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礼逊在华外交活动分析

发表时间:2020/7/29   来源:《中国教工》2020年第10期   作者:刘金宝 程泓轩
[导读] 马礼逊全名为罗伯特.马礼逊,是在英格兰出生的苏格兰传教士。

         摘要:马礼逊全名为罗伯特.马礼逊,是在英格兰出生的苏格兰传教士。在清朝嘉庆十二年期间受到伦敦传道会的派遣来到当时的中国进行传教,最终到达的地点为广州。马礼逊是外国来华的第一个基督新教的传教士,在他传教期间在广州做了大量的文化工作,其中最为突出的工作成果为第一个将《圣经》翻译成了中文并出版,同时还编辑和出版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英汉词典《华英字典》。马礼逊在华期间将自己所学到的医学知识在澳门开办了历史上第一个中西合作的诊所,在华的外交活动取得了较大的成果。本文对马礼逊在华的外交活动进行分析,具体内容如下文所示。
         关键词:马礼逊;外交活动;分析
         在十九世纪随着西方传教的兴起,大量传教士去到各个国家对基督教进行宣传,同时也夹带着相关的政治目的[1]。在这次传教的狂潮当中,随着中国当时被列强的入侵国家大门的打开,也将中国裹夹在其中。在新教初次传入到中国的时候,当时清政府实行了较为严厉的禁止传教政策,从而传教士在皈依信徒的工作方面遭到较多的阻碍,导致早期的大部分传教士同时担任了政治或者是商业的职务[2]。而在华传教的第一人马礼逊在进行传教的过程中,打破了以往的传统局面,在其来华传教的第三年受聘于英国东印度公司旗下广州商馆进行中文翻译工作,从此开始逐步参与到大量的中英交往和交涉的事务当中,一直到其在1834年在广州病逝。对马礼逊的在华传教活动进行研究能够很好的了解当时在中国的西方传教情况,能为历史的研究发展提供有力的依据。本文对马礼逊在华的外交活动进行分析,具体内容如下文所示。
1马礼逊在华从事外交活动的能力分析
         国家和国家之间的外交活动由于不同语言之间的沟通障碍,必须要依靠翻译才能顺利进行,而商业贸易活动具有特殊的性质,因此翻译在其中是一个重要的角色[3]。在鸦片战争时期代表着英国势力从事对华贸易的英国东印度公司并不单纯进行商业贸易,在1834年之前都扮演着贸易和外交的双重角色,因此需要合格的中文翻译人才,而中方也需要有称职的英文翻译人才,才能让双方的沟通顺利进行。但是当时实际的情况是东印度公司在对华进行一个多世纪的贸易期间,英国人却对汉语一无所知,这是个极为异常的现象。由于之前清政府对于传教是保持着不不允许的态度,因此之前虽然有不少外国人士能够逐渐担任翻译的工作,但是由于受到政策的影响都不能长久[4]。而当在当时曼宁传教的任务结束之后,已经在广州担任传教士的马礼逊引起类商馆大班刺佛的注意。在马礼逊来华之前他已经掌握了中国的语言文字,并且已经编撰好一部中英文的字典和将《圣经》翻译成了中文。而当马礼逊来华之后,当时负责传教翻译的刺佛和其进行结识并对他的身份和使命有所了解,并了解到了马礼逊的能力最终促使其成为商馆的中文翻译。
2马礼逊在华的外交活动分析
         在1808年发生了英军强占中国澳门的实践,在此次事件当中马礼逊在对中英外交事务的处理上以及初步展露锋芒,一直到他在广州病逝在数次的中英冲突谈判和交涉过程中其都充当了较为重要的角色[5]。
2.1黄亚胜事件的交涉
         在1810年的1月16日,中国名人黄亚胜在广州十三行附近遭到不明人士刺杀神王,而当时的凶手被认定为是英国皇家夏罗德号上的水手,这引起了中英两国的矛盾。

在对该事件进行初次审理的过程中,当时负责谈判事务的小斯当东并不在中国,因此马礼逊被派往广州担任翻译的工作。在这个事件的处理过程中马礼逊不仅担任会谈口译的工作,还将两方的上书文件进行翻译,马礼逊用其娴熟的中文技巧让中方能够对英方的观点有准确的理解,在加上审理的过程中人证等方面的不足,让中方在进行交涉的过程中处于不利的局面,最终让这次争端以英国游离的局面而结束,这也显现了马礼逊在外交方面出色的能力。
2.2阿美士德使团访华的工作处理
         在1816年英国政府派遣阿美士德使团访华,这次访华活动也是鸦片战争前期英国所派遣的最后一个进行外交的使团。在此次活动当中由于当时的副使小斯当东不愿意让阿美士德向中国的皇帝行磕头之礼,从而导致使团在未能见到嘉庆皇帝就回到了英国。此次访华活动的失败让英国政府最终放弃了和平外交的方式,通过战争来打开了中国的大门。但是在这次访华的过程当中,马礼逊作为使团当中四位翻译之一,担任了主要的翻译任务,他把英文的表文、礼单以及成员的名单等文件翻译成中文,在这个过程当中中方认为在表文的内容当中有些用于并不符合当时朝廷传统的朝贡规范,在表文当中英国政府将中国的皇帝成为兄弟实际上是对皇帝的一种冒犯行为。中方官员将表文的汉文版本退回使团之后要求对其中不恰当的内容进行修改,根据当时中方的要求,马礼逊在翻译的过程中虽然有明确表示不会答应,但是在最终的思考和交涉之后还是对相关的文字进行了删除。虽然如今这份表文的汉译版本并没有被保留,没有办法让后来的学者们进行准确的研究,但是可以肯定的是马礼逊在进行翻译的过程中所表达的是中英两国是平等国家的态度,这也被认为是马礼逊作为使团翻译者的一个重要的贡献。
3总结
         马礼逊作为第一个在华开创传教新局面的传教士,在其进行传教的过程中做出了相关的有利贡献。他在进行翻译的过程中所表达的是中英两国是平等国家的思想,用其出色的汉语能力准确的向中方表达了英国的观点,也让英方在几次交涉过程中处于有利的局面。但是马礼逊作为第一个将《圣经》翻译成中文的传教士,并且编著了第一部英汉字典,开设第一个中西医合作的诊所,这些都对中英两国的文化交流做出了突出的贡献。现代学者对马礼逊的传教活动进行深入研究,也能更好的回顾当初的那段历史,在当时背景下我国和外国在文化上的差异。本文通过研究也希望能够为将来的研究探讨提供有效的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
[1]耿云冬.马礼逊辞典编纂理念及其当代意义[J].长江学术,2020(01):118-124.
[2]谭树林.马礼逊在华外交活动述论[J].聊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04):53-65.
[3]伍玉西.马礼逊与中英早期官方交往——以1816年阿美士德使团来华为中心[J].韩山师范学院学报,2015,36(05):78-84+119.
[4]陈才俊.马礼逊与早期中英外交关系考析[J].广东社会科学,2008(05):111-117.
[5]陈才俊. 马礼逊与早期中英外交关系考析[C]. 中国中外关系史学会、延边大学历史系与东北亚研究院、沈阳东亚研究中心.多元视野中的中外关系史研究——中国中外关系史学会第六届会员代表大会论文集.中国中外关系史学会、延边大学历史系与东北亚研究院、沈阳东亚研究中心:中国中外关系史学会,2005:215-221.

作者简介:
刘金宝(1999-04-06),男,汉族,籍贯:广东省深圳市。
程泓轩(1998-11-20),男,汉族,籍贯:福建省霞浦县,当前职务:学员,学历:本科,研究方向:历史类。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