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德养心,以心育德

发表时间:2020/8/18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8月3期   作者:陈鸿杰
[导读] 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决定着孩子的前途与命运。让每个学生都能健康成长、全面发展是时代赋予教师的神圣使命。小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教育,是贯穿一生的养成教育。“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思想道德教育是一项任重而又道远的巨大工程,如何有效开展呢?多年的工作实践告诉我:爱心是前提;细心是关键;耐心是保证。

陈鸿杰    广东省汕头市潮南区两英镇墙老小学  515141
【摘要】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决定着孩子的前途与命运。让每个学生都能健康成长、全面发展是时代赋予教师的神圣使命。小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教育,是贯穿一生的养成教育。“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思想道德教育是一项任重而又道远的巨大工程,如何有效开展呢?多年的工作实践告诉我:爱心是前提;细心是关键;耐心是保证。
【关键词】德育;爱心;细心;耐心
中图分类号:G65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1001-2982 (2020)08-041-02

        品德影响着人的一生,也陪伴人的一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决定孩子的前途与命运。知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经对于教育提出过的名言:“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学校是小学生接受思想道德教育的主要发源地,它起着引导贯穿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基地,老师是指挥员、是学生成长的导师、是学生灵魂的塑造者。让每个学生都能健康成长、全面发展是时代赋予教师的任务。那么,如何有效开展小学德育工作呢?多年的教育教学工作实践告诉我:小学德育工作的有效开展,爱心是前提;细心是关键;耐心是保证。
        一、爱心,是做好德育工作的首要条件
        爱是一种情感,一种尊重,一种力量。马卡连克作为一名著名的教育学专家,他认为爱和教育存在不可分割的关系,即“爱是教育的基础,没有爱就没有教育”。这里指的爱,就是崇高的师爱,这种爱是教师从事教育工作的重要催化剂,是一切教育工作的保障条件。一个老师,只有真心喜爱自己的工作,才能够完全投入到教育事业中,才能真正做到对学生的关心与爱护,事无巨细的为他们健康成长考虑。师爱的崇高性主要表现在,针对任何一个同学都做到一视同仁,公平公正的关心爱护,不使用暴力语言攻击,伤害学生。要意识到不存在任何一个完美的人,由于生存的环境,家庭背景以及其他因素,会导致学生的个体差异性不同,老师应该切实了解学生实际情况,并作出相应的教育方法,“金凤凰”要爱,“丑小鸭”也要爱。学生都有强烈的自尊心和好胜心,“问题生”也同样渴望得到别人的理解和尊重。“问题生”由于底子差,在家常遭父母责骂、训斥,在校又常遭同学冷眼歧视、嘲笑,他们自卑有余、信心不足,自尊心较易受到伤害,往往比较“心虚”、“敏感”、“自卑”,他们会主观地认为老师轻视、厌弃自己。故此,在这种错误的观念下,他们维护自己的自尊不受到公平对待,便会产生逆反心理,老师要求的永远不会去做,而且以对着干,不听从老师指挥,不遵守学校纪律作为自己在同学中吹嘘炫耀的资本,从而作为和老师对立的一种方式,以此表达对自尊的维护。作为一名教师,我们要真诚地关心、爱护、帮助学生,尊重他们的人格,对他们少批评、少发火,不体罚。当然,我们对学生的爱不是放纵他们,而是要正确把握“爱”与“严”的度,努力在爱与严之间寻找一个恰当的平衡点,让爱心不至于失去底线。当学生有错时,我们要严肃地教育他们,对他们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热情而严肃地对他们提出希望和要求,并用自身高尚的人格力量去感化他们,从内心上让他们感受到老师是真正关心他们的。古人言“感人心者,莫先乎情”便是此种道理,学生是一个十分善良的个体,他们从老师口中简单的一句关心的话,失意时的一声鼓励,被质疑时的一次信任,都可以体会到浓厚的爱。因此,老师不要吝啬于自己的情感,真心的去关心照顾学生,这样会获得学生对自己的信任,消除师生之间的隔阂,拉近了彼此的距离,从良师转变成为益友,这样也就可以更好的在其传道授业上发挥作用。当学生遇到挫折难题困苦时,老师的同情关心与开导会帮他们在困难前头得到慰藉;当学生存在不妥缺点时,老师公正的态度、严厉的批评和真情的帮助会让其快速成长并完善自己。师爱就像无声的细雨滋养着每个学生纯净的心灵之土,学生会在这样一个充满爱的环境下,向老师敞开心扉,他们不仅会收获知识,还能与老师快乐的交流携手前行,引领他们健康、快乐的成长。
        二、细心,是小学德育工作顺利开展的关键
        细节决定教育的成败。德育工作的有效开展,细心是关键。学生从学习到生活,从思维到品质,时时刻刻都倾注着老师们的满腔心血,每一件事情的处置都需要教师深入细致,既要看场合,讲究策略与艺术,更要善于洞察学生的内心世界,对症下药,有的放矢,才能达到教育、转化的目的。
        1.在了解学生的个性特点上需要“细”。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育艺术的基础在于教师能够在多种程度上理解和感觉到学生的内心世界。”从事教育事业的工作者,应该有敏锐的嗅觉去了解与洞察学生,因为,做到了对学生的充分了解,才能实行具体的因人而异的教育方法,这样效率才会事半功倍。因此,教师要细心观察学生学习上的表现、情绪变化和身体状况;对学生日常生活,思想动态的掌握要及时更新,洞悉其主要的内心世界;而且还应了解他们的生长环境与其家长的文化层次,找到亟待纠正的弱点。比如某位班主任老师在刚接手一个新班时,他就已记住了班里每位学生的名字,随口就能说出每位学生的习惯爱好、个性特征、能力水平等等。学生们就会觉得自己受到班主任的重视,又说明这位班主任对工作认真、细致,对学生是负责到底的。这样,开展德育工作就已有了一个成功的开始。



        2.在处理日常事务时需要“细”,这里主要是指工作措施要掷地有声,当学生真的做了违反乱纪的事情,在处理时不仅要及时,也要有理有据。举个例子,在我刚当班主任那时,一个叫杨鹏的同学出手打了一个同学,我看到被打的学生泪流满面,而杨鹏却低头不语,由于杨鹏平时是一个比较调皮的学生,我就主观断定是杨鹏犯错,气打一处来,对他进行严肃地批评,让他承认错误并罚他冲洗厕所,杨鹏虽然无反抗,但从他的表情看,对老师的处理很失望。后经了解,原来是那个同学先屡次骚扰他,让他不能静心做作业而大发脾气,导致出手伤人,我觉得自己的工作上没做细,没经过调查了解而武断地解决打架事件。我主动向杨鹏同学道歉,并指引他以后遇到这种事,应该怎样处理才恰当。之后我反思:在抓德育工作的时候一定要细致、严谨,要关注到每一个细节,不应该凭自己的主观去判断学生的对错。每个孩子由于身处不同的家庭环境和不同社会环境,他们的素质、能力、知识、个性、兴趣等方面存在一定的差异,因此就会产生对问题的处理与理解上看法不一,做法不同的情况。老师需要深入到学生中间真诚地同他们沟通,认真地去倾听学生的心声,细心观察他们情感的变化,了解问题症结所在,然后才能对症下药,有的放矢,及时地进行解决。比如当你把改好的试卷下发给每个学生的时候,这时需要重点关注每个人的情绪,成绩低的是否会由此失落沮丧;如果在课间活动中,几个人出现了矛盾等,要立刻处理并且达到大家信服的程度,对于出现逆反心理或者近期家里原因造成学生情绪波动比较大的情况,必要时要及时与家长沟通,了解情况再做处理。
        3.在捕捉学生闪光点时需要“细”。教育的核心是人,因此,教师应该将重点放在每个学生的身上,多发现他们的优点长处,并且正确的发挥这种潜质,给学生自信心觉得自己是最棒的、“我的努力是有成效的”,从而激励他们积极向上。前年我们班就有一位内向的男生,有一次课堂上我提出一个问题,他认真思考着,并悄悄地把答案写在练习本上,我发现全班同学中只有他答对了。我让他上台板演,并引导他当小老师给全班同学讲一讲解题的思路和过程。我不仅大力表扬他,而且在全班同学的面前给予他充分的肯定,让所有同学肯定他鼓励他,从他的表情中,我看到了他的开心与自信,长此以往我看到了越来越积极的他,会主动在课堂上发言,成为同学之间的小榜样。潜移默化中已经把他由原来的胆小木讷变成了一个充满自信的阳光男孩,可见,不动声色的心理引导更具成效。
        4.在学生遇到困难挫折时,需要细心引导,以此来保证他们能够在一个健康的环境下成长和生活,著名心理学家马斯洛说:“一个挫折对于孩子来说,未必是件坏事,关键在于他对待挫折的态度。”即为,若学生在生活还是学习上,出现了一些难题与挫折的时候,教师不应该直接帮着解决问题,而是应当细心分析、细心诊断,想出合理方案来着力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样,倘若再有类似的情况发生在他或者他身边人上时,他会知道如何去克服,或者帮助别人克服这样的困难和挫折,而不是不知所措再来向老师请教,这期间他会用自己的担当,方式,冷静与勇气去面对,这个过程下来,他会逐渐变得强大与成熟,直至成功。
        5.在做家校沟通工作时要“细”。抓德育工作要搭建沟通的桥梁,把家庭、社会、学校这三方面的力量有机组合起来,形成共同作用的“三维合力”。比如可以定期和不定期开家长会,通过家访、座谈等方式加强对学生的实际生活环境的了解,主动和其父母沟通,实时的掌握学生平时在家的日常表现,并与在学校的表现作为相互参考,也让家长能够切实全面的了解自己的孩子,从而可以顺利有效的与学校一起配合,共同教育好孩子。
        三、耐心,是做好小学德育工作的有力保证
        教书育人需要耐心。德育工作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工程,因此要有持久战的心理,对于一步登天这种思维是不能有的,这是个漫长而又循序渐进的过程,所以,即便我们在这个过程中,收获到了一定的成绩,也不能松懈与怠慢,依然需要全力以赴,不然就容易导致事态反复,之前的努力付诸东流。其实,这是一种极其正常的情况,教育者需要继续保持满腔的热情及足够的耐心,遵循教育规律,“反复抓,抓反复”。教育就像农民种地,必须经过浇水、施肥、除草、捉虫等劳动,经过漫长地等待才能迎来丰收的喜悦。因此,我们需要秉持一个平稳前进的心态,要知道想要成功并非一朝一夕的事情,举个例子,亮丽光鲜的石像,是在艺术家一点一点的工作下完成的,那么塑造一个人的灵魂更不是一件简单的小事了。霍姆林斯基是来自前苏联的一名著名教育家,他的一段名言让笔者记忆深刻:“教育才能的基础在于深信有可能成功地教育好每个儿童,我不相信不可救药的儿童、少年或男女青年。”学校的主要任务便是教会学生知识,教会学生做人,让每个学生都能健康快乐成长是当前每一个教育工作者的使命。面对学生,教师要多一份耐心,给予他们更多的理解、更多的信任、更多的坚持;少一点浮躁、少一次斥责、少一句批评。德育工作需要坚持不懈,持之以恒,在常规中反复不断的进行教育,潜移默化,坚持整个学期,整个学年,甚至更长时间……这样坚持“管”之以情,晓之以理,导之以行,后进生必能“精诚所至,金石为开”,最终达到感化转化的目的。
        总之,抓好德育工作要有细致、扎实的工作作风,不仅需要在教育方法上遵循科学发展,也要心怀宽阔的胸襟,充分从学生的角度,给予他们更多的理解和关爱,真正做到欣赏他们,尊重他们,不仅是他们成长路上的领路人,也应该是学习路上的好朋友,在理解,平等的关系下,用老师们的诚挚的爱心,细心以及耐心的浇灌下,一定会使每棵幼苗茁壮成长,造就他们灿烂的明天。
【参考文献】
[1]苏霍姆林斯基. 给教师的100条建议[M]. 教育科学出版社, 1984.
[2]王天一.苏霍姆林斯基选集[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3]魏书生.班主任工作艺术[M].河海大学出版社出版,2005.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