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绵城市理念在市政给排水设计中的运用》

发表时间:2020/7/24   来源:《建筑实践》2020年第7期   作者:黄恒寿
[导读] 在社会经济水平显著提升的背景下,城市化成为社会发展的重要表现形式
        摘要:在社会经济水平显著提升的背景下,城市化成为社会发展的重要表现形式,并且发展趋势不断深入,在此背景下市政工程面临全新的挑战,尤其是在给排水设计方面提出全新要求。在进行系统规划设计的过程中,市政单位需要考虑环保、节能理念的贯彻需求,积极践行海绵城市建设思想,使整个城市呈现出全新的生态面貌,实现深入的发展。
        关键词:海绵城市理念;市政工程;给排水设计
        引言
        在现阶段我国各个城市运营管理中,给排水方面的问题不容忽视,因为给排水系统的运行不畅,很容易导致一些故障问题发生,致使城市相关区域的居民受到影响。基于市政给排水系统进行优化设计也就显得至关重要,其中依托海绵城市理念进行改造优化成为关键手段,具备较高研究价值。在市政给排水设计中运用海绵城市理念往往需要关注于多个技术手段的灵活运用,以求更好解决传统给排水运行问题,将海绵城市理念的价值发挥到最大。
        1海绵城市概述
        海绵城市理念将城市想象成一块巨大的海绵,根据城市需要自动化储水和出水,实现对水资源的合理储备和利用,满足城市人们的生产生活需要。海绵城市概念的提出,打破了传统城市给排水工程设计中以排为主的理念,而利用植草沟、下沉式绿地和雨水花园等措施控制水资源的吸收和排放,调动城市的道路系统、绿化系统收集、净化、储藏和利用雨水,有助于改善城市内涝、干旱的问题,减少城市的水资源开发和降低水资源的利用成本,同时提升雨水资源的利用效率,营造和谐的环境。
        2海绵城市理念运用于市政给排水设计中存在的问题
        2.1设备老、维护差、改造难
        目前,我国很多城市的给排水系统中管道缺陷严重,同时,相关工作者缺乏对地下管线的保养维护,尤其对于一部分老城区来说,原本的给排水系统就十分陈旧,经过多年的运行使用后,管道缺乏基础性的维护,因此导致其本身很难对海绵城市理念下给排水系统的运行进行支撑,进而对地下网管的改造形成更大的困难。这也是海绵城市理念下的市政给排水实践困难的主要因素。因此,要想有效改变这种现状,首先应对城市给排水系统中的既有问题进行解决,同时加强对地下设施的建设布局的重视,这样才能有效地将海绵城市理念融入到给排水设计中。
        2.2雨水资源的利用率不高
        在自然环境中,有超过80%的雨水会渗透到地下,20%的雨水会形成地面径流。但是随着城市硬化地面面积的不断扩大,只有20%的雨水会渗透到地下,剩余的都随着硬化路面排走,不但难以起到补充城市地下水的作用,而且容易导致下游地区及低洼地区发生内涝。当前城市建设过程中,市政给排水规划和设计存在很多的不足,例如雨洪基础设施建设和管理等工作,与城市发展速度不协调,导致不同程度的资源损耗。我国多数的城市给排水管网系统是在几十年前修建的,排水系统并未采用雨污分流制,并且多数没有依据当地实际环境建设,导致水资源利用率不高,因此有待进一步改进和完善。
        2.3城市环境气象比较复杂
        在城市化视域内,市政道路是重点工程项目,而给排水是支撑道路结构稳定性和保障使用寿命的重要载体。然而,在实际开展工程设计时,因为气象环境具有一定的复杂性,给给排水系统的设计工作带来了很大的挑战。因为恶劣自然条件的影响,造成降雨量增加或者发生洪涝灾害,而严重阻碍排水功能正常发挥。同时,在具体开展系统设计的过程中,设计人员未能做好周边环境的检测工作,导致所设计的工程方案与实际标准之间存在着明显差距。


        3海绵城市理念在市政给排水设计中的应用
        3.1人、车行道设计
        在道路体系中,人、车行道所发挥的作用也十分突出,同时在排水功能方面具有严格要求。因此,设计人员需要针对以上两个模块就具体的设计方案进行优化。首先,进一步规范人行道的设计。基于海绵理念对人行道所处的地理环境进行全面分析,有效掌握降雨量等指标。在进行工程方案设计时,对所选择的材料进行规范,加强透水材料的选择,能够有效地避免在降雨量高的季节,出现雨水积压等不良风险,也能够实现人行道表面温湿度的动态调整,从而保其功能得以正常发挥。同时,做好车行道设计。在海绵城市理念背景下,设计人员需要在铺设材料上进行创新,用其他类型的材料替代柏油路面,从而保证车行道表面有较强的透水性。
        3.2蓄水改造设计
        海绵城市理念的运用还能够明显提升城市中各个区域的蓄水能力,而这些被存蓄的水资源同样也就成为利用对象,应该引起市政给排水设计人员的高度关注。针对海绵城市相关设施存蓄的水资源,应该借助于恰当的转运通道,促使其能够被应用到最为适宜的场所,尤其是在一些水质要求并不高的方面,更是可以借助于这些蓄水进行再利用。比如从生活用水中来看,冲厕用水以及清洁用水都可以利用这些蓄水资源,需要设置专用管网;对于道路清洁以及园林景观用水,同样也可以借助于恰当的管网布置,促使这些蓄水得到较好运用。在这些蓄水改造应用背景下,原有的市政给水压力能得到有效缓解,同时体现出良好的水资源节约利用效果。
        3.3海绵城市的分层设计
        海绵城市的设计和建设,需要充分契合当地的具体情况,做出合理的规划设计,具体分为多个层次,包括城市水系、城市绿地、城市排水防涝、城市道路。在城市总体规划设计中,需契合城市整体开发和建设布局规划,重点关注城市自然水资源保护和利用,推动城市紧凑式开发进程。城市绿地可以选择对公园道路、停车场和人行道路进行透水铺装,针对年降雨量超过800mL的城市,按照1.5%进行道路路面设计,设计全透水结构保证路面透水性。同时,可以建立雨水花园,设计抛物线形状的植草沟,依托于土壤、植物蓄渗,以及径流雨水净化。需注意选择好的渗透管,从而在传输径流雨水的同时,将部分雨水渗透到地下,用于补充地下水。此外,还应建设下沉绿地,下沉100~200mm,让雨水在积满后溢流到植草沟中,最后汇入雨水花园。城市专项规划设计,结合不同城市系统特性和要求,设计不同系统内容,包括污水处理系统、供水系统和排水系统,做出合理的设计,减少水资源损耗。
        3.4附属设施中的应用
        路缘石和路肩边沟属于市政给排水中的重要辅助设施,其设计要遵循海绵城市理念的相关设计要求。路缘石有两种类型,分别是平缘石和立缘石。平缘石的高度和附近路面的高度一致,目的是引导雨水流向绿化带和雨水口,减少路面积水;立缘石比附近的路面稍高,下雨天时可以在雨水口汇集雨水,将立缘石进行豁口、打孔处理或者间隔式摆放,保证雨水顺利进入绿化带。以往采用混凝土的路肩边沟设计,不但没有美感,还经常出现堵塞现象,而且不能净化雨水,现在一般运用植草沟的方式。
        结语
        综上所述,海绵城市的给排水系统对城市的运行来说尤为重要,相关工作者应当立足于发展的基础上,协调各方面因素,进行统筹规划和分析,提高给排水系统的可操作性以及有效性,保证雨水资源能够得到合理利用。除此之外,相关工作者还应当提高工作的针对性,提升对雨洪资源的利用率,合理避免城市出现内涝问题,尽可能健全海绵城市的排水体系,提高城市的综合水平,提高环境保护效率,调节城市资源,推动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徐锋.分析海绵城市理念在市政给排水设计中的运用[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7(8):214.
        [2]黄源铭.“海绵城市”在市政道路给排水设计中的应用研究[J].安徽建筑,2020(1):248~249.
        [3]武秀伟.海绵城市理念在市政给排水设计中的运用[J].建材与装饰,2019(31):84-85.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