事法 ,让学生通过融入教师们设计的教学情境,来积极的参与到接下来的动手实践中来,不断提升自己的动手操作能力。



        例如教师们在教授有关于“圆锥和圆柱的体积”的有关知识的时候,考教师们首先可以在上节课的末尾留下相关的准备作业,让学生们两两为一组,在课下制作两个底面积相同并且高也相同的一个圆柱和一个圆锥,然后在本节上课时,让学生们将自己准备的两个物体拿出来,然后让学生们进行动手操作,一个学生进行及时,而另一个学生们向圆柱和圆锥中倒入沙子,并且保证倒沙子的速度要保持大致相同,然后记下分别向圆柱和圆锥中倒入沙子的时间,而两个时间的关系就是两个物体体积之间的关系,最后通过总结我们得出,相同面积和高的圆柱是圆锥体积的三倍。这样我们就能够提高学生们的操作能力,并且加深对所学内容的记忆。
        (三)挖掘教材,提升教学方法的可操作性
        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教师需要给予学生自学的时间与机会,换句话说即是要给予学生一定的机会来直接了解一些数学知识点。根据现有的一些调查数据来看,学生所参与的实践内容越丰富,空间概念的理解程度会更深。基于此,在围绕三角形的认识这一课程中,教师可以在课堂上通过多媒体技术展示一些素材,让学生能够通过这些素材来进行自我思考和分组讨论。而数学这门学科抽象性很强,假设仅仅把教学主体放在教师身上,学生就根本不可能真正掌握所学的知识点。与此同时,数学教师需要鼓励学生进行互动交流,主动实践,在实践过程中理解和掌握相应数学知识。 比如,在三角形的认识实际教学中,教师需要提前做准备,创设好一个科学合理的情境,即可以提前准备好一些素材,让学生观看一些现实案例,然后让学生自己对三角形产生认识,然后教师再通过多媒体技术展示几个案例背后的模拟画面,即本来运用三角形固定,后选用其他图形固定,然后实时模拟出结果,然后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分组讨论案例的内容,而教师也可以提前备好一些材料,让学生充分参与到某个可操作的现实案例中,这样就能够保证整个教学方法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
        (四)教学灵活,引导学生主动参与
        素质教育是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育原则。从这一原则出发,我在备课和上课时处处在学生的角度来设计教案,组织教学,指导学生,然后通过直观教学的操作。动口说理、动脑思考的目的。根据不同内容设计不同的教学方法,与学生共同操作。
        1.学生有了主动学习的动机后,我适时运用直观教具演示方法,或者让学生自备学具,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通过自己摆一摆、拼一拼、折一折,剪一剪、算一算,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帮助学生建立数学观念。如教“分数的初步认识”时,我将一块饼干分成大小两块,让学生认识“平均分”。还可以让学生将自己带的圆纸片、长方形,正方形平均分成2分、3份、4份,进一步使学生认识;只有在平均分的情况下,才能用分数来表示。这样,在参与活动中,学生对本课学习目标的掌握也便水到渠成了。
        2.学生有了主动学习的动机后,我还尝试过借助于语言来实现教学效果。在实践操作中有些内容用动作或直观材料都无法表示的,这就需要善于运用恰当的语言,揭示这些联系,帮助学生建立前后连贯的合乎一定逻辑联系的思路。例如:讲分数乘以分数的计算方法时,①操作:让学生每人拿出一张正方形纸,对折后将其中一半画上斜线。口述:阴影部分是正方形的,问,阴影部分的相当正方形的几分之几?学生操作后口述折的过程及结果,把张纸平均分成3份,其中1份是原正方形的几分之几;②操作:拿出一张长方形纸,折出这张纸的,涂上颜色,再折出涂上色部分的,口述:把张纸平均分成5份,每份是原长方形的几分之几,推出4份是原长方形的几分之几;③观察“折”的结果。师生共同归纳分数乘于分数的计算法则。由此可见,动手操作后,又通过外部语言来表达,完整地复述操作过程,然后通过分析归纳化为学生的能力,促进学生外部活动的内化。
        综上所述,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发展,小学数学教师逐渐开始尝试一些新的教学方法,这在很大程度上为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提供了很好的基础。而在接下去的教学工程中,不单单是小学数学教师,甚至是其他学科的教师,都需要学会因材施教,与时俱进,再充分结合学生的个性特征策划和执行切实可行的教学方案,从而真正意义上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
参考文献
[1]刘艳春.浅谈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J].课程教育研究,2019(33):149.
[2]张原望.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数学素养的培养[J].都市家教月刊,2017(8):34-35.
[3]张玉峰.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操作能力的培养研究[J].名师在线,2019(22):40-41.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