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域众神的形成——浅谈原始宗教意识与藏传佛教众神产生的关系

发表时间:2020/8/10   来源:《文化时代》2020年6期   作者:邹海燕 普布昌居
[导读] 原始宗教意识是系统化宗教形成的基础,在原始宗教意识的基础上的藏族苯教,便是随着社会生产发展,以及人类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建设而形成的。苯教很好地继承和发展了原始宗教仪式的万物有灵和图腾崇拜仪式,并形成了以神山圣湖、四季轮转、草木动物、生老病死等一些列的神灵。这些神灵的崇拜和祭祀,是苯教宗教的主要对象,也涵盖了整个苯教事情。这种一脉相承的传承和发展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直接导致的。藏传佛教,是藏民族借鉴异质
 西藏自治区拉萨市大学文学院
       
       
        摘要:原始宗教意识是系统化宗教形成的基础,在原始宗教意识的基础上的藏族苯教,便是随着社会生产发展,以及人类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建设而形成的。苯教很好地继承和发展了原始宗教仪式的万物有灵和图腾崇拜仪式,并形成了以神山圣湖、四季轮转、草木动物、生老病死等一些列的神灵。这些神灵的崇拜和祭祀,是苯教宗教的主要对象,也涵盖了整个苯教事情。这种一脉相承的传承和发展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直接导致的。藏传佛教,是藏民族借鉴异质文化——印度、尼泊尔和内地禅宗,结合自身的需求,而形成的宗教。这就必然不同于原始宗教意识以及已经形成的宗家——苯教,但却有并非是完全毫无关系,同时这也从某种程度上为我们研究这一课题,提供了诸多的现象,并通过这些现象,去寻求其中深藏的文明密码。
       
       
        关键词: 宗教需求;民间所望;神灵世界;传承发展;众神形成
       
       
        廖东凡先生把雪域众神分为佛/菩萨、本尊、出世间护法神、世间护法神、乡土神、雪山神和巫觋。①(西藏民间文化丛书《雪域众神》 廖东凡 中国藏学出版社)这样的划分正好全面概括了藏传佛教的神灵体系,也很明确地体现出了藏传佛教神灵的特征。佛教传入藏地是从吐蕃赞普松赞干布一统雪域高原的背景下开始的,统一雪域高原各部落之后,吐蕃王朝作为政治中心,需要有着与时俱进的,并能够得到全民共同认可的思想来凝聚人心,那么佛教向善向好的目的性,正好契合了人类本身的发展需求。相对于苯教原始同等心里的宗教意识,人类已经在很大程度上踏上了更加文明的道路,原始初期的宗教认知,已经不符合人们的内在发展要求。
       
        而且,这个时期正好处于中国历史发展期的隋唐时期,这个时期也正是佛学兴盛的时代,也正是吐蕃松赞干布时期接受佛学,构建藏传佛教的时代。结合自身文化和文明发展需求,吸取外来文化和文明,不断建设和完善适合时代和人民内在需求的新的文化和文明,也就成为了藏传佛教发展的必然之路,并体现出雪域众神孕育时期的主要特色。
       
        一,异质文化特色
       
        相对于原始宗教仪式和苯教众神,藏传佛教有了统一众神的最高神灵,即众神的首领。原始宗教的万物有灵是在人类平等和同等意识的基础上所产生的,符合人类生存发展的需要,只要切合人的需求,它便是最大和最有用的,人们会花大力气去与之沟通。而藏传佛教统领神的出现,正是后期生产力发展、私有制产生和生产关系发生变化后的产物。这也正好解释人世间为何要由一个最高的王来统治的现实情况,按照“外化内倾”和“内化外倾”的思维方式,同时也就形成了众神为何要有一个主神,即释迦牟尼,也就是佛主。
       
        佛主之下便是殊胜的菩萨,以及继承释迦牟尼,成为未来佛的强巴佛。除去佛主,菩萨是更接近于人们生产生活的神灵,菩萨有诸多化身,而且掌管着人间的各种需求,比如慈悲、智慧、勇气等等。祂们更受世人爱戴和敬仰。
       
        本尊神大多是佛教的护法神,祂们主要是佛教护法金刚,比如归顺佛教的阎王,成为了大威德金刚吉集;佛教密宗无上瑜伽母续法的本尊生乐金刚德巧、萨迦寺本尊金刚橛是金刚萨陲菩萨的猛相身等,祂们都属于藏传佛教五大本尊,这五大本尊分别是大威德金刚、密集金刚、胜乐金刚、时轮金刚、喜金刚,祂们有的时菩萨的化身,有的是皈依佛法的掌故世间生死的大神。虽然在藏传佛教之中,祂们被加注了不同的神力,但祂们都是来自佛教的神祗。
       
        这些神灵大多来自佛教的本身,也就是藏传佛教既然借助了印度佛教文化,那么它必然包含了佛教文化的主体形式,也就是藏传佛教异质文化性的体现。
       
        二,本土文化特色
       
        除去异质文化,即佛教的主体框架,真正的内容和精髓还是藏民族自身文化的建构。在藏传佛教中,占领着整个神灵世界的是藏民族自身精神世界的体现和构建。这其中就包括了众多的出世间护法神和世间护法神,乡土神、雪山神,以及巫觋。下面就从这些神灵的孕育来看其中的特色。
       
        1,引神
       
        在藏传佛教中,有一类神灵,祂们大多是印度佛教的神灵,但却又并非如释迦牟尼、菩萨和强巴佛那样具有统领地位,而是印度佛教不同寺庙或者教派的守护神,祂们大多是由人转化而来的神,比如马头明王便是世间的王子,这些具有猛相和恐怖面相的神祗,与藏传佛教世间护法神一样,都是由世间转化而来。相对于佛主和菩萨,祂们更多地具备了人间烟火气,是人间流传较广的能人或者恶人,正是因为祂们在人间的影响力和威慑力,成为了各大寺庙的护法神。这些出世间的护法,如大黑天贡布、吉祥天女班丹拉姆、具誓阎王唐青曲杰、马头明王丹真等,祂们虽然都是从印度佛教中引进的神,但是却在很大程度上注入了本地文化,使其具有了很强的目的性和功能性,是引进神灵中的本土化神灵。
       
        2,孕神
       
        引神是借助异质文化创造本土神灵的一种方式,然后,孕育藏传佛教自身的神灵,也是极为重要的宗教文化建设。然而神灵的孕育并非凭空产生,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才是自身文化最大的规律。原始宗教意识和苯教,虽然并非统治阶级所推行,但是它已经在民众中根深蒂固,想要彻底改变民众的思想意识,给民众注入崭新的意识是不可能的一项工程。这就是为什么莲花生大师进藏推行佛法,必须借鉴和融入传统苯教的缘故。原始宗教意识是民众宗教活动和精神生活的基础,宗教活动本身的功能,即娱神、娱人和教化是不被改变的,所以立足原始宗教意识和苯教文化,构建藏传佛教的众神,是历史的必然,也是藏传佛教生存的土壤和基石。于是乎,如财神北方多闻天王朗色、商人之神罗布桑波、桑耶寺总护法神王白哈尔、铁匠守护神嘎瓦纳波等,以及诸多的乡土神、雪山神和与神沟通的巫觋等,成为了孕育雪域众神的主要内容和承载。
       
        3,命神
       
        孔子说:“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

”②(《论语·子路》)在儒家文化中,最美好的社会状态便是世人各居其位,各施其职,按照一定的秩序来进行运行。而命名则是所有职责的起始,有名则是天地之始。名并非单纯意义上的一个称呼,而是对对象进行综合性概定的一种思维方式。试想一下,在远古时期,万事万物皆没有名字,是一种不明确的模糊的状态。人类诞生之后,为了便是人类的认知,通过人类的思维活动,才开启了对万事万物的命名。有了名之后,人类的世界,才逐渐明朗化、秩序化。命名后的自然界是人类社会化的产物,也赋予了人类思维活动的印记,同时也是人类文明进步的体现。为雪域众神命名,显然是藏传佛教对神祗对象的主要工作,命名就意味着为神灵定性,以定祂们在神灵世界中,所处的位置,所尽的职责,享受的待遇,以及关于祂的信众活动等等。因此祂们也被赋予了人世间众多的名,比如财神、商人、铁匠、智慧、各地的守护神等等,祂们有了正式的名,便具备了一定功能和性质,也就基本上确立了整个神祗世界的成员。
       
        4,饰神
       
        精神世界的建设,毕竟还是处于意识领域的,命名也只是通过思维对神祗进行构建,而要想把精神世界的神灵展现在人们的眼中,就需要有物质的承载,无论是一次元的文字表示,还是二次元的色彩和线条的绘画表示,又或是三维空间的雕塑,都需要有一个蓝本,这个蓝本也就是柏拉图所谓的“理式”③。当然所有成为艺术的“理式”都离不开物质世界的存在,人们对于神的表现化也离不开现实。所以饰神,主要是对藏传佛教神灵进行物质是化的一个过程。在R·A石泰安《<巴协>:桑耶寺古代编年史》中有这样的描述:“国王、大师、一位尼泊尔艺术家和他四人一起在宫殿中就如何绘神像问题进行了协商。这位艺术家说:‘这些众神是按照印度风格还是汉族风格造像?’大师言道:‘正如佛陀出生于印度一样,应按印度风格绘塑。’国王说道:‘大师,我希望好斗的藏人成为佛教信徒,还是让他藏族风格绘塑诸神吧!’”④(援引《早期汉藏艺术》(法)海瑟·噶尔美著河北教育出版社 7—8页)所以在桑耶寺的诸神绘塑便以俊美的男子、漂亮美貌的女子作为模特,进行诸神物质化,也就是饰神。在绘塑的过程中,还寄托了人们对于神灵能量的表达,比如很多神灵皆有多头、多手和多眼,以及神所表现出的神态和表情。除了形象确立之外,装饰也是必不可少的。这些装饰多大取材于人们认为美或者丑和恐怖的东西,比如头上戴的、身上穿的、手腕佩戴、手中法物道具、坐骑等等,皆是诸神绘塑必须的要点。
       
        三,众神的成长
       
        众神在精神世界和物质世界的形象确立之后,也并非就一层不变。一成不变是注定会消亡,要想众神能够一直存在,并统领人们的精神世界,主导人们的精神活动,就必须让这些神灵适应社会的发展和人们的认知。正如印度佛教被引进雪域高原,为了更好地适应本地文化,它在不断地做着调整和改变。在廖东凡先生的《雪域众神》中,有很多的苯教神,最后都成了佛教的诸神,比如雪山之神的唐拉雅秀、雅拉香波、瓦岗桑布等,祂们都是苯教的神灵,为了适应佛教在雪域的传播和发展,祂们被收服,并成为了佛教的守护神。如此来看,神灵原本不属于谁,也正如自然原本没有名字一样,它是人类社会化的一种产物。
       
        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必然产生与之相适应的生产关系,人类在不断地发展进步,社会也在朝着更加文明的方向前行。人们在物质世界的发展中,对于精神世界的需求也在不断的变化,这就注定了众神并非刚开始定性的那样,具备某种,或者某些神力和能量,祂们必将在人们的需求中,不断地成长和出现新的神灵。比如诸多的村寨、房舍的守护神,都是由死去的灵魂来担当。这在某种程度上,给固定的神灵世界增加了新的形象,也满足了人们精神世界不断变化的需求。
       
        神灵的孕育和成长,在某种程度上,也为人们在精神世界物质化活动中,不断地发挥其娱神、娱人和教化作用增添了新的东西,这些新的东西,必将适应社会的发展,人们的需求。这样也就造就了雪域高原的诸多节庆,为神灵来到人世间,为人们祈福禳灾奠定了基础。人们也从这一代又一代传承的精神世界物质化活动的过程中,感受精神的愉悦,并从中受到相应的教化。
       
        小结
       
        我们常常困惑于,人类世界为何会有宗教的存在,也困惑于为何会有这样和那样的宗教形式和内涵的存在。正如我们同样困惑于同样是人这样的生物,为何会有千奇百怪的性格特征一样。哲学家说世上没有完全一样的两片树叶,人们也不可能两次踏足同一条河流,强调着世间万物的不同性和个性。也正是因为如此的不同,以及丰富多彩的存在,才让我们的人类世界如此美好。
       
        这些不同,也并非让我们人类完全隔阂与不知,祂们都是以人类共同关心的命运以及同等的生命形式,让我们有了共同的基础。千百年来,人类经过了各个时期的发展,但是人们所关注的悲欢离合依旧是我们每个人要面临的话题,我们依旧如古人一样,在默默地思索着相同的问题,我们是谁、来自哪里、将要去向哪里,以及如何才能让我们生存的环境、生活的社会以及我们自己变得更加的美好。宗教它的目的是以共同“宗”的形式和内容,来适应教化,从而寻求人类共同向往美好的目的。无论共同生活在这同一星球的人类,有着多么的不同,但是他们都以同样的认知,以不同的形式来推动各自的文明,并将达到人类共同的文明。
       
       
       
       
       
       
       
       
       
        参考文献:
       
        1.廖东凡西藏民间文化丛书《雪域众神》 廖东凡著 中国藏学出版社 2008年5月
       
        2.《诸子百家》第二卷(论语)(战国)孔子 吉林美术出版社 2013年6月
       
        3.《西方美学史》朱光潜(著)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 2019年11月
       
        4.《早期汉藏艺术》(法)海瑟·噶尔美著 熊文彬译 河北教育出版社 2000年12月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