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前院内一体化救治医护管理模式在急诊病人救治中的应用效果沈爱华

发表时间:2020/7/24   来源:《医师在线》2020年12期   作者:沈爱华
[导读] 目的:分析院前院内一体化救治急救医疗护理管理模式在急诊救治中的应用效果。
        【摘要】目的:分析院前院内一体化救治急救医疗护理管理模式在急诊救治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18年12月至20 19年4月100例突发性创伤患者(院前院内一体化管理模式前)和2019年5月至2020年2月100例突发性创伤患者(实施院前院内一体化管理模式后),将其按照实施急救医疗一体化管理模式前后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分析两组实施急救医疗一体化管理模式前后的护理效果。结果:对照组预检分诊时间、院前院内急救反应时间均明显多于试验组,组间差异明显,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抢救成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明显,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急诊救治中应用院前院内急救医疗一体化护理管理模式有显著效果,能提高医护人员的专业技能和素养,提升抢救成功率,为急救中心取得良好的社会效益。
【关键词】院前急救;一体化;护理;管理模式;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经济的建设,意外事故引起的危重型患者越来越多,突发性急诊患者的增加无疑给院前急救和医院急诊科医疗资源带来了严重的负担。在没有科学合理的管理情况下,当危重型患者,特别是伴有心、肺、脑、肝、肾等危及生命的重要器官损伤,需要立即进行抢救治疗时,无法给予有效的、适当的急救,将无法为患者争取更多的治疗时间和生存机会。以往的治疗中,通常是各网络医院独自运行,相互协同性较弱,这样的治疗模式不仅会耽误最佳的抢救时间,还影响了急救护理方面的进步与发展。为了有效降低患者的死亡率和伤残率,本文将着重分析院前院内一体化救治医疗护理管理模式在急诊病人救治中的临床治疗效果,现将内容报道如下:
1.研究对象及方法
1.1研究对象
        选择2018年12月至2019年4月100例突发性创伤患者(实施院前院内一体化救治管理模式前)和2019年5月至2020年2月100例突发性创伤患者(实施院前院内一体化救治管理模式后)作为研究对象。按照实施急救医疗一体化管理模式前后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对照组男46例,女54例;年龄在6-82岁,平均年龄为(43.8±4.2)岁;车祸外伤49例、建筑工伤24例、烧伤16例、其他11例。试验组男53例,女47例;年龄在11-89岁,平均年龄为(46.26±4.4)岁;车祸外伤47例、建筑工伤26例、烧伤11例、其他16例。两组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组间无明显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比较性。
1.2方法
        ①,对急救中心的急救资源调整和分配。在各网络医院特定区域按急救半径分别设置急救站点,中心8辆急救车均按省规范要求的负压救护车标准化配置急救设备器材。所有网络医院均合理分化急诊科科室设置,分别设有急诊监护室、急诊手术室、急诊留观室、急诊抢救室,以便对多名危重型患者进行同时抢救和治疗。保证各院急诊室内均配备有全套心电监测仪、呼吸机、除颤仪以及心肺复苏仪、洗胃机等急救设备,并设置绿色通道,其通道的标识一定要醒目。
        ②制定一体化制度,规范的抢救程序。制定一套应对突发事件的处理预案。由院前急救调度指挥系统统一指挥,实施分工协作。当危重型患者上车后,即与目标网络医院实现实时病员信息数据传输。当病员到达医院急诊后,目标医院已根据先前采集到的病员相关数据信息做好抢救的准备,抢救小组迅速开放绿色通道,对患者实施吸氧、建立静脉通道,完成常规检查的标本采集工作。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做好各项医嘱和抢救过程的记录,并督促检查结果的报告,得到结果后立即报告医师,以期进一步指导抢救措施的正确实行。在抢救中需要按照“先抢救后缴费”以及“先重伤后轻伤”的救护制度和原则进行救治。
        ③院内着重强调分诊时间和抢救时间。为有效保障危重型患者能在最佳救治时间内完成救治工作,院前急救反应控制在3min内完成,对患者的伤情评估与分诊也需控制在3min内完成。其中分诊是急救过程中的第一环节,需安排资质高、责任感强的主管护士担任,以此确保分诊准确、快速。同时抢救室要安排24h值班,并增设二线待班班次,待出现重大抢救时,能够随叫随到。
        ④重视急救小组技能培训。定期对院前院内医护人员进行岗位培训等。全市每年开展院前急救技能竞赛及二三级医院技能大赛,保持院前院内急救人员都能时刻保持高水平的急救处置能力和较高的院内抢救成功率。

在实操中发现并总结急救经验和不足,吸取教训,不断提高自身的心理素质和专业技能。此外还组织进行急救模拟演练,从而不断优化抢救流程,对不足的地方进行改进,不断巩固院前院内急救医护人员的专业技能和职业素养。
1.3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院前院内一体化救治医护管理模式前后,到达目标医院预检分诊时间、院前院内急救反应时间以及抢救成功率的情况。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13.0版本)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使用“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使用%表示,采用x2检验,若P<0.05,则判定结果有显著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2两组预检分诊时间、院前院内急救反应时间比较
        对照组预检分诊时间为(5.16±0.68);试验组预检分诊时间为(2.69±0.26),组间差异明显,有统计学意义(t=33.928;P=0.001<0.05)。对照组院前院内急救反应时间为(5.68±0.31);试验组院前院内急救反应时间为(2.46±0.22),组间差异明显,有统计学意义(t=84.708;P=0.001<0.05)。试验组预检分诊时间、院前院内急救反应时间均明显少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明显,有统计学意义(P<0.05)。
2.3两组抢救成功率比较
        试验组抢救成功率97%(97/100);对照组抢救成功率86%(86/100)。试验组抢救成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经x2检验,组间差异明显,有统计学意义(x2=9.049;p=0.003<0.05)。
2.讨论
        采用院前院内一体化救治急救管理模式能够有效降低死亡高峰,提高抢救的治疗黄金时间,提升整体治疗水平和前期治疗效果。通过及时的抢救,不仅能够避免患者当场死亡的几率,还能减少后期引起的并发症而增加致残和致死的几率。因此,确切落实院前院内一体化救治急救医疗护理管理模式,协调医院医疗资源,消除绿色通道的阻碍,对提高抢救成功率有重要意义。
        本研究结果发现,实施院前院内一体化救治急救医疗护理管理模式,能有效提高院前急救反应时间以及目标网络医院预检分诊时间,通过有效的职责分工,按照提前准备好的抢救方案和程序进行检查和各项准备工作,不仅能减少等待抢救的时间,实现在抢救的黄金时刻完成救治,还能通过快速统一的指挥和协调中,提高抢救效率,为挽救患者的生命打下坚实的基础。同时通过实施院前院内一体化救治医疗护理管理模式,能显著提高抢救成功率。同时不断完善和加强急救护理管理模式、制度以及操作程序、规范,培养了一批专业性极强的院前院内急救人员,并每年进行院前急救技能竞赛和二三级医院急救技能大赛,强化急救医护理论和技能操作,对提高抢救成功率、降低病死率具有重要的作用。
        综上所述,院前院内一体化救治医护管理模式在急诊救治中具有显著的应用效果,能够优化急救流程,提升急救和护理的专业技能,使患者能够得到准确、及时、高效的救护服务,提高抢救成功率,也为急救护理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应用途径。
【参考文献】
[1]侯雪芬, 沈轶倩, 徐鹏. 一体化管理模式在急症抢救中的应用效果分析[J]. 医院管理论坛, 2018, 35(2):25-27.
[2]杨欢欢. 危机管理配合无缝隙一体化创伤急救护理模式在外伤急诊急救中的应用效果[J]. 当代护士:综合版, 2018, 25(12):129-131.
[3]谭震森, 罗翠芳, 唐昌盛. 危机管理结合一体化创伤急救模式在急诊外伤患者中的应用效果分析[J]. 中国医药科学, 2017, 7(13):152-154.
[4]周银霞. 一体化急救护理模式在创伤性休克患者中的应用效果观察[J].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19, 19(40):249-250.
[5]谭震森. 危机管理结合一体化创伤急救模式在急诊外伤患者中的应用效果分析[J]. 现代诊断与治疗, 2015, 26(12):2852-2853.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